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2009-09-16 04:45孙泽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课文

孙泽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心灵纯洁、身心健康和智慧发展。

一、立足课堂,培育人文素质

教师只有站在文化精神平台上从事语文教学,把人文精神贯穿在教学的始终,这样语言文字才会有生命,一篇篇课文才会闪烁光彩,方能使课堂散发人性之美。

1.以“情”为纽带,让课堂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让学生学会同情、怜悯,懂得感激和报答,知道尊重和崇敬,这是做人的教育,也是语文教学本身应有的内涵。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艺术即情感。”在教学中,我经常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得到情的感悟、启迪。我在教学《麻雀》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名言、诗歌、歌曲等,激起学生对母爱的无限崇敬之情,为学习课文定下了情感基调。教学开始,伴着舒缓的钢琴曲,我深情地向学生讲述了《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当藏羚羊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给老猎人下跪的时候,学生们的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他们懂得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接着适时导出课题:“今天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麻雀母子那至真至纯的爱吧!”学生很快进入了课文的情境。这何尝不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2.活化教学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从学生心理看,高中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和荣誉感。科学家杨福家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学生的头脑不是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如同点燃的火种。”怎么把他的火种点起来?一个学生的好与差,绝对不能单单用分数来表示。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点燃学生头脑的火种,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1)分组教学。例如:在上讲读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程度相当内容不同的几个问题,分组短时间讨论,之后提问,点组不点人,组员可以任意回答,其他组员随时补充。这样,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

(2)以人为本。语文课堂教学应凸现人的精神内涵,关注人本,也关注文本,关注生命的伟大,也关注生命的平凡;关注人的现实需求,也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关注学以致用,也关注愉情悦性。语文课堂既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课理应是知、情、意的统一。

(3)读书感悟。“言为心声”,语言学科培养情感,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

(4)角色体验。中学生很愿意模仿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增强自信和勇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内在的人文积淀不断激发,他们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文语言,而且领悟出其中的道理。

3.以创新精神为本,尽情展示人文之美。人文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是每个人身上所潜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时刻要扩张、发展、成熟,而且一旦有了某种机会就会主动自我表露。没有创新能力的训练,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它的人文光彩。

二、课外拓展,召唤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写出了富有魅力的语言:“我在流泪,帮我把眼泪擦干好吗?”(节约用水)“你丢下的不是粮食,而是自己的一颗良心。”(爱惜粮食)“我在睡觉,别碰我好吗?”(爱护花草)……这些语言,无不令人感动。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并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人文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因此,作为教师,要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穿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课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