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洪
从2008年5月31日正式就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已经一年过去了。林毅夫任职世行的第一年,这个世界就遭遇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世行工作量陡增,中国角色和经验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林毅夫的一言一行更为外界关注。
在异常忙碌中,林毅夫度过了世行首席经济学家的第一年。他对记者说,一年来,他“倍感责任重大,总努力尽职尽责”。至于成绩,他谦逊地表示,自己还算是一个“合格的”、“及格的”经济学家吧。
重新认识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强调,作为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他应该不辱使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当然也是做一个尽力尽责的经济学家,我就要竭尽自己所能。”
他最大的感触,就是新职位需要他具有全球视角,“在国内,站在中国的立场,想中国的问题、世界的问题;但在这个地方,考虑问题都必须从全球的视角出发。”
林毅夫担任的是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世界银行的头号宗旨就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就任以来,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短短几个月内,他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加纳、尼日利亚等多个非洲国家,还到德国、日本等多个发达国家访问。
这种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也是他之前作为北大教授难以想象的。他感叹,现在最大的苦恼,就是感觉时间不够,因为一天只有24小时,而世行的成员国有180多个。
林毅夫领导的世行发展部门人才济济,被认为是世行最核心的部门,250位工作人员中,40位为资深学者。这些经济学家大多来自欧美国家,西方国家的视角与生俱来。
正如林毅夫所言,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大部分是由发达国家学者提出的,不可避免的是以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为理论前提,用以解决发达国家的问题。
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果把在发达国家形成的理论简单应用到发展中国家,就可能出现南橘北枳的效果,即使目标非常好,用意非常善良,产生的效果却不如预期,甚至好心办了坏事。”林毅夫说。
而他的到来,给世行带来的最大变化,可能就是在重新认识政府的作用上。
在林毅夫看来,政府应该是有所作为的,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未必就好。“因为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难关需要政府来协调,来克服外部的挑战。”
此次金融危机正印证了这一点。林毅夫的理论,中国经济的实践,促使世行其他经济学家重新思考政府的作用。
中国经验
在赴世行任职前,林毅夫就表示,中国有很多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尤其是帮助亟须脱贫的非洲国家,“我将借世行这一平台促进这种经验的交流,努力帮助非洲国家找到富裕之路。”
他说,世界上许多国家数十年都无法摆脱贫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的理论似乎并不完美,“我希望从中国、从东亚国家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能发展出相关理论,产生新的思潮,形成更有效的政策框架,来帮助这些国家实现发展。”
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更凸显了中国发展经验的重要性。而中国的这种成功经验,在林毅夫看来,发达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不妨借鉴。这一点也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认同。
2008年9月,针对当时一些国内人士要在金融危机中“抄底华尔街”的论调,林毅夫非常清醒地说,抄底华尔街,尤其是抄底华尔街一些金融企业,中国并没有优势。
上述言论发出后,受到各界高度关注。中投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楼继伟随后也呼应说,中投目前尚不会去投资华尔街。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可能正是受到林毅夫的这一观点的影响,“抄底华尔街”言论才有所降温。
在林毅夫看来,目前中美的贸易不平衡,完全是结构性问题,需要两国同时对经济进行转型。如果不是因为炒作人民币汇率,也许前几年就可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结构性问题。
“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中,如果还在谈汇率问题,如果人民币因此大幅升值,中国的失业率会大量增加,当然对中国不利;但美国进口产品价格会更贵,也会加剧危机,增加美国失业率。”林毅夫的文章旨在敦促各方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再炒作人民币汇率问题,而要对症下药。
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金融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经验,日益显得更加重要,而中国经验的背后,就聚集着包括林毅夫在内的中国经济学家的贡献。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09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