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仲
摘要:科斯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认为企业替代市场而存在的原因在于节约交易成本,而在德姆赛茨等人看来,企业与市场是共生而非替代关系。在现实经济中既存在企业代替市场,又存在市场代替企业的现象,企业与市场的相互嵌入已成为两者关系的现代演进特征。
关键词:企业与市场;替代;互补;嵌入
科斯等人从交易成本概念出发,研究了“企业代替市场”现象,从理论上回答了这一现象存在的根源。随着企业组织以及生产的社会组织方式的变化,现实经济中既存在兼并收购,企业代替市场的一体化现象,又出现了企业内部活动外化,市场代替企业的分拆现象,尤其在企业与市场互补共生过程中,两者呈现出更为紧密联系的特征。这些现象和特征需要在理论研究上深化对企业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以便探寻企业与市场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
1企业代替市场的理论解释
科斯的工作开创了现代主流企业理论研究的先河,打开了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的“黑箱”。他在其经典论文中指出,“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好像就是:使用价格机制是要花成本的”,并且他认为“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最明显的成本,是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科斯把企业和市场看作两种可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把交易费用看作选择资源配置方式的原则,市场与企业的不同表现在:市场上的资源配置由非人格化的价格来调节,而在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则通过“权威”(指企业内部的行政和管理)来完成,交易如果通过组织并允许以“权威”方式来组织,也是要支付费用的。因此,当一笔交易通过“权威”方式来组织所花的费用低于通过市场机制来组织所花费的费用时,企业就取代市场来组织这笔交易。可见,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存在交易成本,企业替代市场的规模一直到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为止,由此也确定了企业与市场的规模边界。
按照科斯的观点,企业之所以替代市场而存在,是因为企业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威廉姆森则从保护专用性投资的角度对此给予了进一步的说明。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对某一特定交易所作出的持续投资,一旦形成资产所具有的难以转移到其他用途上去的特性,当两个分离的企业分别拥有对对方生产至关重要的资产时,其中任何一方基于机会主义行为宣布撤回或中止交易将会给另一方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威廉姆森等人认为,在环境不确定和交易频繁的条件下,进行资产专用性投资的一方要想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一个可能选择是实现垂直一体化,即外部合约的内部化,将交易双方组织在同一所有权实体(企业)中,这样,市场交易由一体化企业内部的权威和命令关系来组织,形成对资产专用性投资的保护。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提出的剩余控制权概念说明了垂直一体化(企业)可以消除机会主义行为的原因,由于法律所提供的对产权在如何使用资产的剩余权利的保障,使一体化企业(由于拥有了专用性资产产权)可以对未事先规定用途的资产的使用方式加以控制,从而避免事后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威廉姆森等人的资产专用性理论描述了(一体化)企业替代市场交易是如何降低交易成本的,其理论结论为企业是用以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交易模式,从本质上讲,威廉姆森等人的理论也是对“企业代替市场”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2企业与市场的互补关系:另一种解释
阿尔钦和德姆赛茨(1972)在题为《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的经典性论文中,就已开始走一条有别于科斯的探寻之路,在他们看来,企业的本质就是对团队生产的采用,而团队生产的采用与否的条件是团队生产的产出大于各成员单独产出的总和且增值额足以弥补团队的监督成本。后来德姆赛茨又进一步说,“在既无交易成本也无监督成本的情况下,企业也会存在,即使其组织形式可能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这充分说明,在德姆赛茨等人的眼中,企业与市场是共生而非替代关系。确实如此,没有市场主体就不会有市场的存在,市场主体存在与否,与交易费用似乎没有太多的因果联系。
黄桂田和李正全(2002)对“替代”说提出如下质疑:(1)如果说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企业也并非是市场的唯一替代物,如统一度量衡制度的演进、货币制度的发展等都大大降低了市场交易费用,但按“替代”逻辑应该日渐萎缩的市场却在不断扩大。(2)在现实世界中,与“替代”逻辑正好相反的是,企业规模的扩展与市场范围的拓展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3)仅仅将企业简单概括为节约成本的科层结构是片面的,“成本的节约只有在与收益相对并能体现出效率高低时才有意义” 。总之,企业与市场是互补的正相关关系,而不是负相关的替代关系。
3市场替代企业的技术基础
科斯及其之后的学者都倾向于研究企业替代市场的趋势,这是因为在工业化时代,企业替代市场有着明显的经济效益。可是近几十年来,现实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是国际兼并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强强联合,大公司战略越来越被认为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另一方面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广泛运用又使企业的平均规模呈下降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原来一体化企业中的某些生产环节外包给专门的制造企业加工生产,而自己只从事产品的研发设计或市场研究和营销,物流公司、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也不断发展。也就是说,现实中存在着兼并与分裂并存、一体化趋势与非一体化趋势并存的现象,因此,不仅要研究自科斯以来大家关注的“企业替代市场”的现象,更要研究现实中越来越重要的“市场替代企业”的情况。
