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锦
目前,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地区和学校都投入到改革的大潮中。自2006年9月始,我们六安市毛坦厂中学全面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进入新课改后,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理论学习、听课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比以前大大增多了。从平日听课、案例分析以及和兄弟学校的研讨活动中,我感到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便是教师们存在的几点问题,以及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问题一:教学行为缺乏新课程理念的支撑
在课堂上不难发现,封闭的、机械的、死板的“授业解惑”依然照旧,教学设计与流程一成不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一位老师在讲解《赤壁赋》时,只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讲,逐字逐句地翻译,然后让学生按课文练习。这样下来,30分钟即“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后面时间不知要做什么。新课程理念在一些老师面前显得陌生,他们我行我素,埋头“拉车”不看路。华东师大教授袁振国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郑重指出:“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只不过一些人比较明确,一些人比较模糊。”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的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倡导的是师本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借助于新课程理念的支撑。因此可以说,一门没有改革与创新的课程,不是与时俱进的课程;一种缺乏教育理念引领的教学,是缺失方向的教学行为。
问题二:“师生互动”停留在简单提问与机械应答的层面上
在一些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学生做;一问一答,教一步、学一步,练一步、考一步,是老师们惯用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封闭与自卑,学习信心的不足,对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回答,对老师的交流、谈话不热心,组织活动不积极,任凭老师花“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济于事,老师深感费时误课。在有上级领导或同行听课时,这种“师生互动”也只是牵强附会或是流于形式的。要知道,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起来,不仅让他们“在思维”,更要他们“会思维”。上述的“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的做法,按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这不一定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
问题三:“合作学习”只是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而已
有些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动不动就分组讨论,将三、五个学生围成一桌,营造合作“讨论”氛围,没有明确的分工及学习任务,没有以思考为基础的学习内容,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没有给予启发性的点拨和诱导。这充分暴露出教师对“合作学习”认识的不深入和操作的不规范。其实,有些教师追求的只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是用来应付检查的“花架子”,用来表演的“道具”而已,是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的,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
问题四:把学生“自主探究”当成自主练习
由于老师们受传统教学的意识所支配,错误地理解了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讲”的时间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少。老师提出的问题、给出的一些案例缺乏启发意义和探究讨论性,没有深度,思维的空间很小,情境创设处于一种机械练习之中。大教育家第斯多慧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程追求的课堂,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课文,在真实的、模拟的生活情境中“经历—体验—探究”。让知识与生活结合,让课堂与情境结为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活动置于思维情境当中,用富有启发性、真实性的点拨,为学生提供开阔的思路和视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之中学会探究,在尊重中学会尊重,在民主当中学会民主……这本身就是教育者应该追求的教育目标!
笔者认为,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呈现出的典型问题,究其实质主要是对新课标的精神吃不透,盲目地赶潮流,求轰动,在形式上做文章所造成的。
在走进新课程时,我们应该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总结,在反思中成长,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迷途,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让我们共同努力,陪伴新课程改革一路走好。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天宝.新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