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当前的素质教育又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发展。笔者就自己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做法略作总结。
教学目的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授课必须体现培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开拓”的高素质人才精神,把授课活动看做是传递信息、架桥铺路、内引外联的“成功教育”的系统工程。教师要讲出个性,讲出风格,讲出精彩,讲出意蕴,为学生展示一个既得天独厚又异彩纷呈的世界,给学生以启迪,促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内化叶老语文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只是一个文选性的教材,整体上仍是一种无序结构。叶圣陶抓住此特点,明确指出课文只是语文学习的例子。这就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教材特点,通览全局,整体把握教材,变无序为有序,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示例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笔者在教材使用上,把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结合起来,紧扣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重新划分讲读课和学生自读课,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年即可完成3年的教材讲授任务,为引入生动的现实生活内容,拓展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提供时间保障,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荷塘月色》只重点讲解朱自清先生在第一次国共关系破裂时苦闷徘徊的淡淡忧愁、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与静谧的荷塘月色的情景巧妙结合;《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完全可以改编成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形式,让学生读懂课文,领悟伟人的伟大之处;《世间最美的坟墓》抓重点和难点,只需要讲深讲透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正是他毕生追求——向往平民化、回归自然——的伟大人格的外化即可;《屈原》虽只是文言常识,但把它作为课外阅读,用电子阅览课的时间完成屈原生平及创作的查询,以撰写简单小论文的形式将研修课与语文课堂教学巧妙结合;《项链》中外驰名,学生乐于阅读,但仅此一篇根本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处理此篇时,淡化课文,重点放在“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写作特点”这一专题的讲解上,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把科学性和思想性密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无疑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在知识传授中,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历史伟人如屈原、杜甫、白居易、辛弃疾、文天祥、谭嗣同等,他们的爱国豪情充塞着青年学生的胸膛;张衡、蔡伦、沈括,他们之所以历代被人们称颂,是因为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文明作出贡献;天山的壮丽、泰山的博大、黄山的神奇、三峡的秀美、内蒙古草原的辽阔,都让学生心驰神往,爱国的热情澎湃于胸中。其次,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挖掘课文内涵,让学生从中领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例如,《拿来主义》教会学生如何对待传统;《纳谏与止谤》让学生从中领悟从谏如流的重要,自我批评的不可缺少;《师说》可以让学生摒弃盲目自大,养成求实好学的习惯。
但是,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关键是把握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最忌单纯说教,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即便是思想品德课又怎能仅凭说教就让学生心悦诚服呢?
落实课内双基要求与扩大课外知识范围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
课文是例子,要把它用足用好,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但扩充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眼界也非常重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灿烂文化和缤纷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为语文教学注入活力,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已为这种做法提供时间保障。每学期笔者都要引入30篇以上的文言文段子,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习惯,丰富学生内心世界。课堂上根据讲课内容随时提出紧密联系现实的问题,极大激发学生思考习惯。每学期一周的“读报课”或影视评论课更让学生欣喜不已,《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的专题文章和学生关心的影视就是素材来源,学生从中了解到社会,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求得学生可持续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知识量骤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自学能力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分不开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所采用的“现代文整体把握逐句理解法”“文言文联想贯通学习法”“基础知识理解记忆法”“作文训练系列法”为学生提供方法保证。同时,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为学生的自学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二中学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