邹木荣 李 谋
一、“大班额”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内涵
1“大班额”概念的界定
对“大班额”这一概念较为准确的阐述应该是“规模过大的班级”或“人数过多的班级”。班级规模俗称“班额”,即指“在一位特定教师指导下的一个特定班级或—个教学团体的学生人数”。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授课组织形式,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我国的班级较为固定,因而,在我国班级规模实际上往往指的是一个班级内学生人数的多少。
我国教育部于1982年4月16日颁发试行的《中等师范学校及城市一般中小学校舍规划面积定额》规定,完全中学的规模为18、24、30个班,初级中学为18、24个班,每班学生名额近期为50人,远期为45人;小学为18、23个班,每班学生名额近期为45人,远期为40人。原国家教委1996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小学管理规程》规定班级学额以不超过45人为宜。
而事实上受种种因素影响,中小学校的大班额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尽管不少地方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治理大班额现象,但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2教育生态学概念的界定
“教育生态学”这一学科术语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前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在其出版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教育生态学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教育系统的生态结构、功能和规律。实际上,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运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及其生态因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教育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剖析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教育生态系统的功能,阐述生态学原理在教育生态中的体现和应用,从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为教育决策和实践特别是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教育生态系统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复杂生态系统,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其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系统的整体功能的有序和稳定;而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又规定这个构成要素或子系统的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把教育系统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就是要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和分析教育现象,指导我们的教育行为,协调教育要素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与良性循环,这不仅是环境对教育的单方面要求,更是教育系统自身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生态化是当今一种重要的思潮,其意义是把生态学原理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中,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并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教育的生态化是指伴随着社会各领域的生态危机,现代教育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指导方针,逐步走向生态学化,建立起符合生态规律的新型教育系统。
二、走进大班额
近年来,海口市小学的学生人数迅猛增长,一问间按四五十人设计的教室挤满了正在成长的孩子们,人数最多的达到九十多人。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严重不足,学校严重“超载”,师资、硬件等方面超负荷运转。
据调查,龙峰小学平均班额67人,最大班额高达76人,最少班额也达55人。英才小学学校占地面积仅16亩,却容纳了2523名学生,生均建筑面积也才4.23平方米,平均每间普通教室面积70.6平方米,都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第二十五小学共有3868名学生,人数最多的年级四年级平均班额为68人,是规定最高班额的1.5倍。金盘实验学校的二年级和四年级是人数最多的年级,平均班额都超过60人,最大班额已达74人。第十一小学平均班额66人,最大班额高达75人,是规定最高班额的1.7倍,每间教室平均面积才78.2平方米。第九小学平均班额61人,生均建筑面积仅3.28平方米。
琼山区的第一、二、三小学形势更加严峻。第一小学学校占地面积才16亩,却容纳了4432名学生,平均班额81人,最大班额竟然高达95人,是国家规定最高班额的2.1倍,且九十人以上的班级不在少数,实在令人惊讶。第二小学平均班额73人,最大班额高达91人,是规定的最高班额的2倍,生均占地面积3.27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才2.12平方米。第三小学平均班额80人,最大班额高达89人,最少班额也有66人,单间教室面积才63平方米,局外人很难想象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挤满了七、八十个学生是一种怎样的情境。
学生运动场地的人均拥有量也令人堪忧。龙峰小学操场面积3000平方米,生均操场面积1.12平方米,琼山区第二小学操场面积3600平方米,生均操场面积0.95平方米,而第十一小学操场面积2000平方米,生均操场面积仅0.69平方米。也就是说,海口市生均运动场地不过1平米上下。由于人多、操场面积小,很多学校学生只好轮流出早操,有些学校借助附近的广场进行活动,而一些学校甚至连课间操都没法安排。无怪乎在教育部倡议中小学开展集体舞活动时,就引发了纷纷质疑:现在的很多小学校园的空间已经被挤压得很小很小,根本没法容纳所有的学生出来活动,如此条件怎么推行集体舞?
