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语文教学之本

2009-09-16 04:45巴燕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课文分析语言

巴燕芳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古人十分重视诵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言,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诵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怎样才能抓好诵读教学呢?下面我从诵读教学的现状、诵读缺失的弊端和采取的措施三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诵读教学现状

1.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各种各样的模式层出不穷,但这样或那样的模式无不围绕一个“讲”字。很少有人真正重视诵读,真正把诵读当作教学目标加以实施。多数老师仍把课堂时间用于分析篇章结构、主题线索、写作特点之上。引领学生诵读的少了,含辛茹苦地讲解的多了;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少了,支离破碎地分析的多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少了,布置应接不暇的题目的多了。

2.近几年的教学中我还发现,由于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只顾滔滔不绝地讲,忽视了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学生逐渐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好感,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导致现在的学生朗读能力普遍较差,一个班级中能把一篇课文流畅地读完的同学寥寥无几。

诚然,语文教学要改革,但语文教学中的诵读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我们要懂。

二、诵读缺失的弊端

1.教师的分析、学生的练习缺乏支撑。老师分析过多,学生的思维无法参与,能力无法提高。那么,教师的分析也就成了架空的分析。

2.学生的情思无法投入,学习兴趣难以形成。满堂繁琐的分析及练习,势必把课文这个鲜活的整体变成了“美女分尸”,学生无法联系生活体验,无法进行审美体味。长期如此,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越来越淡。

3.影响说、写的能力。不进行有效的诵读训练,学生对书面语的口头感知强度就小,口头表达能力就很难大幅度提高。不进行有效的诵读训练,学生头脑里就缺少丰富的、鲜活的语言及事理材料,语言组织能力差,思维枯竭,写出的东西肯定枯燥无味。

三、加强诵读教学的措施

1.摆正讲与读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一定要摆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位置,避免单一的说教,努力做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这样才能使教学相得益彰,活跃课堂气氛,诵读之声才能不绝于耳,课本上的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2.强化诵读训练。每一篇课文,都要严格要求学生去认真诵读,重点课文、精彩文段还要背诵。尤其是诗歌、情景交融的散文等,老师就不要去多费口舌作讲解,而要强调学生自己反复去诵读。让他们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每上完一课,还要布置一些精彩文段让同学背。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自然会养成一种认真读书的习惯,书中的知识就会读进大脑,写起文章来就能够挥洒自如。

3.讲究诵读方法。要知道,语文教学最忌“万人一面,千课一法”的教法。不同的文体,诵读的要求不同,参与诵读的人数也要灵活多变,或一人,或小组,或全班;有时还要教师范读,学生分角色诵读,比赛诵读,播放诵读的录音,借助多媒体的光、影、声、像创设情景诵读等。如果能根据“文”、“人”、“情”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读法,才能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

4.加强诵读指导和督促。有一位特级教师说:“诵读是无形的写作指导。”由于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大家都不够重视诵读,致使诵读能力成为学生的弱项。因此,极有必要加强对诵读的指导。课前要布置诵读预习,课堂上要检查,要有中肯的评价、具体的指导,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由讲解促进诵读,讲解和诵读结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后还要布置诵读作业,不仅读课文,还得读课外的美文,鼓励学生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熟读成诵。

这样,给足时间让学生练,加上有效的指导和督促,便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读得多、读得好了,语感便具备了,语言材料也充实了,再辅以语言知识的点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自然浓厚。

由此看来,诵读可以促使学生动眼、动口、动脑,抓住了诵读,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害。如果离开了诵读这个“本”而去大谈“法”,就等于本末倒置。语文教学必须回归传统,让诵读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读出思想!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课文分析语言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