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师

2009-09-18 09:50林高明
师道 2009年7期
关键词:熊十力书籍心灵

林高明

法国作家尤瑟纳尔说:“我们真正的出生地是那个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用智慧的眼睛关注自身的地方。对于我来说,我的第一故乡就是我的书籍。”书不仅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故乡,而且书也是我们心灵的导师,书还是我们精神生命的父母。人要成长成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用书籍来哺育,否则,他必将是心灵残缺不全,精神混暗不明的。古诗中写着“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我看来,它是描述书籍散发出的和煦春晖,使万事万物获得光明朗亮,让灵魂也为之熠熠生辉。而,古诗中写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不但是写劳动的收获,而且是在抒写精神劳动、精神生活、读书生活的体验。

以书为师就是面对值得尊崇的书,朝于斯,夕于斯,口而诵,心而惟,心无旁骛,目不斜视,专心致志,虚一而静。以充满虔诚与崇敬之情来面对书,视“引以为导师”的某些书为生命的图腾,用整个生命作为献祭,甚至于“亦步亦趋,唯书是从,唯书至尊”。书中说着,我们的心灵与行动回应着。如颜回之师事孔夫子,如柏拉图之侍奉苏格拉底,如圣徒之待奉神明。确实,如果整个世界都毁灭了,只要留下图书馆,人类将很快在废墟中重建文明的家园。就是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我们就要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养成尊敬书籍,热爱书籍,崇拜书籍的习惯。赫尔博斯说过令人感到难以相信的话,他说,我的大脑除了书籍别无其它的记忆!书籍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在书的启悟之下开发聪明、焕发灵明。

以书为师就是读出书的灵魂

曾昭安先生写的一则关于徐复观读书的故事《先读出书的好处 》带给我们不少的启示。上世纪40年代,有一个国民党的陆军少将叫徐复观,听到友人对熊十力(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的推崇和介绍,又在上司那里看到熊十力的著作《新唯识论》,大为佩服,就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有志于做学问,希望得到指教。熊十力回信,讲了一番治学做人的道理。有一次,徐复观穿着陆军少将的军服到重庆北碚金刚碑勉仁书院拜见熊十力,请教应该读什么书。熊十力叫他回去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早年已经读过了。熊十力很不高兴,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过了一些日子,徐复观再去,告诉说《读通鉴论》读完了。熊十力问:“有点什么心得?”徐复观觉得自己读得很认真仔细;不免有些得意,说,书里有很多他不同意的地方,接着就一条一条地说起来。还没等他说完,熊十力就怒声斥骂起来:“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像你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这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那一段,理解得多么深刻。这些你记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这一顿骂,骂得陆军少将目瞪口呆。原来读书是先要读出书的好处!“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徐复观明白了这个道理,“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骂。”经过这起死回生的一骂,徐复观改变了读书的方法,后来成为有名的学者,著作等身,为重新检讨和弘扬中国文化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在浮躁的时世,许多人已经没有耐心与灵心,全心全意地浸润于书中。对于每一本书都是抱持着走马观花,一目十行的态度。这种如领导象征式的阅兵式的阅读,阅读者所获得不过是一些极其零乱、表面的印象,但是,却自以为读懂了这本书。接着,就不假思索地妄加评论,尤其是不假思索地评判这本书的内涵与价值。仿佛不如此,不足以显出自己的“学识渊博与见解独到”。难怪熊十力老先生会大骂自以为高明的徐复观不会读书。以书为师,首先就是忠实于经典与作者的原意。我们要学会原原本本对待自己心仪的经典,从中品嚼她的原汁原味,不断章取义,不扭曲歪解,不自作解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触摸经典的精髓意义,唤醒书中的圣灵。并且让自身粗砺的精神世界获得精致的打磨与调理。让自己的心与灵在素朴而沉韵的言词的疏导下,不断地舒放、沉潜、翱翔……以至于映照出灵魂的身影与声响。

著名的哲学家张世英先生在谈到他师事冯文潜先生学习时的一些经历,对于我们也许会有很大的启悟。冯文潜先生要张世英熟读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梯利的《哲学史》,办法是每读完一章或一节,都要合上书本,用自己的话把原作的大意写成读书报告,个人的评论则写在正文的一侧或下方。冯老师嘱咐,写读书报告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概括是否与原意相符,但又不准照抄,要合上书本再写。于是,张世英常常到遇到这种情况,在作读书报告的过程中,有时自以为读懂了,临到执笔,却又概括不起来,表达不出来,这往往是因为懂得不透的原故,于是打开原书再看,再合上,再写。这样写完一次读书报告之后,原著的那一部分内容就不仅懂得比较透彻了,而且也记得比较牢固了。实在不懂的地方,口头请教冯老师,这就更是终生难忘。冯老师评阅时,不太着重看张世英他个人的评论,主要是指出有失原意的地方。我当时想,老师有点“述而不作”,但后来每一回想,却越来越觉得从冯老师那里学得的知识最熟透最牢靠。也正是这样的诚挚笃信地侍奉经典,许多智慧在日积月累的熏炙下在张世英先生的心中落地生根,并且给他带来了哲学与人生中的澄明之境。

以书为师,就是培植一种对精神生活的崇敬与膜拜之情。没有这种信念与追求,我们的心灵对于任何优雅、美妙的文字都会无动于衷,如有坚冰隔膜在胸;没有这种执着与痴凝,任何灵动、深刻、意蕴深远的言词,对于我们的心智生活而言,都仅是一堆杂乱无章、零乱踢踏碎石与沙屑,无法化为我们智慧生活的养料与燃料。

