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家联会二十年的文学旅程

2009-09-18 06:02[香港]曾敏之
华文文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联会会员作家

[香港]曾敏之

2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

20年,在香港回归前后的变化却标志着中国史无前例的新页。

香港作家联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新页上记录了组建的历程——

1988年由香港文化、文学界的知名人士31人发起,宣告香港作家联会成立。

严格遵循组会章程,以文会友,推动香港文学发展,突破了由历史、政治因素形成的派别壁垒,并首倡港、澳、粤、深、珠五地作家于深圳的贝岭居大厦举行联欢活动,邀请从未跨过罗湖桥的知名作家欢聚一堂,留下了可贵可纪念的欢声笑语。

部分会员曾应中国作家协会之邀,三次组成代表团赴京参加各届全国作家代表大会,备受隆重欢迎与款待。此后由中国作协举办了著名作家刘以鬯作品研讨会,上海复旦大学举办香港作家陶然、张文建等创作研讨会。内地还先后出版香港作家小说集、散文集及香港文学丛书十卷,为过去自闭的大陆启动历史性的文学交流。会员们更趁开放改革的形势,倡议、赞助开拓世界华文文学于海内外活动与发展的空间,曾派出代表团访问北美、前苏联、东南亚及国内的重要地区,促进香港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的交流和友谊。作为会刊的《香港作家》(前身为《作联会讯》),坚持出版了20年,与建立的作联网站形成推动文学创作、发展、交流的有力平台。

为回顾与总结香港百年文学历程,特邀知名学者刘登翰以荜路蓝缕的精神,主编70万言的《香港文学史》分别在北京、香港出版。为研究香港文学提供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巨制。

鉴于香港历经百年的殖民统治,文坛上迄未出现长篇巨卷的创作以反映香港社会、历史巨变的风貌,香港作联鼓励身历香港丰富生活的作家温绍贤撰写了长达百万字的小说《梅萼之歌》三部曲,分别在香港和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这部以香港历史、社会为背景的长篇创作,北京文艺报于“理论与批评”上发表评论,认为是展现香港百年沧桑变化的力作。此外,刘以鬯的《一九九七》、陶然的《天平》、陈浩泉的《香港九七》等中短篇小说也反应了“九七”的风貌,这些作品都受到重视。刘以鬯的《一九九七》曾由台湾出版社出台湾版。

20年来,香港作联的活动,备受各界的支持赞助,特别是与作联关系密切的著名学者饶宗颐、查良镛(金庸),教育家吴康民、曹宏威,致力于社会文化事业的廖一原、贝钧奇、施世筑等,曾先后荣获香港政府颁授各级勋章,令作联分享荣誉。由于作联的会员已发展超越三百之众,会员的作品以文集出版之数也多。因受到社会关注,香港特区政府对香港作联的成员刘以鬯、曾敏之、梁秉钧(也斯)也先后授予荣誉勋章,表彰他们在文学著述及推动香港文学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

20年来,为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学传统、经典著作、著名作家的文学成就,作联举办了多彩多姿的文学专题讲座,为香港文学界、学术界及香港青年提供了解、研究的对象;并举办多期文学讲习班吸引众多爱好文学的青年参加,培养了有志于文学的青年踏上文学之路。

又鉴于香港虽非“文化沙漠”,但纯文学却备爱冷遇,令人触目惊心的色情、暴力、颓废、虚幻、诲淫诲盗的出版物充斥社会,形成文化混乱、浮躁、贫乏的现象。香港作联坚守文学审美功能,陶冶人的优良品质……鼓励会员写作健康作品以抗拒文化逆流。香港作联的作家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健康益智深受少年儿童的欢迎。

20年来,香港作联的作家参与香港各界倡办的各项文学征文比赛、讲座等活动,应尽的责任不遗余力,更为倡建香港文学馆奔走呼吁,争取建馆能成为现实。

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受难同胞之众,受災地或之广,举国哀悼。香港作联全体会员于哀伤中各尽所能捐款救災,会员蔡益怀、杨芳菲等赴災区撰文反映灾情实况,寄予深切的慰问。

20年过去了,回顾已往,因取得海内外先进文学集体及师友们的支持与教益,香港作联虽然资源匮乏,仍能尽职于建会所持宗旨,会员尽职于素业而无愧。综观我们所举荦荦大者能取得一点成就,主观的努力固然重要,但也叨客观有利条件之助。

20年过去了,展望未来,如何适应香港的特殊环境,面向国际新的形势,以求与时俱进,不负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从总结中认为必须自家以“天行健,自强不息”策勉,于组织上应有所改革,应警惕固步自封而老化。只有凝聚新生力量,发挥青春活力,才可能跨出20年的历史,迈向新的文学里程。

猜你喜欢
联会会员作家
作家谈写作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我和我的“作家梦”
对“同源染色体”概念的微复习教学
会员专区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会员天地
会员天地
会员名片
用“三看识别法”鉴别细胞分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