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神之霸

2009-09-18 09:50
现代军事 2009年9期
关键词:战斗部火箭炮火箭弹

杨 志

长期以来,由于媒体和现实的原因,人们只熟悉美国的MLRS火箭炮,而对于前苏联和俄罗斯火箭炮仅仅停留在对“斯大林管风琴”的片面认识上。事实上,现在俄罗斯拥有世界上真正的综合性能最强的多管火箭炮——BM-30型“龙卷风”火箭炮。它在炮兵武器中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精度最高,性能最先进,堪称现代战神之霸。

系统构成

“龙卷风”多管火箭炮系统由9K58战车,9T234—2运输装弹车、火箭弹(12管)和技术保障设备组成。其核心技术是9K58系统,由位于俄罗斯图拉市(Tula)的合金精密仪表设计局研制,该设计局也是BM-21、BM-28火箭炮系统的研制者。9K58系统于1983年设计定型,1987年入役,最初为14管,1990年2月在吉隆坡举办的亚洲防务展览会上首次公开展出时变为现在的12管样式。该炮被北约称为M1983型,是前苏联,俄罗斯最大口径的火箭炮,主要装备前苏联军属远程火箭炮兵旅。1989年,更加现代化的9K58—2系统(对外军售时称“龙卷风-M”)进入一线并逐步取代旧型号。9K58—2系统改为团营编制。主要担负火力突击己方前沿20~70千米范围内的敌装甲部队、指挥中枢、机降部队登机场地(苏俄一直对美军的直升机蛙跳战术十分忌惮,在各兵种战术教令中均强调及时寻歼其部队及集结场所)、防空阵地等高价值目标。

显著优势

“龙卷风”多管火箭炮系统之所以被誉为现代战神之霸,是因为它同世界其它各国知名火炮系统相比较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第一,“龙卷风”多管火箭炮系统信息化技术先进。“龙卷风”火箭炮旅(团)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具有搜集分析目标信息,对全旅(团)的火力进行集中和规划、与各类情报来源进行作战情报交互的能力,这和美军M-270系统的TF火力控制分发系统(Take Fire)基本类似。指挥车内置2台E-713计算机,综合战术态势显示设备,C31终端和保密通信加密机,可为每台发射车分发目标弹道数据。其中E-713计算机为俄罗斯90年代最新技术,是一台固化程序专用计算机,具有很高的计算速度,而且体积较前一代E-167专用弹道计算机小得多。其作战软件功能包括:接收、处理,储存,显示和发出指令;向上报告战斗部队的位置及准备状况,向下传达攻击指令,并以图表形式指定目标,给出火力分配建议;制定集中攻击和对敌各纵队攻击的火力计划,计算坐标方位角;同时为6门“龙卷风”火箭炮计算射击诸元,根据气象数据提供气象报告等。而执行这些程序所用的随机存储器内存仅96K,只读存储器内存288K,可见俄罗斯软件工程师深厚的数学功底。为了在频繁的机动中仍能保证有力的指挥,指挥车采用了2台高频电台和2台甚高频电台,可保证运动时50千米和停车时350千米距离内的可靠无线电联络。指挥车向发射车的通信由R-173M甚高频电台完成,指挥车间和向上的通信借助P-171M10Y高频电台进行,通过无线电中继台和有线通信线路实现线路间的数据交换。如果遭受干扰,系统能在1秒钟内接通备用通信通道,并转入跳频模式工作,具有很强的保密和抗干扰能力。此外还配有1台卫星通信车,可通过通信卫星和上级进行沟通。作战时,全旅(团)的火箭炮发射车以指挥车为中心站建立通信一数传网络,中间配属1~2台转发,备份用的中继车,主要的指挥任务在中心站上完成,但中继车也能介入,当中心站处于无法指挥的情况下,作战软件自动将指挥权交给中继车。

这样的设计实际上使“龙卷风”系统的指挥结构成为扁平网状结构。指挥网络能实时转发来自卫星、指挥中心等C31系统的信息,或将基层火力单位附属的侦察车所发现的目标诸元送给上级进行判别处理。通过该系统可让上级指挥官直接和单个发龙卷风9K58(BM-30)技术性能表格上,俄罗斯“龙卷风”火箭炮指挥自动化系统基本接近美军的Link数据链网络系统。

第二,“龙卷风”多管火箭炮射击精度高。龙卷风系统采用了多种无控和末制导火箭弹。共同特点是采用了初始段简易惯性制导(Inertia]Navigation System INS),还采用姿态控制、弹体旋转稳定和自动修正技术,火箭弹的散布精度技术。通过弹上的自动修正系统,陀螺定向仪和燃气控制系统三者配合使射击精度大为提高。当火箭弹发射离开导向管后,尾端的弹翼自动张开,控制弹体围绕纵轴自旋,以减小风力对飞行弹道的影响。在飞行过程中,还可通过高压气瓶推动液压动作筒控制火箭弹根据弹上传感器获得的姿态信息修正弹道。通过这些措施,可将误差控制在射程的0.21%之内:其密集度指标与传统火箭炮相比提高了3倍,达1/300*1/300,接近普通身管火炮的精度。最大射程上的横向圆概率偏差(circular-errctr probable,CEP)平均为100~120米,纵向误差为220米。与“冰雹”、“飓风”相比,“龙卷风”的火力精度和密度提高了1~2倍。这样,“龙卷风”系统事实上成为一种高精武器系统,其火力效率甚至超过了战术导弹。

