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竺 陈赛娟:师出同门的院士伉俪

2009-09-21 09:47
人民周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陈竺瑞金医院院士

余 玮

卫生部部长陈竺有着从知青到科学家的一段传奇经历,他的夫人陈赛娟院士同样在白血病领域作出了很大贡献,被称为“中国最美丽女院士”。夫妻俩师出同门,是业界令人羡慕的院士伉俪。

自强不息 人生路上巧相遇

陈竺的父亲陈家伦、母亲许曼音,都是上海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教授,也是我国知名的内分泌专家。但陈竺的医学事业却是从赣南信丰县山香村开始的。1970年,未满17岁的陈竺插队落户到这里,一呆就是6年。每天收工后,陈竺点着煤油灯看医学书到深夜,天不亮他就赶在出工前读英语。他坚持从每月7元的生活费里抠出来1元买一本英文的《中国建设》杂志,把有关医学的报道翻译出来,寄给父亲,由父亲修改好后再寄回来。1978年,他以专业考分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我国著名血液病学专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王振义的硕士研究生。

17岁时,陈赛娟被迫中断学业,成了一名纺织女工。那时她每天上班路经上海第二医学院时,心中常常升起一份期待:“将来能够当个医生为病人治病该有多好啊!

1972年,梦想成真。陈赛娟被推荐进入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后在瑞金医院当内科医生。1978年,她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还结识了未来的伴侣——同门师兄陈竺。

陈竺和陈赛娟在一起上课、做实验。1983年3月,这两位知根知底的老同学终于把双手牵到了一起。当婆婆许曼音知道儿子陈竺的恋爱对象是陈赛娟时,她说:“早就听说她是个孝敬父母、爱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二医掷铅球的运动员,我为儿子感到庆幸。”陈赛娟嫁到陈竺家,大家没有感到丝毫生疏,好像原来就是一家人。

永不停歇 科学之美共探索

1984年,陈竺凭着优异的专业成绩和掌握英语、法语两门外语的优势,来到巴黎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1986年1月,陈赛娟狠心抛下不到两岁的儿子,也来到陈竺在法国学习、工作的研究所,攻读细胞遗传学博士学位。

陈赛娟接手了一个高深的细胞遗传学课题,攻了整整半年,未见一丝成功的曙光。陈竺前来助战,此后整整两年中,中心的人都知道,“半夜还亮着灯的实验室,一定是陈的”。甚至连实验大楼的大门钥匙,都由陈竺夫妻掌管,因为他们来得太早,走得太晚。当夫妇俩在新课题上大有进展的时候,导师却让陈赛娟把它交给一位新来的、自命不凡的美国人。但陈竺夫妇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开始了又一轮“地下工作”。半年后,美国人一无所获,而陈竺夫妇俩合作发表了6篇论文,在白血病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被誉为“突破性的成果”。

他们的研究成果使同行们咋舌,法国导师欣喜之余恳请陈竺和陈赛娟留在巴黎。可是,陈竺、陈赛娟决心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奉献给自己的祖国。1989年7月4日,夫妇俩毅然回到了培养他们成才的土地,回到对他们寄予厚望的瑞金医院。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临床医院里建一个基础研究实验室谈何容易!陈竺曾经像“流浪汉一样”骑着自行车运送“贵重娇嫩”的标本,陈赛娟更是心疼地看着国外带回来的试剂因没有低温冰箱而报废。幸而在老师王振义和各界的无私帮助下,陈竺、陈赛娟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建成了系统的白血病标本库、细胞遗传学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他们在治疗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

关爱无声 苦辣酸甜齐分担

事业与家庭两全其美并不容易。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夫妻俩都保持着自己的风格与相互的宽容。由于他们研究的领域很接近,但想法却是经常不一致,实验室里的争论往往会带回到家里。有一阵子,为了保证在家里有片刻的放松,他们只好约法三章:在家不准争论科研上的事。可最后夫妻俩发现只有以包容的胸怀看待学术上的分歧,放下争执,用数据和结论审视自己的观点,才能让他们更加充满同进退的激情。

有一次陈赛娟向陈竺报喜:血癌细胞发现了一个染色体新的畸变,陈竺听后竟满腹怀疑:“你搞错了吧,从没见到文献上有此报道。”陈赛娟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陈竺固执地说:“这是常见畸变的不典型表现。”陈赛娟火了:“你睁大眼睛看看!”可睁大了眼睛的陈竺还是不信。经两个人反复求证,结果陈竺认输,说:“祝贺你!”

还有一次,陈竺在实验时获得一个梦寐以求的数据结果,极度兴奋的他没有细加考虑,便马上向合作者美国的魏克斯曼教授通报了这些最新数据。然而,进一步核查却发现这个结果是由于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污染”造成的。学术上一向精益求精、人格上力求完美的陈竺,顿时陷入了自责的深渊,他悄悄地写了一份辞职报告。就在这时,陈赛娟对他说:“你要是辞职,就是错上加错,面对挫折你不应该丧失信心和勇气。”妻子的鼓励和支持,让他坚持了下去。

一个女性如何才能同时扮演好科学家、妻子、母亲的多重角色?陈赛娟的回答颇耐人寻味:“我们家生活马马虎虎。我先生在吃的方面很随便,他说,‘上山下乡都去了,还有什么苦不能吃?我们志同道合,互相谅解。”而夫妻俩对儿子陈硕的爱却从不摆在脸上,对儿子读书、生活自理上要求都非常严格,陈硕从小学六年级就一直住校,每次放假都是自己乘公交车独来独往,如今儿子大学的专业也是生物医学。

陈竺院士担任中科院副院长后就一直工作、生活在北京,2003年他只有39天在上海,而陈赛娟则在上海一天天数着等他回来的日子。没有了和陈竺的争吵,日子清静了,却显得寂寞。2004年1月,52岁的陈赛娟收到了两份最珍贵的新年礼物:其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二,常年在京工作、一向欠缺“人性化”关怀的丈夫陈竺,破天荒地一日之间给她发了两封电子邮件,向她祝贺。

陈竺出任卫生部部长后,工作更忙了,压力更大了。陈赛娟心疼地说:“他这个人比较认真,而我们两个人又长年不在一起。他身体不太好,在一起时还能督促他吃药等,现在他飞东飞西的,生活一点没规律。”如今,这对恩爱夫妻仍在各自的领域里互相鼓励,不断进取,比翼双飞!

摘自《新天地》2009年第4期

猜你喜欢
陈竺瑞金医院院士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瑞金医院多学科合作救助跌倒老人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110年,瑞金医院创新之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陈竺院士为本刊创刊题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王蕾教授简介
院士速递
陈竺副委员长亲临我校参加同心全科医生特岗人才计划实施情况座谈会
卫生部部长陈竺:传奇故事从赤脚医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