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沾煦
人是富于情感的,语文也是富于情感的。列宁说过:“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感情而存在。”因而,语文教学始终是离不开情感教育。新课程理念把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一样是帮助学生获得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一、情感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和灵魂就是“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这就是说,要使学生在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语文教学应该在情感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欲望,并逐步养成敏锐的情感感受能力。这种感受与认知活动交融在一起,成为学生发展中所不可或缺的心理过程。
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之中。通过教师的范读,把教师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教师的范读,除了示范作用外,更重要的作用是:把教师这个特定个体的情感体验通过声情表现出来。通过学生的朗读,进行情感体验的交流和深化,完成课文本身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语文课上的各种形式的朗读,都要求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读出真情实感来。
情感教育应寓于讲解之中。教师的讲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包括情感的熏陶。教师讲解课文时,都会把自己的爱憎、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节课,无论是导语还是结束语,都应该充满真情,充满激情,应该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不应该是生硬呆板,索然无味。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充分调动自身的声音、表情、神态、动作等富于情感表现的因素,反映教师的情感和文本作者、人物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感受。
情感教育应寓于阅读指导之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阅读过程应是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内化过程,这一过程如果离开了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就不可能完成阅读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怎样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保持情感张力。罗生布拉特认为,阅读材料、阅读情境、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时,阅读的效果就好。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在情感方面加强刺激力度,达到引起学生阅读的注意和兴趣,产生心理上的阅读需求的目的,让学生在走进人物心中,体悟人物情感;走进作品展示的时代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人物的双边、多边对话中,完成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应寓于作文训练之中。喜怒哀乐,怨愤忧愁,爱憎好恶,褒扬贬斥……这种种感情组成了人类世界。作文训练,正是指导帮助学生去正确、具体、生动地酝酿和表达这种种感情。这就决定了作文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教育的过程。不管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因此,表达就必然是感情的蓄积和抒发的过程。俗话说,文如其人。作文与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作文训练的过程,也是学会做人的过程,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真情投入。
首先,教会学生热爱生活。从作文训练的角度来看,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社会,对待人、事、物有感情,有热情,才能获取无穷无尽的写作素材。注重写作训练中的情感教育,就是重视思想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而生活态度的引导,又为作文训练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教会学生热爱生活,教师首先要热爱生活,要讲究言传身教,用教师实际行动去渗透和启发学生。要多选用生活化、情感化的题材去让学生训练,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教师还可以经常的创造情景触发、诱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表达欲望,在训练中及早进入“情感角色”。例如:教师可以创设即兴式情景、推测性情景、即时观察式情景、回忆式情景等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实现情感教育。
其次,情感教育要贯穿作文训练全过程。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到立意构思、动笔表达等各个写作环节,教师都要全程加以引导。作文的评讲过程也应该是情感教育的过程,可以采用师生双边、多边的评讲方式,让学生在评改活动中受到情感教育。
在日常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坚持不懈的进行情感教育,增强学生的情感意识,养成丰富健康的情感,学生就能用自己情感的火焰照亮自己的人生旅途,温暖他人的心田,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受益无穷。
二、协调教与学的关系,促进学生情感发展
教学是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要摆正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交流是不容忽视的。
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使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不断增强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就必须破除师道尊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不能处处包办,要还给学生主动权、选择权、创造权。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激发其创造精神。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企图用强制的训斥的手段要求学生建立起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那是不可能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师生间的思想沟通,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激发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必须以诚感人,以情动人。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对教材中所表现出的乡情、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爱心、善心、事业心、进取心、自尊心、自信心、正义感、责任感等等,教师必须先感同身受,才能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与学生交流沟通。千万不能以教训人的口吻对学生唱高调,说假话;千万不能故作姿态,矫揉造作。情感的交流主要手段是语言,语文教师尤其要善于以言感人,要努力用富于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去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
总之,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因为,情感教育是认知发展的动力,认知活动的启动、维持、发展都离不开情感的作用,没有情感教育的参与,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很难进入最佳状态的,可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怎一个“情”字了得!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