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弘
1904年11月25日,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的李公馆新增了一名男丁,这个男孩被取名为李尧棠,字芾甘。后来,“芾甘”成为这个男孩的笔名之一,当然,它远不如“巴金”有名。
李家是当地的殷富,巴金的父亲是某县的知县。巴金不仅从父母那里学到了古典诗词,还学到了宽容厚道的博爱精神。
辛亥革命开始后,巴金的母亲和二姐因病去世。过了两年,巴金的两个堂兄弟患白喉症死了,接着巴金和三哥也患了白喉症,他们的病尚未痊愈,巴金的父亲就病亡了。在其后的分家过程中,家族内部互相倾轧,丑态毕露,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态和诗礼之家背后的龌龊。这些都成为他的代表作——《家》的素材。
1923年,巴金进入南京东南师大附中,开始学习世界语。并萌发了去法国留学的想法。1927年,巴金到达了巴黎,通过朋友的帮助,他在拉丁区租了一间小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写了约30篇杂感、短论、通讯等,也是这时候,他写了成名作《灭亡》,第一次使用了“巴金”这个笔名。
回国以后,他写了一些不太成功的中短篇小说。此后,他进入创作旺盛期,写出了《家》《雾》以及很多小说。
《家》于1931年开始在《时报》连载,这时,巴金的大哥因做投机生意失败而自杀了。在听到噩耗的那天晚上,他辗转难眠,决定调整《家》的结构,把大哥作为主要人物原型来写,他要把一个垂死制度的牺牲者放到人们面前。由于写的都是熟悉的人物、事件和生活,《家》的创作十分顺利,许多章节都是一气呵成。
《家》不仅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新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开明书店1933年5月出版《家》单行本,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出版了33次,销售10万册。1949年《家》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仅北京一个地方就印了15次。它还先后被改编为电影、话剧、戏剧、电视剧和舞剧等,风行了半个多世纪。
至解放前夕,巴金一直处于高产期,完成了“激流三部曲”的后两部《春》《秋》,以及长篇小说《憩园》《寒夜》等的创作。1944年,40岁的巴金与萧珊结婚了,从此两人相濡以沫。
解放以后,巴金被卷入社会政治运动,写了很多应景文章。“文革”时,巴金被作为“牛鬼”,接受批斗和改造。在此期间,无论是巴金本人还是他的家庭,都遭受了巨大的劫难。“四人帮”被打倒后,巴金很长时间都集中在对“四人帮”罪行的批判上。
1978年年底,巴金开始写作《随想录》。当时,香港大公报老编辑潘际垌重返报社,他通过朋友向巴金约稿,巴金便建议他办一个名叫“随想录”的专栏,自己将陆续寄稿,潘际垌高兴地答应了。
这个专栏一写就是8年。
在《随想录》里,人们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巴金,他独立思考而不再盲目听命,挣脱了思想枷锁而不再畏首畏尾,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以对过去的反思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