在非一体化趋势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的市场交易行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相互交换信息、相互作用的市场关系,而是一种在新经济条件下,基于分工的细化形成的一种紧密的、相互协调的关系,节约了在市场交易的成本和其他相关的费用,正是因为市场机制的这种优势,使得市场交易成本低于内部管理成本成为可能,所以市场机制重新替代企业后在生产上是有效率的。
第一,现代信息技术节约了交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相关费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推广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通信联络,缩小了企业之间在信息持有上的差异。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经营者通过互联网可以便捷地实现信息交流,增加沟通来了解对方,以缓和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冲突,明确各自责任,增加相互协调,弥补正式契约的不完备性,从而实现一种企业之间的默契或隐含契约。另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市场交易存在一个判断合作方劳动贡献的问题,即如何确定其劳动产品或服务质量及其相关定价的“测度问题”,现代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保证了行为的规范性,减少了交易时的考核困难和相关测度费用。技术手段提供的监督控制越来越多地替代了科层组织的监督控制,组织本身也依靠先进技术的运用发育为更为成熟、完善的市场主体,它同时提供了更加便于交易的对象,因而组织之间能够发展起有效率的市场交易关系,以代替科层组织内部关系。
第二,以新经济条件下高新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为基础,新兴的非一体化组织形态也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直接生产费用的节约。如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兴起,以专业化服务承担了原来由企业内部部门所从事的运输、仓储、保管等环节,使生产部门只从事于核心业务,既降低了成本,又增强了竞争力。从整个经济运行过程来看,各个生产环节都变得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高效化了,这种从一定生产链中分离出来的组织方式,将降低整个社会在直接生产费用上的耗费,增加社会效率。
所以,先进的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一体化组织提供了重新组合交易活动的技术基础,把传统的垂直一体化的生产链条逐渐分解,由不同的企业依据自身的优势参与协作生产,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交易的效率,既获得了市场机制的优势,又减少了企业组织费用的付出。这种企业与市场之间替代与被替代关系的转变,即由企业替代市场向市场替代企业转变,将成为一种企业组织模式的发展趋势,也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一种变革。
4企业与市场关系的现代演进:嵌入式
由于存在着与纵向一体化和企业之间兼并相反的现象--非一体化,部分生产过程从原有企业中分离了出去,日趋细化的分工导致企业间更为密切的交流、协作,这种密切的交流、协作不仅体现在活动的频率上,更体现在内容及其深入程度上,这一点与以往的企业之间关系有根本区别。在以往的市场关系中,交易双方只在市场界面上交流信息、相互作用,而在专业化企业之间,例如在虚拟企业和在供应链企业之间,交易双方或多方在生产环节中深入交流信息,相互协调统筹,甚至交易一方可以对另一方提出有关优化管理和决策的建议。物流公司可以出于对供应链总体协调、高效的要求,对加工企业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影响加工企业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交易中的企业超越了市场主体的“本分”,发挥着原来只有在实体企业中才存在的“干预”、“指挥”和“协调”作用。同样的关系也可以存在于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如农户之间,周立群、曹立群在分析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时,认为专用性投资是维持商品契约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措施,龙头企业已经在事实上通过专用性投资介入了农户的生产决策过程,实施着一种“指挥”、“干预”的职能。可见,企业行为已嵌入在市场关系中,或市场行为嵌入在企业关系中,这种相互嵌入正是企业与市场关系的现代演进。
无论是企业替代市场,还是市场替代企业,以及企业与市场的相互嵌入,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交易费用或组织费用的最小化,而分工、专业化和技术进步使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更为紧密,导致费用最小化变得越来越现实,企业与市场在费用最小化这种信号机制的引领下,伴随着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改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推动着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Coase,Ronald.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4(1937):P.386-405.
[2]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3]奥利弗·E·威廉姆森,1985.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Grossman, Sanford and Oliver Hart, 1986.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5]阿尔钦,德姆赛茨.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J].美国经济评论62(1972):777-795.
[6]Demsetz Harold,1988.Ownership,Control and the Firm-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Basil Blackwell.
[7]黄桂田,李正全.企业与市场:相关关系及其性质[J] .经济研究,2002,(1).
[8]周立群,曹立群.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以农业产业化中的契约选择为例[J].经济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