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秀川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而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坚实基石则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素养的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成为一个富有时代色彩的词语,意味着对旧的教育观念、旧的教育体制的反叛和升华。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语文素养的内涵和外延
虽然“语文素养”已经提出并成为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一个响亮的名词,但是有些人对“语文素养”一词的概念仍然模糊不清。笔者谈一谈对语文素养的认识。
语文素养的内涵有人把素质教育比喻为一棵大树,健康的体魄是根,能力为干,智力是枝,知识是叶。可见,在语文教学中,重在抓学生的能力。而能力就是语文素养的同义语。那么,如何看待语文素养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知识的积累。工作中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要用心听,听之要把握中心,听后要能清晰地总结转述。说,即表达能力,说得要清晰流畅、主次分明,逻辑性强。读,要通过语文课本这个样本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读书要有广度、有深度,要能读入、读出,读入即深入理解,读出即灵活运用。写,要写得精彩动人,要写得与众不同,要写得凝练有深度。作为教师,就要为学生创造听说读写的机会。
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要靠学生自己积累,另一方面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指导。知识的积累,不仅仅局限于校内,校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课堂,同一个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原因很明显,是家庭、社会、环境及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尽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和爱好。
2)知识的迁移运用。知识反映的是已知问题,但如何变知识为力量,为自己和社会服务,这就涉及知识的迁移运用。学了知识不会用,那就等于白学。只有动用恰当,方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真才实学,才是有素养的表现。只有学而会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只会学而不会用,那是知识的奴隶。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指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凭借,一种媒介,而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除了固定的识字任务和系统的理论知识外,其他的作用和一般的阅读是等同的。要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和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进行自我学习。教师要调动一切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要因为教师的教学而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将来能够适应于各种场合,适应于社会生活大广场。
语文素养的外延语文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还应包括人格素养。有一年秋天,一位年轻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北大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大包小包放在路边。正好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迎面走来,年轻学子就让他暂时看管一下包,老人爽快地答应。那位学子一个多小时才回来,老人还在那里尽责地替他看包。在开学典礼上,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替自己看包的老人是季羡林先生。在那一瞬间,这位年轻人的心里是怎样的震撼啊!读了这个故事,笔者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人格的培养要比知识的传授还要难以把握。教师不能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去培养学生的人格。
语文素养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素养为什么有些教师能够给学生以终生的影响,如藤野先生之于鲁迅那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他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它是一种道德修养,一种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修养无形却无处不在。无论教育改革的风向如何变换,都始终有一个不变的问题横亘在人们面前:那就是教师的素养问题,任何教育改革离开教师的素养做基础,可以说都无从谈起。而各方面素养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
家庭因素尽职的家长,不仅要为增强孩子的体质、开发孩子的智力创造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奠定基础,如果只看到孩子聪明,满足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优等,只是给孩子娇纵的爱,迁就孩子,将来就很难成材。智力水平和人格力量是构成孩子能否成材的2个重要支柱,人格为智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力量。因为人才决不是由智力决定的,主要是由求知欲、进取心、纪律性、自信心、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等个性品质的差异而决定的。人的行为的内驱动力是人的需要,有什么需要,才有可能出现与之呼应的行为。因此,家长应着重培养和激发孩子的精神需要,绝不能单纯地去满足孩子的个人需要。
社会环境在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毋庸置疑。不论家长还是教师,都要教育学生分辨是非,远离丑恶。社会这一无形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
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内容的和谐统一
提高语文素养已经为语文教育指明方向,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落实。如果课堂上的花样翻新不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那宁可不要。形式与内容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而教学内容则是主要的。所以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改革中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总之,语文教学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只有在反复的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济南市历城区郭店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