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国斌
地理图片以其特有的符号手段综合、形象、直观地记录和传输大量地理信息而成为了地理事物与人的认知活动之间的第二语言。它能使学生形成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析图能力也就成了地理教学中最基本、最富学科特色的内容。景观图是众多地理图片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的是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征或景象,与其他图片相比,更加直观、形象、感性,表现的事物特征更加突出和鲜明。
初中生第一次系统接触地理,学科观念稀少而松散,加上地理领域的广袤性和复杂性,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难以直接观察而不易理解,初中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又决定了单靠文字叙述或抽象的地图符号很难形成清晰完整的地理观念。利用景观图片反映的感性知识引导,可以形成具体、形象的地理表象,进而理解地理概念、规律、特征及成因等理性知识,形成系统、本质的学科观念与教学能力。因而在教学中需要重视景观图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时下的地理教育现状因不中考、课时紧等原因而未尽如人意。受此影响,不少教师备课只备文字与地图,讲课只讲重点词句,甚至连地图都少用。他们极少触碰景观图,认为景观图片可有可无,或认为使用景观图会浪费时间,因而很少考虑景观图与文字叙述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景观图的特殊功效。可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特别是在举行各种比赛课、研讨课的时候,几乎每一位授课教师又都会不约而同地绞尽脑汁去搜集、运用大量图片,制成精美的课件来达成课堂目标。这时候的他们应该都很清楚,这些课件中就有许多平时束之高阁、弃若敝履的景观图片!这些平时毫不起眼的景观图片除了能轻巧帮助他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地理专业知识技能而为他们的课堂增色不少以外,学生广阔的视野空间、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昂的爱国热忱、正确的人生观的培养和形成,都跟这些反映大好河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建设成就等的景观图片有关系!
景观图因其用途广泛而大量出现在各种地理素材中。以湘教版为例,初中四册课本共有300多幅景观图,比其他图表的总数还多。这么多的景观图片要轻松自如地运用好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怎样才能熟练地利用景观图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呢?可以在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读图基本功和地理基础知识之后,视具体情况提出以下一个或几个问题:第一,“是什么”,读图名,准确判读并提取最能反映主题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第二,“在哪里”,弄清楚这些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位置。第三,“为什么”,分析这些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并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第四,“怎样了”,解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演化规律。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有计划有步骤地体验观察的全过程,养成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读图析图技巧、图文相互转换等能力。有些景观因为只在特定时空出现或独一无二的特性而成为那个区域或时段的象征或标志物,抓住这个特性,往往能触及课堂的核心或关键,顺藤摸瓜,还可以推测出与之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或现象。例如在教学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一课中,笔者利用与气候特征相对应的植被景观图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这是一幅什么图?图中主要表现什么内容?热带雨林中各种动植物的生长与分布有什么特点?大树根部与各种植物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将各图对比后再提问:各气候类型分布区下的动植物景观有什么不同?从树叶的形态特点、植被的大小高矮程度来看,树木的空间分布有什么规律?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又如在教学“中华五岳”这一内容时,对五幅五岳美景图片,笔者首先通过问题让学生牢记它们的名称及所在地,再让他们搜集各岳的特色景观,最后用充满激情的、优美生动的语言使课堂、学生融为一体,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保护祖国锦绣河山的真挚感情。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景观图能给教学带来帮助而应该加以重视,但也不能过多过滥使用,应选取最具代表性、主题最突出的图片,教材中若已有提供则一般不宜再另选,因为用图过多容易造成学生沉湎于欣赏,忽视教学目标而出现课堂热闹但所得甚少的现象。要会引导,虽然景观图片大有用途,但也容易造成部分联想丰富的学生注意力分散而影响了课堂目标的达成,运用不当反而得不偿失。还需掌握好图片出示的时间,引导学生达成目标后应立即收起,消除可能的干扰。
总之,地理课堂上“善待”景观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知识的内化,培养他们的地理学科观念与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