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 横
透明和浑浊相比,大家肯定会选择晶莹透明的物体。
尧舜禅让的背后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开始和下属探讨接班人问题的时候,距离他真正让出帝位的时间长达28年。
在尧连续否定了多个人选之后,他的手下推荐了“平民、单身汉”身份的舜。大臣们对舜的初步评价是:虽然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但舜仍然能够孝顺、友爱地与他们相处且不让他们走向邪恶。这种评价方法没有说他如何地精通天文、地理等知识技能,更为关注舜的是“做人”的基本面的能力。这个理由显然是打动了尧,尧随即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以此来考核舜的“德行”。从此,尧对舜这位“未来的接班人”开始了漫长的绩效评价过程,可谓是用心良苦。
首先,考核“基本能力素质”,即“齐家”的能力。看他是否有能力管理自己的家族,使其健康、良性地发展。
其次,考核“定制度”能力。尧让舜去健全、完善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为核心的道德制度体系,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种类似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方面的“职能工作”。
第三,考核“带队伍”的能力。尧让舜去负责管理百官,明确百官的岗位职责、理顺他们的工作关系,使他们各司其职。
第四,考核“外部协作”的能力。尧让舜负责管理、协调与各诸侯、使臣的关系。使舜建立了和睦、稳定的外交关系,并赢得了尊重。
第五,考核“现场管理”能力。舜又奉命去实地考察、巡视国家的山川地貌。即便是在风雨雷电,舜却从未迷失方向,总能完成任务。
第六,360度考核。尧让其他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评价,进一步提高决策的质量。当然,这也会进一步强化舜担任“总裁”的合法性,使政权更为稳固。
刘邦如何开展绩效评价
首先,他对在打败项羽的战争中具有突出贡献的、相对独立的各路军事统帅进行分封,给予最高封赏,即所谓的“封异姓王”。
然后,是分封爵位。这个过程充满了争议,焦点是“一线业务人员”与“二线的支持与管理人员”的绩效贡献大小问题。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所以得到的封赏应该最多。而一线的功臣们则认为,自己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却没有一个舞文弄墨的行政后勤官员得到的多,大呼不公。
中国历史上颇具领导人格魅力的刘邦身陷“绩效门”危机。为摆脱困境,巩固国家政权,刘邦针对绩效评价的各关键环节采取应对措施:
第一,明确绩效标准,区分战略绩效与执行绩效
面对大臣的质疑,刘邦举了个不是很恰当,但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有效地区分了战略绩效与执行绩效的差别。
刘邦说:“你们知道打猎是怎么回事吗?”大臣们说:“知道。”刘邦又问:“那你们也知道猎狗吧?”大臣们说:“也知道。”刘邦说:“这个打猎呢,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指明野兽、兔子的位置的,是猎人。你们这些能够抓到野兽的,只不过是功狗罢了,而萧何能够指出野兽的位置、适时放出猎狗,则是功人!”这样一来,大家就不敢再说什么了。
第二,注重绩效沟通,适时传递评价信息
刘邦是一位注重沟通的领导,能够利用各种机会与大臣们交换关于绩效评价的看法,以减少偏差。
在一次请大臣们饮酒的场合,刘邦要求他们如实地分析为什么刘邦能够得到天下而项羽却没有。大臣们在分析上更多地关注刘邦本人的行为,即“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对刘邦的激励手段给予了高度的称赞。而高祖却华丽转身,避而不谈自己的领导才能,借机会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位取得卓越绩效的功臣推向前台,表达了自己对绩效评价的观点,为自己的分封行赏决策奠定舆论基础,为减少以后可能发生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晓文荐自《经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