以书为师是一种生命的灵修

以书为师,是培植一种对永恒的“烛照三才,辉丽万有”的事物的渴慕与礼赞;是一种对现世生活中得失成败、悲欢利害的淡然与超脱,内心深处充满了书的想像,我们必然执求于彼岸的光明,笃信未来伟大的“存在”。只有过一种有信仰的生活,我们才能真正在心灵上获得慰藉,在智慧上获得开悟。在与无形无相、无声无色的言词的朝夕相处间,用心演绎一段色彩缤纷、绚丽多姿的内心生活。生命不管在“风雨如磐”还是在“阳光明媚”中都顿然拥有“笃实生光辉”的豁朗、敞亮与明丽。遥想,古人读书是怎样的端凝与神圣:沐浴、斋戒,净手,梵香……这是灵魂的朝圣,是心神的灵修,是一种生命千百年来的灵修。

我曾经写了一首散文诗,题为《生命的灵修》,就是在记录读书生涯中最为痴情与冥迷的时刻。我深深地知道,我一生一世都无法离开对书这一心灵导师的依赖。我写道,“栖隐,在漫无涯垠的书卷,也无丘壑,也无水湄……沉潜,于简约的字句之间,也无餐风,也无饮露……时间的短章,被排版成一首汁液丰富的赞美诗:孕育着深刻的头颅,还有丹柯式的燃烧的心……沉迷,于未可际遇的远修,成就着不期然而美丽的缘修。一股温情回旋蒸腾,炙烤着看似平白的扉页。是什么诗意的心情,把世界从平面拉向立体?是什么不止息的激情,让生活从单色调转换为多维时空?是什么让我们时时触抚到,阳光的脉搏与课堂的生命节奏?久久无法,自墨色的风景中遁身而出。浸泽于大含细入的生命情境中,仿佛为一种力量所充实,为一种气象所涵养,为一种博爱所贯注……常常在文词的纹理与脉络中穿越,沉呼长叹,深思低吟。这里散溢出一种心的丰足,在混沌迷蒙的冥思苦想中,偶尔获得瞬间的透明;或飘袅着一种空灵与质实的气韵,在沉重的负载与敲击间,思绪顿悟成轻舞飞扬;或凝荟着、蕴蓄着一种萌动的力量,在静默和裂变之际,等待着智慧的绽放……生命的灵修,心灵的花园,已是百般红紫斗芳菲,还有随意春芳歇的散淡与雅致。将彼此的追慕与期待,种植在你我的心园:让美丽向四面八方蔓延!”

在艰难困顿的时候,我们从书中去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在迷惘挫败的时候,我们从书中去探求突围的星光与启示;在高歌猛进时候,我们从书中去寻获内心清宁的甘霖;在疲惫与松懈的时候,我们从书中去吸收生命的韧劲、毅力;在急躁浮泛的时候,我们用书来疗治行动中的无知、狂热与盲目的冲动……因此,许多人都秉持这样的心态:青年时宜读儒家经典,从中汲取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之道;中年时宜读老庄经典,从中感悟随顺然、养心全性之方;老年时宜读佛家经典,从中获得勘破尘纷、安放灵魂的不二法门。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人生难题与困境,而此时此刻书籍就是我们最好的导师。

永恒的书籍带着我们穿越尘埃

从我个人的教育工作及读书经历中来透视,我认为一定要读一些有助于对教育教学的根本性理解与终极思考的书。在教育教学实践与写作中,我常常会遇到才思枯竭、心灵滞碍的状态。那时总觉得,提笔起来心棘丛生,语言乏味;做起事来也是生硬机械,毫无意趣……在这些关节,我时常是返身回到孔子的《论语》世界。回到了教育教学思想与智慧的源头,人的内心骤然变得丰富、润泽、充沛。在书的熏染与滴灌下,我们的心如同被吹入了“灵气”,灵魂的觉醒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写的“致虚极,守静笃,夫物纭纭,吾以观复”。猛然间有了泰然、洞达的彻悟。

尤其是在自己迷茫与迷失之时,我们可以经典中寻求精神的皈依,心魂的归化。我时常读的是陶行知、梁漱溟等人的传记及其教育教学思想。阅读他们,就是从他们身上获得更多的教益、启发、勇气与思想。因为,时常在心里想起这些中国教育史上最为坚实的基座,我的浮躁的心便有了踏实的归源——回到大地的感觉。这是对教育的理想与信仰的开启,因为,教育是一种诗性的事业,是一种理想的事业。此时此际,读教育名家的传记及其文章最能鼓励大志,就如梁漱溟先生所说的精神陶炼要旨“我们能有深心大愿,才没有俗见俗肠”。每一次的阅读就是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他们的文字深处去汲取更多的抵御世俗欲望与诱惑的力量和热量。一路有他们的文章相伴,这一切并不寂寞。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发觉人类的良知与教育事业的崇高。面对,我们自然而然顿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念想。你心许神慕追的是什么样的人格风貌,你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将自己塑造成怎样的格局与气象。不管立根于何方,都要炼就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从不轻看自己的一点一滴的努力与思索。用最大的信念来坚信自己的平凡的教育教学生活与改进的价值。

以书为师。书之所存,师之所存;书之所存,思之所存;书之所存,道之所存。这里的“存”,决不是简单的“生存”,而是一种本质的“存在”,是生命意义之“存”!

(作者单位:福建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萧 田

猜你喜欢
熊十力书籍心灵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熊十力骂醒陆军少将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书籍与少年
谈钱的友情才是真友情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马一浮不回熊十力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