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修军 闵正良
摘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促进各区域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对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了的改进建议,以期为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甘肃省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文章分类号:F127.87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国民经济的高效运转和适度增长,又要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稳定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达到各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协调发展是一种强调坚持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相结合的动态协调发展战略。它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区域经济整体的高效增长,又能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地区间的发展差距稳定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并逐渐收敛,达到各区域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一种区域发展战略。
1研究区域概况
甘肃省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地处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处,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全省辖14个市州,87个县市区,省域面积45.4万平方公里。2007年底总人口为2617万人,GDP达2702.40亿元,人均GDP10346元。
2甘肃省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人均GDP增长速度来看,甘肃省从2001-2007年,增长速度比较快。除了2001、2002年外,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2004年,增长率为25.24%,同期全国平均为13.92%;从人均GDP数量上看,人均GDP水平还相当低,2007年甘肃人均GDP10346元,在31个省级单位中,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贵州;同时,同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绝对差距也在一直增加。2001年甘肃省和全国平均差值为4459元;2007年,则达到8588元。从GDP总量增长速度上看,甘肃省2001-2007年增长速度一直比较快,其中2002-2003增长率都超过了20%:占全国GDP总量的比重保持微弱的上升态势,但是比重太小,比例最高的2007年,也仅占全国的1.083%,在省级地区中处于较为靠后的位置。
3甘肃省内部区市之间的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次是要素的协调,主要评价区域性要素和非区域性要素之间的适宜程度和协调程度,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要素适宜度问题。第二层次是发展的协调,主要评价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另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第三个层次,主要评价一个区域与另一个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均等化问题。
3.1甘肃各地之间的经济差距根据2007年全国人均GDP平均水平18934元和甘肃人均GDP平均水平10346元将十四个地区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酒泉市,人均收入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类包括白银市、张掖市,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但高于甘肃平均水平;第三类包括天水市、武威市、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州、甘南州。从人均GDP来看,嘉峪关市最高,是最低定西市的17.1395倍,相差55125.37元。从空间上来看,甘肃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东部地区,北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南部地区。利用甘肃各地人均GDP和各地人口数量,计算出2007年甘肃的变异系数为1.076412,加权变异系数为0.668433,可见甘肃省各地的经济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从区域经济差距来看有必要进行协调。
3.2甘肃各地发展的协调分析从各地的三次产业构成来看,第一类地区中,只有兰州市属于三二一结构;嘉峪关市、金昌市、酒泉属于二三一结构,而且嘉峪关市和金昌市第一产业比重很低,第二产业比重很高,第三产业比重也很高,这说明嘉峪关市和金昌市经济结构比较畸形;第二类地区白银市和张掖市都属于二三一结构,说明第三产业发育不足,有待增强;三类地区中,天水市、武威市、临夏州三二一结构;平凉市、庆阳市、陇南市二三一结构;定西市、甘南州三一二结构,这反映了定西、甘南比较落后,还没有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
兰州市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工业化水平高,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较为协调,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嘉峪关市、酒泉市、金昌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此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不仅难于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和谐发展,连自身的经济协调都难以保证。从进出口总量来看,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四市就占到了整个甘肃省进出口总量的94.52%,其中前三市占了86.35%,可见甘肃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
3.3甘肃各地区内资源禀赋与经济结构之间的适宜程度分析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本地的经济结构、人才、耕地、经济总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人才、耕地、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之间的适宜程度直接制约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借鉴要素适宜度的概念和方法,构造一个适宜性系数来对一个地区的区域性要素和非区域性要素之间的适宜程度进行度量。
各地适宜性系数得分如下表所示:
由表可以看出,在适宜度上,兰州市得分最高,为2.57614,说明兰州市经济结构和当地的资源禀赋最为适合,经济发展最健康、可持续发展空间大;其次是定西和天水、武威i嘉峪关、甘南、金昌、临夏得分最低,尤其是嘉峪关市,得分为0.106599,仅为兰州市得分的4.14%,说明当地的资源禀赋与经济结构严重不合拍,可持续发展能力弱,需要大力调整。
4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研究分析表明,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如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内部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不协调等,建议采用相应对策进行调整。
4.1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甘肃省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导产业为石油加工和炼焦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优势产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烟草制造业,都是产业链短、商品附加值不高的资源型产业,而且由于历史原因,工业主要集中在几个城市,如兰州、酒泉、金昌、嘉峪关等。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因此,甘肃省虽然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整,仍没有取得满意效果。目前,世界上第五次的产业转移正在展开,我国东部地区有些产业由于要素成本和政策因素,也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甘肃省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大力引进机械制造、服装、橡胶、农产品加工、药材生产和加工等产业,着重降低第一产业比重,提高第二产业中轻工业比重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业对工业的支撑作用。
4.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从可以看出,除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城镇化率比较高外,其他各地城镇化率均小于25%,最低的几个地区仅有不到10%,如庆阳市、定西市和陇南市。点轴发展理论认为,城市和交通在缩小地区差距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应加大交通、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甘肃省中部地区,应以兰州市区为核心,白银市区为次一级中心,以永登、皋兰、榆中、临洮、永靖、靖远刘川和东湾、平川区等众多的乡镇为外围组建小城镇群落;在东部地区,以天水市区为核心,甘谷、秦安为次核心,形成以北道区元龙、马跑泉乡镇、渭南、石佛、秦安县的兴国、郑川、西川等为主的小城镇群落。
4.3打造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甘肃内部各市经济发展联系不大,而且对一个城市内部产业结构来说,与其资源禀赋的配合也不够,这说明甘肃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对于嘉峪关市、酒泉市、兰州市、金昌市传统资源型产业,要进行科技改造,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配套能力;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能力,特别是嘉峪关市;加快“一体两翼”战略的实施,形成以兰白为中心的石化产业集团;以酒泉为中心的航空航天高科技技术基地;以张掖为中心的粮食产业基地;以天水为中心的机械电子工业基地等;加大對庆阳石化的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