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8-0015-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化学教学》是改革开放以来,创办较早的中等教育类学术期刊,正如她的办刊理念“探索化学教学改革,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一样,成为中学化学教师研究教学、研究考试、共同提高业务水准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书。阅读和研究她刊出的关于教学研究、实验研究、原创试题研究的文章,对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及高考备考等都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
2008年高考上海卷第12题:取一张用饱和NaCl溶液浸湿的pH试纸,两根铅笔芯作电极,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a电极与试纸接触处出现一个双色同心圆,内圆为白色,外圆呈浅红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b电极是阴极
B. a 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接
C. 电解过程中,水是氧化剂
D. b 电极附近溶液的pH变小
《化学教学》杂志2008年第4期,陈凯老师等撰写的“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1], 详细阐述了在pH试纸上浸泡Na2SO4溶液、NaCl溶液,在湿的碘化钾—淀粉试纸上用铅笔芯做电极进行电解的实验现象。指出:“在pH试纸上浸泡Na2SO4溶液,发现铅笔芯与试纸接触端各呈现两个微小的有色同心圆,其中阳极附近极内圈pH约为3,外圈pH约为5;阴极附近pH约11,外圈pH约9”;“在pH试纸上浸泡NaCl溶液,阳极附近极与试纸接触处呈现一个双色同心圆,内圈为白色,主要是由于C
漂白的原因;外圈为红色,pH约为1,主要是Cl2溶于水产生H+所致,阴极呈现深绿色,pH约13”。
阅读“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题设情景及所给的选项中,D选项自然符合题意。
还是在这一期,“好题赏析”栏目刊登了余方喜老师的“无机消毒剂制备的化工生产流程题(二)”[2], 以高锰酸钾的工业制备的一种方法为知识依托,而设计的一个原创实验题,本题框图及第(4)问如图2所示。
“(4)若不考虑物质循环与制备中的损失,则1 mol MnO2可制得_____mol KMnO4。”
这个题恰好也与2008年理综全国I卷的第26题有很大相似。相比之下,有如下差异:其一,一个是实验室制备,一个是工业生产;其二,在流程上,一个是用空气做氧化剂,一个是用KClO3做氧化剂,在解题思维方面,一个着重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化学用语及化学基本计算;一个重点考查化学实验原理、实验基本操作,与化学基本计算相联系,余方喜老师的题所涉及的知识比高考题广,高考题的设问比余方喜老师的问题深,更有冲击力,两个题在设问上可以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相互转化。有一点是要指出的,余方喜老师的原创题是刊登在08年第4期上,认真研究这个题,其中所设计的“问题(4)“与2008年高考题26题第(2)小题就计算的核心问题可以说是高度相似,即:3MnO2—2KMnO4。如果能够及时地将本期《化学教学》加以研究,对问题进行适当改造之后,熔入综合训练中去,对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只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及时收集和整理《化学教学》杂志上的各个栏目,在“课程改革”和“教师论坛”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或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并运用于个人的教学实践中去;在“实验与创新”中学习和研究新的实验方法,力争取得更佳的实验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借鉴他人对新课标、新教材展开研究的优秀教研成果和课程资源,通过再创造而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和课程资源;把别人的“研究性学习探索”成果创造地应用课外探究活动中去;通过学习和研究“考试研究”、“试题研究”,将新信息、新题型、新实验等优秀科研成果,根据具体实际加以改造和转化,落实到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去,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只要我们平时注重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就能达到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凯等.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化学教学,2008(4):10~11.
[2]余方喜.无机消毒剂制备的化工生产流程题(二),化学教学,2008(4):封三.
向玉耀 余文芝
(湖北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