第三,“龙卷风”多管火箭炮射程远、威力大。“龙卷风”多管火箭炮在射程,火力效率、对敌方有生力量和装甲设备的杀伤面积上,武器性能远远优于其前身和国外同类产品。“冰雹”射程20千米,覆盖面积4公顷,“飓风”射程35千米,覆盖面积29公顷,美国MLP,S射程30千米,杀伤面积33公顷,而“龙卷风”12枚火箭弹一次齐射最大射程70千米,最小射程20千米,个别改型最大射程可达到100千米,杀伤面积高达67公顷。虽然口径增加不多,但精度上的巨大提高使得“龙卷风”系统的打击威力大大增加,6辆发射车的齐射威力就相当于以往2个旅9K57“飓风”火箭炮的效果。

第四,“龙卷风”多管火箭炮发射的弹种多。9K58-2最常用的火箭弹是9M55K子母弹,该弹用于打击人员和轻型装甲车辆等软目标。其战斗部为72个直径为75毫米的子弹头,每个重1.81千克,该弹配用触发引信,并有自毁装置。1门火箭炮1次齐射可抛出864枚子弹药,12~16发9K55K即可消灭1个冲击中的摩托化步兵连。为了提高反坦克能力,改进型9K55K1采用攻顶反坦克战斗部,内置5枚采用双频红外导引头的OTIV-3M弹头,这是俄罗斯版本的SPBE—D战斗部。单个弹头尺寸84×186毫米(长×直径),质量为15千克。子弹头被抛射后,首先释放降落伞以延迟下降速度,同时展开5条传感器天线,一边旋转,一边以30。视场探测1000米直径内的装甲目标。当传感器发现目标后,马上调用弹内芯片中的程序进行分析是否为装甲目标。当判明后导引头马上寻找坦克最薄弱的部位,然后在距离目标130米高处启动自锻成形战斗部形成金属射流。这些金属对流可被加速到2000米,秒,对30。倾角

的钢板的穿甲能力为70毫米。

为了提高面积杀伤能力,9K58—2配属了2种云爆式战斗部火箭弹:9M55S和9MM55S1,用于杀伤暴露的和隐蔽于防御工事中的人员、轻型装甲车辆。s型采用单弹头型燃烧一爆破双重战斗部,s1型则为72个子母弹战斗部。两型战斗部分别重243、245千克,炸药装填量100千克。s型为云爆弹,爆炸时可形成3000摄氏度高温和瞬间高压,高温区(高于1000摄氏度)的杀伤直径25米。而s1型中云爆弹和普通爆破弹头各36个,云爆弹爆炸同时也能产生大量的破片,飞散半径275米,对目标形成双重杀伤。

由于一次齐射投送量大,弹药内部容积大,射程也大,因此火箭炮是所有火炮中最适于布设地雷的,9K58—2装备了2型布雷型火箭弹。9M33K3型反步兵布雷弹内装420枚PFM-1型反步兵地雷,12牧齐射可建立阻滞步兵营级别的雷场。9M33K4火箭弹用于远程投送反坦克地雷,每枚火箭可散布25枚PGDM型普通反坦克底装甲雷或16枚智能反侧甲雷。反底装甲雷重4.83千克,装药量1.83千克,反侧甲雷重8千克,装药量2.3千克。为了防止阻碍自己部队攻势,2种地雷都设有自毁程序,投放后16~24小时后将销毁。这个设定颇有意思:按照苏联装甲兵教令,24小时内加强坦克师最多可突进50~70千米,恰好是9M33K4的射程远界,当时苏联人计划除了用9M33K4来阻滞北约军队进攻外,也准备在发起冲击前投放到对方浅近纵深,对敌形成“地雷合围”,彻底切断退路,以便聚歼,一旦突破成功,按照计划,24小时后苏军先头部队也将到达自己布放的地雷区,此刻自毁清除出通路,正好便于发展胜利。这种不给敌人留任何后路的夺命套路也只有强调连续突击,坚决消灭敌方所有战斗实力的前苏联才敢用出来。前苏联解体后,其军事思想继承者俄罗斯军队虽各种新思维层出不穷,可骨子里还是前苏联红军时代那些强攻猛打的套路。所以“龙卷风”系统已多次改进,可9M33K4只增加了投放反侧甲雷功能,普通地雷模式没有丝毫改进。而印度在洽谈9K58—2系统时提出所配的9M33K4在发射前应能据需要取消定时功能,因为骨子里继承了英国军事传统的印军认为“将敌人置于无法逃脱的死地并不能帮助消灭对方,反而可能伤害自己”

猜你喜欢
战斗部火箭炮火箭弹
基于LS-DYNA的巡飞弹安全性分析研究
电磁发射战斗部抗大过载设计与分析
浅谈武器战斗部的未来发展方向
半岛上的“钢铁暴雨”
战斗部动爆破片仿真及特性分析
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