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短信息
三星前总裁缴天价罚款
据韩国《朝鲜日报》21日报道,因低价发行子公司股票和偷税而被判处缓刑及巨额罚款的三星集团前总裁李健熙,已于近日一次性缴清1100亿韩元(约合6.25亿元人民币)罚款。这是韩国有史以来最高的罚款金额。此前,李健熙在首尔高等法院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期5年执行,以及1100亿韩元的罚款。▲
(司项宇)
金融危机让日本人涌入超市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林雪原 ●崔向升
曾经被称为“奢侈品奴隶”的日本人,最近开始成为廉价商品的追逐者。而这一切都是“金融危机惹的祸”。《环球时报》记者在日本也感受到,一年来,日本人的消费趋向明显向着廉价方向转换,不管是饮食还是服装,便宜成为不少商家的“硬道理”。
据美国《纽约时报》21日报道,曾几何时,日本一直是全球奢侈品重要市场,豪华服饰、精致手提包一直是许多女性消费者的最爱。然而,最近日本人开始热衷于廉价商品,在日本亏损长达7年的沃尔玛成为日本居民的购物“新宠”,首次实现盈利。
日本人曾对100美元买个甜瓜、1000美元买个手提包的消费模式情有独钟。哪怕在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失落的十年”里,日本人仍是奢侈品的狂热买家。这使像沃尔玛这样的国际零售巨头在日本艰难度日。由沃尔玛控股的西友百货公司(Seiyu)7年中从未盈利。但自从去年11月,情况发生了改观,沃尔玛销售额有小幅增长,而今年更是有望盈利。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本次金融危机,它使日本人纷纷涌入超市。
一份报告显示,日本奢侈品市场在金融危机中遭到沉重打击,路易威登在日本今年上半年销售额急降20%。曾经不可一世的奢侈品商店,现在反倒门庭冷落。而不少折扣店则开始盈利,有的还呈两位数增长。《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来自瑞典的低价名牌服装店H&M19日在东京的时尚前沿——涉谷开了在日本的第二家分店,开店当天有850余人排队,因为这家服装店的服饰实用且便宜。之前,H&M已在东京银座开了第一家日本分店,11月还要在新宿开店,明年春天还要把分店开到大阪去。
市场分析家、经济学家和消费者均认为,新一代的日本时尚人士并不青睐奢侈品牌是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例如,日本自身的大众化服装品牌“优衣裤”便行情看好,它设计简单,穿起来舒适。当然,最重要的是价格便宜。每当有优衣裤新店开张时,总有大批“贪便宜”的日本人趋之若鹜。相比之下,一些高价名牌产品却少人问津。▲
力挺吉利竞购沃尔沃,中国自主品牌再受追捧
本报记者 魏 莱
如果说巴菲特“牵手”比亚迪汽车还属于颇令人意外的“黄昏恋”,那么日前国际资本大腕高盛与吉利汽车的“投资爱情戏”,则完全更新了中国人对自主品牌汽车的价值观。21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国外媒体报道,高盛将入股中国民营汽车吉利集团,这笔2.5亿美元的直接投资来自一支高盛中国投资基金。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笔重大投资交易发生在吉利集团竞标收购福特汽车旗下沃尔沃品牌最“扣人心弦”的关键时刻,引发外界猜想。
《华尔街日报》21日的报道说,高盛旗下基金将通过购买2.5亿美元吉利可转换债券和认购权证,从而获得吉利汽车的少数股权。这笔投资将注入吉利控股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子公司,具体的持股规模将取决于吉利汽车能否达到某些销售目标以及高盛是否决定执行权证。据估算,2.5亿美元的投资额约占吉利汽车超过16亿美元市值的15%。报道还表示,吉利汽车计划将这笔资金用于补充公司扩张所需的流动资金,或使吉利集团得以腾出资金,竞购福特汽车旗下子公司沃尔沃。
尽管吉利集团和高盛集团都没有正式对这笔交易发表公开声明,不过高盛内部一名知情人士21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高盛投资吉利2.5亿美元并非“空穴来风”,如果不出意外,高盛管理的一家实力强劲的基金将“力挺”中国汽车新贵吉利集团,帮助这家民营公司进一步发展。
此前,福特集团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正在和唯一的竞标者就沃尔沃品牌出售事宜进行协商。不久后,吉利集团也首度公开承认,正就收购沃尔沃进行谈判。一位高盛内部人士21日也对《环球时报》透露说,金融危机爆发后,高盛自身曾岌岌可危,一度众多项目处于“暂停”状态。但是,自今年5月以来,高盛直接投资活动开始“活动手脚”,看上去是“情况好转”。
负责私募投资与资本市场业务的“环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黄海2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国内外知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最近纷纷投资中国的民族自主品牌汽车。巴菲特2008年斥资2.32亿美元,收购中国电动车和电池厂商比亚迪10%的股权。2009年初,奇瑞汽车获得了鼎晖投资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人民币计价私募基金的投资。在黄海看来,国际资本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的“一片深情”会持续下去,而有实力的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收购的趋势也将会“进行到底”。
对于这宗收购,黄海表示,这反映了外国投资者对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方向的基本认同。与经济危机前政府“逼迫”企业“走出去”不同,现在的民营企业海外收购是“自觉自愿”的,因为大部分中国民营企业占据的是产业链中的利润低端,通常只有2%-3%左右的水平。而利润的大部分则被品牌、知识专利、销售商等获得,民营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