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圣人,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2009-09-21 07:15
幸福·悦读 2009年7期
关键词:鲁国儒学孔子

因题材的特殊性和文化意义上的重要性,电影《孔子》自开拍以来,一直处于公众及媒体注意力的焦点。因为媒体报道孔子有骑马射箭等动作戏,和周迅扮演的南子还有感情戏,引起了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等儒学社团的不满。近日,《孔子》导演胡玫就此发表声明,称电影里的孔子没有绯闻,也不会功夫,她要拍的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所谓床戏、功夫,全是媒体误导。但不管怎样,《孔子》一天不上映,人们还将继续猜测下去。

无独有偶,百家讲坛也讲《孔子》,那些通俗的讲解,让人们从更多侧面了解到一个离我们很远的孔老夫子。其实,不论我们是从典籍中读孔子,还是后来衍生出的各种版本的“孔子论”,都只表明孔子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站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解读历史长河里的孔子呢?本期,让我们系统认识一个真实的孔子。

1.历史记载中的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有“万世师表”之称。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儿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生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自二十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20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的力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别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十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2.当下对孔子的热拜与非议

孔子的某些言论和思想曾经有段时间被视为洪水猛兽,被人高喊打倒。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对于孔子,依然有人膜拜,有人非议。

孔子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关于《论语》的作用,有两句震聋发聩的名言传世。一句为北宋宰相赵普所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另一句为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所说:“一部《论语》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

“希腊七贤”是指泰勒斯、梭伦、奇伦、毕阿斯、克莱俄布卢、庇塔库斯、佩里安德。他们都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论语》是孔子生前与弟子答问和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最为经典的著作。《论语》内容涉及到教学、政治、文化、仁义、道德、礼乐、中庸等10卷20篇512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儒家思想,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大能治国,小能治家,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魁奈在读过《论语》并比较希腊七贤之后有感而发的评论并非个人偏好,要知道,孔学对欧洲的影响确实巨大。

在16至18世纪,随着西方传教士往来于中西之间,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一大批哲学家以及一批政治家都引用和运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在此时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传教士们用欧洲的多种语言翻译中国的文化典籍,大量地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文化。当时有大批传教士先后受罗马教皇的派遣来到中国,在传教的同时,客观上又把古老的中国文明传播至欧洲。在来华的传教士中比较著名的有意大利人利玛窦、德国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法国人金尼阁和白晋等。就说利玛窦吧,他曾任在华耶稣会士的领袖,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到北京,进呈自鸣钟等珍稀宝物,结交士大夫以识中华文明。他写了一部日记体手稿,后经金尼阁将手稿编撰成书,名为《利玛窦中国札记》。书中以大量的资料,向西方“解释了一个新的世界和一个新的民族以及丰富的礼义之邦”,成为西方世界了解“神秘东方”的重要文献。利玛窦还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到17世纪末,已有数十种中国经典译本在欧洲流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还曾专门诏谕皇家印刷厂大量印制传教士从中国带回的《四书》译稿。

由此在欧洲出现了“中国文化热”、“孔子热”。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对中国的历史和哲学赞扬有加,认为中国“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他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说非常赞赏,特地在自己的礼拜堂里挂上孔子的画像,朝夕膜拜。为何如此崇拜呢?伏尔泰在《诸民族风俗论》中作了精辟的回答:“欧洲的贵族和商人在东方所有的发现,只知道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道德的与物质的世界。”他同时指出,“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我们不能像中国人那样生活,真是太不幸!”伏尔泰还说:“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教理,无可此纯粹道德相比拟者。孔子常说仁义,若使人们实行此种道德,地上就不会有什么战争了。”于是,他大声疾呼:法国要“全盘华化!”每个法国人都应该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当然,伏尔泰对孔学的赞美虽有言过其实之嫌,但这种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赞美对法国的启蒙运动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国外的推崇与膜拜,并不代表在中国所有的人都对孔子所提倡的言论表示认同。有人认为孔子的儒学思想,应该为中国近代的落后买单。