很多小学校长反映,他们的学校一直遭遇“大班额”问题的困扰。学校馆舍及相应的设施都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一些教学活动场所也远远不够。班里学生人数太多,六、七十平方米的教室里摆满了课桌,组与组之间仅有一尺宽的过道,第一排的课桌与老师的讲台紧挨着,与黑板仅一米多的距离,有的教室最后一排的学生紧挨着后面的墙壁,很多教师上课自备了耳麦。
三、大班额生态现状透视
1大班额的物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1)空气对学生的影响
白秀岭等人于2001年4月对沈阳市某小学进行了教室空气污染状况监测分析。他们随机抽取班额为60人和63人的两个大班以及班额为23人和25人的小班(教室规格、朝向、采光照明等均相同)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课间及课后时段里大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345%,超过国家环境标准,而小班二氧化碳浓度则保持在国家环境标准之内。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在大班额中,人均空间面积相对较小,通风换气条件较差,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和空气污染率都比较高,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嗜睡、易感冒等大都与此有关。这样,学生的感知能力及思维活动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光线与照明对学生的影响
光线是一种重要的课堂环境因素,适宜的照明度可使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注意力提高,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直接影响学生的视力,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我国教育部、卫生部等十个部委联合于1982年颁布的《保护学生视力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中规定:“桌面上的照明度不低于100勒克司(中小学应逐步达到)。”
虽然海口市小学教室的光照一般能达到这个标准,但因为一问教室里坐的人太多,坐在角落里或靠
墙的学生,光线就比较暗了,就会使这部分学生阅读吃力,不仅不能引起大脑足够的兴奋强度,而且会使人容易疲劳。
(3)噪音对学生的影响
教室内的声音高低水平适宜,是师生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必要自然条件。那些令人烦躁、使人不愉快以及不需要的声音通常都称之为噪音。显而易见,噪音对正常的教学和学习秩序会造成干扰。
在教室环境中,噪音的产生与班级教室内人员的密集程度有关,人数越多所可能产生的噪音就越大。在六、七十个人的班级里,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班级里,课堂上不专心听课、随便讲话的现象普遍,在这样的大班里教师又很难管好纪律,整个教室里噪音很大,对学生和教师都造成很大的影响。
而且海口市的小学一般都建在商业区和大马路旁边,周围环境很嘈杂,这些噪音会干扰教学和学习效果。
(4)颜色对学生的影响
生理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颜色是人视觉的基本特征之一。不同的环境颜色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感觉,它可以影响人的情绪、思维、美感以及学习和工作效率。凯查姆研究过三种颜色的学校环境及其对学生的影响。第一所学校没有装饰,一例的白墙黑板;第二所学校用的是一般机关用的淡黄色墙壁和白色天花板;第三所学校是按照颜色产生动力的原则刷的,该学校的走廊刷成令人兴奋的黄色,配上灰色门,朝北的教室都是淡玫瑰色,朝南的教室用的是蓝色和绿色等冷色。前方墙壁的颜色比两侧墙壁的颜色深。结果很明显,第三所学校的学生从各方面看都有很大的进步,第一所学校的学生进步最小。海口市小学的天花板和墙壁也一律的白色,装饰上没有任何讲究,乏善可陈。可以设想,如果能按前述第三所学校那样来着色,七、八十个人的教室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看起来黑压压的一片,给人一种压抑感了。
2大班额的空间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影响
(1)班级规模对学生的影响
班级规模是指一个固定班级内的学生人数,它与教学空间的密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室一经建好就既成事实,是不能再变动的,而班级人数则是可以变动的。在建筑面积固定的教室中,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密度也就越大,个人空间也就越小。拥挤的教室会限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
海口市各小学教室的布置大致上都是一样的,前后两块黑板,讲台前方放了一张讲桌,除了讲台与黑板之间有一点活动的空间外,其他地方都满满当当地排放了课桌,左右两边学生的桌子都靠着墙壁,后排学生的座位也几乎贴到了墙壁,靠近门口的地方也坐了学生,有些教室连后门也被堵上了。
(2)座位编排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座位的编排方式主要是指教室中的课桌椅的排列和摆设形式,它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通过课桌椅的不同摆设将教学空间划分为不同的活动区域,以满足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学空间的不同需要。常见的座位编排方式主要有“秧田式”、“马蹄形”、小组式、对列式等等排列法。
在我们调查的这九所小学中,座位编排方式都是用“秧田式”排列法。学生们排成一行行,一列列,面向讲台,面向教师,面向黑板,只留下两条窄窄的过道。于是教师成了当然的课堂中心,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这种编排方式,使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往活动,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成长。另外,这种座位模式从空间特点上突出了教师居高临下的地位,客观上造成了师生在空间位置上的不平等,因而不利于平等民主的师生人际关系的建立。
3大班额的文化和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1)班级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班级文化是由一个班级的全体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的独特的文化要素和生活方式,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已经包含在物质环境当中,在此论及的班级文化主要包括人际关系、课堂师生互动、群体规范及班风和学风等方面。
在大班额中,班内学生众多,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很大,学生难免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干扰教学的正常进行。从课堂组织的角度来看,学生越多,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就越难,为维持纪律花费的精力就越多,而用于实际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少。
课堂师生互动,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情境中进行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也就是说,课堂师生互动应是平等的、全员参与的。但是,在大班额课堂中,虽然存在着师生互动,但往往华而不实,有互动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表现为教师一呼、学生百应,但对学生智慧活动没有多大激发作用的互动形式;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机会被某些优生垄断,以致于有的学生一节课被提问七、八次,而一些表现平平的学生却往往被教师遗忘。
学风是一种群体的治学行为习惯、作风和精神状态,集中体现在治学的目的、治学的态度、治学的方法上,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它是校风的核心因素之一。在大班额里,学困生随着班额加大而增加,学困生面大,班内难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不强,课堂上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交头接耳的现象普遍,教师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来维持课堂纪律。此外,班上学困生面大,班主任由于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可能有效施行,更谈不上因材施教了。
(2)班级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班级心理环境是指学生对班级教学环境的知觉,即个人对教室中事物的知觉,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的相互影响以及人际关系的知觉。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小班级的情感表现比大班级更为有益,情感表现比学生认知表现要更紧密地与班级规模联系在一起。班级规模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非正式团体会更多,而同时少数同学会逐渐被冷落,结果教师难以教学,学生的学习容易流于形式。
班级规模越大,成员间交往的频率就越低,相互了解就越少,建立集体规范就越困难,成员间合作就越不易进行,集体的任务难以接受和完成,对班集体管理越难,对管理技能的要求也越高。
班级规模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常违背班集体的目标,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学生的社会化,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良好的班级生态系统应该是健康的,环境得以优化,人际关系和谐,教学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合作、主动,师生身心健康。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班级生态系统中的学生人数过多,使得我们过去甚至现在的课堂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中小学生近视率攀升、班级群体恶性膨胀、师生关系紧张、同学关系淡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缺乏等等,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倡议有条件的城市小学尽快实现“小班化”教学。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