中国近三百年为什么老是落后挨打?和孔夫子有没有关系?和儒学有没有关系?对于这一复杂的社会历史难题,有的学者认为是中华民族先天农业文化的内质与工业文明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国社会工业化进程的落后;有的学者认为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因为承继古希腊文明注重逻辑的传统更适合产生科学的观念,从而顺利进入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清华大学教授羊涤生系统评价了这些观点,指出: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早在先秦时期就与古希腊有所不同,大体上,古希腊偏重于求“真”,而中国偏重于求“善”;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虽然我们有理由说即使没有西方近代文化进入,中华文化也必然会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和民主,并进入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但毕竟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也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既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便直接承担了国家民族兴衰的二千多年来的主要历史责任 ;其功过是非,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一次又一次重点审视的对象。这就是贯穿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尊孔、反孔、批孔、评孔多次交替出现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原因。

3.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理解的孔子

就如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根据个人的认知与解读,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孔子的形象。但孔子最近的热炒,一定程度上和某些人有莫大的关联。

一个是于丹。于丹普及了孔子的思想,同时,她对孔子的解读方式也使得她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在于丹眼里,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其实,在我看来,孔子的身份充其量也就是一位民间智者,或者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位教师、一位专门传授心灵愉快秘诀的心理咨询师。”

“于丹式”通俗易懂的解读孔子,引起了全世界的目光关注。2007年7月24日,《华盛顿邮报》发表了记者玛琳·范的一篇长篇述评,题目是《孔子重新回到金钱驱动的现代中国》。该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现象对孔孟之道在中国复兴进行了述评,作者特别提到了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论语》以及于丹出版的畅销书《论语心得》,该书发行四百万册,成为最畅销书,超过上一本畅销书《哈利·波特》的两倍。自然,《论语心得》也超过任何一本谈怎样赚钱的财经书籍。

当穿着现代服装,并有现代气质的女人于丹,在中国掀起了一股《论语》热后,于丹一方面在民间成为了明星,并一举击败了超级女声,被选为中国最美的女人,另一方面在学术界受到严厉的批评,有十位博士联名上书要求于丹从《百家讲坛》下课,有人在于丹签名售书的现场高举牌子抗议,还有九十多岁的中国著名儒学专家直言于丹讲的《论语》没有中国味。但这些专家、学者批评却挡不住于丹的势头,在中国能卖出四百万本书这一条就是最好的证明。公平地讲,那些专家学者对于丹的批评有他们的道理,于丹的讲解是她一家之言,她对《论语》的解读缺乏深度,但于丹能够赢得民间市场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她的肤浅,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那些文化保守主义倡导的大事,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引入到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世之道都是要帮助人的内心和实际需要,这正是当今许多中国人的需要,这其实就是于丹走红的主要原因之一。

之后,让孔子的知名度更普及的应该是大导演胡玫,她号称投资将达1.5亿元人民币的电影《孔子》在北京启动。该剧由胡玫掌镜,《赤壁》编剧之一陈汗撰稿。启动仪式上,胡玫和制片方对剧情和主演三缄其口,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饰演孔子的人将会是个“高大威猛”的“一线男星”,媒体也报道说,剧中将会出现诸多孔子的情感戏以及武打场面。

一时间,风云再起,赞成和反对的声音呼啸而来,不相上下。有人说,从言论自由的角度来说,拍《孔子》没有什么问题,甚至乱讲都没人能管你,但在事实的层面上,这绝对不允许,因为孔子只有一个。对经典的诠释如今经常沦为一种游戏,但问题是,还有古籍和其他证据在那儿挡着你呢。所以说,《孔子》可以拍,但必须忠于历史。当然,更有激烈者抗议说:胡玫拍孔子,胆子也忒大了点。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无人能出其右,孔子所创造的入世思想博大精深,你何以能重现孔子?孔子的境界你何以能把握?建议创作者不要为了炒作而玷污文化,以致遗臭万年;如果陈汗写《孔子》的剧本也像写《赤壁》那样,为了表现刘备是卖草鞋出身的,就直接不动脑筋地让刘备在军营里编草鞋,这种小孩子都不信的桥段难道让我们再看一遍?太让人吐血了;历史文化名人不是影视导演的盘中餐,不适合用来拍摄传记式的影视作品 ;希望导演们有点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要张开大嘴乱吃古人了。

尽管有争议,但电影还是如期开拍了。最近,由周润发饰演的孔子剧照已经发布,而我们也只能拭目期待一个电影中的孔子徐徐走到我们面前来。

说到对孔子的理解,不能不提另外一个名人,那就是易中天。品完《三国》,易中天在于丹之后重返《百家讲坛》。在新节目中易中天坚持自己一贯的风格,用讲故事的语言来讲道理。经他独家研磨、独家配方,易中天的《品诸子百家》另有一番况味,而最主要的感受依然是“麻辣”。比如他引用鲁迅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说鲁迅对孟子这个称呼的翻译是“摩登圣人”,也就是时尚圣人、时髦圣人,搁到现在也可以说是“文化超男”。在易中天看来,死后孔子之所以被“抬到吓人的高度”,是统治者和读书人联手造成的。

易中天说孔子,包括:孔子是“官迷”吗?易中天说,孔子对于做官或者从政,有准备,有想法,也有策略。孔子的观点是官要做,命更要保;原则要坚持,身体不能吃亏。易中天说孔子做官不成,就转身投向教育。孔子的学生和粉丝这样多,他“招生”的时候有选择、有条件吗?或者说,孔门之中,没有“准入制度”或“准入标准”。易中天说,孔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因此,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一点也不过分。可惜孔子并不能把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都予以消除,这事他一个人做不了。他能做到的,也就是教好自己的学生。如此云云。

但不管怎样评说,用什么形式来说,由谁来说,关于孔子的想法,决不是一家之言的讲堂,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理解的孔子。

4.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淋漓尽致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有识之士指出,它的主线就是“乐礼善学,尚中贵和”的儒学精髓。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88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3种不同字体的“和”字,表达了“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理念。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此在五大洲进一步传播,“孔子热”、“儒学热”更加“薪助火传”。

毋庸置疑,当今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命运、地球的命运又一次受到严峻的挑战。孔子研究院院长傅永聚教授指出,儒家思想资源可以为治疗化解这些问题提供宝贵的智慧理念。斯洛伐克共和国黑山博士说,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无端冲突的德馨社会,人类伟大导师孔子所设立的道德原则和进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现在,为了我们自身,为了我们的后代子孙,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改善生存条件,只有孔子倡议的伦理原则才能帮助我们这样做。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百家争鸣,一次是在先秦,一次是在近代。21世纪很可能将有第三次百家争鸣。它将带来中华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在第三次百家争鸣中,古老的儒家思想将再一次受到审视、洗礼、发展和创新。在与其他不同思潮的交融中,共同创造出更适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文化。安徽大学沈素珍教授指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历来崇尚“和谐”,追求“和睦”,坚持“和平”,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里,这种民族精神必将在全人类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仿佛是为“儒学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提供实例,20世纪中后期,受儒家文化圈影响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一跃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的成功引发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此,在有关的讨论中,新加坡在20世纪80到90年代进行的儒学实践成为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儒学在抗拒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勤劳、容忍、节俭等方面可以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途径受到肯定。

当代最著名的儒学学者之一杜维明曾经指出,跟韩国、新加坡相比,中国在保持儒学传统方面还存在着差距。相当多学者认为,随着中国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儒学在中国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应该成为当下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山东大学王钧林认为,如果儒学仅仅停留在儒者的小圈子里,它通常被视为一种思想、学说,很难说它是一种文化。儒学只有走出儒者的小圈子,来到社会,深入到大众之间,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推行礼教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倡导仁义改变社会风气,才会从儒学那里孕育出儒家文化。澳门学者也提出,应该在中小学提倡每天读“一分钟孔子”。

一些专家指出,在当下复杂的文化背景中,儒学在全世界的传播和普及并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困难程度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来自丹麦的安德森认为,儒学的普及并不是价值观的强加。孔子哲学强调彼此了解,孔教是调和的一种价值观。他认为应该用协调的方式推广儒学,而不是用一种说教的方式进行。

我们相信,在研究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同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并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和平、稳定、繁荣、进步的新时代。

正像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的——“盲目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猜你喜欢
鲁国儒学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柳季与岑鼎
儒学交流在路上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
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