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你的表情

2009-09-16 04:44
对外传播 2009年8期
关键词:官媒新华新华社

桂 涛

当78岁的新华社与1岁的开心网“喜结连理”时,美国《华尔街日报》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官媒”的这一最新动向——称这次“一树梨花压海棠”式的“老少配”是中国官方媒体在新闻业务创新上的又一次尝试。

在6月22日播发的《新华社试水开心网》一文中,《华尔街日报》对新华社成为中国目前最火的社交网站——开心网的首位机构用户进行了两方面的解读:第一,新华社的这一最新动作是中国“官媒”(主要还包括党报《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一系列“变脸”中的一部分,其原动力是“中国政府准备斥资450亿扩大官方媒体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第二,新华社选择了一个让人“有些意想不到”的合作伙伴——一家创办不久的民间网站,瞄准了网络的即时互动性与这个“中国版facebook”网站的发展潜力。

其实,境外媒体对中国官媒的变化向来敏感:从最近的《人民日报》16版扩至20版、央视主持人罗京逝世引起全国轰动,到此前的《新闻联播》主持人增加新鲜血液、《环球时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推出英文版,中国官媒向来是外国媒体揣测中国舆论导向、宣传策略甚至是治国策略的重要窗口,因为他们笃信“相由心生”。

2006年6月6日,路透社播发《中国国家电视台启用新主持人》,对《新闻联播》新主持人李梓萌的“年轻与活力”给予赞扬,称此为“中国沉闷的新闻节目中的一抹亮色”,并添加背景:“中国对新闻节目严格审查,以至于对《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衣着、发型、语速、语调、音量等都有严格控制”。

美联社还对2008年中国官媒予以广泛报道的两件事——火炬境外传递受阻和四川大地震——进行了原因解读,称前者客观上挑起了民族主义情绪,后者博得了世界对灾区人民的广泛同情。

2008年10月7日,美联社播发《中国国家电视台将播出50集李小龙传记片》,仔细分析《李小龙传奇》在央视的播出时间——在四川“5·12”大地震后播出,“明显是为了增强民族自豪感,鼓舞中国人士气”。

2009年2月4日,美联社播发《中国媒体报道“扔鞋事件”》,称赞中央电视台对干扰温家宝总理演讲的“扔鞋事件”进行了报道,显示出“不同寻常的真诚”,并且注意到“报道中没有出现任何评论”的细节。但同时,稿件也表示,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的报道“明显有要求英国政府道歉的意味”。

2009年7月1日,美联社播发《中国国家通讯社谋划英文电视业务》,将新华社英文视频专线试运行与《人民日报》扩版的消息结合起来解读,认为这是中国与西方媒体争夺话语权的重要一步。

同样,每逢重要节点或大事发生,中国官媒的“不作为”也会引起境外媒体的浓厚兴趣,并进行自己的解读。

《新华社试水开心网》一文的作者叶菡(Juliet Ye)说,《华尔街日报》这样的西方主流媒体有非常严格的引用标准,提到中国媒体,一般只引用新华社和央视这样比较权威的官方媒体,所以我们平时很关注中国官媒的表述和报道角度,以及它们的最新动向。

其实,不仅外国媒体关注中国官媒的一次次变化,《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的每次业务调整,都能引起国人的热议。从网络上曝光央视主持人频频出错的片段,到新闻画面造假,甚至是略带“八卦”色彩的动向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各官媒的变脸,来自外界的压力,在客观上成为官方媒体之间的竞争动力。

与网络结缘也是中国官媒变化的新趋势。从国家主席胡锦涛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做客新华网,境外媒体都予以广泛报道,并称这是中国领导人对中国官媒加强舆论控制和主导话语权的有力支持。同时,也说明网络时代,中国各媒体抢占Web 2.0时代的地盘早已硝烟四起。

在Twitter, Youtube等网站早已完成“草根通讯社”建设时,中国官媒加强网络建设,在网络上与读者互动,与新闻互动已经成了不可避免的选择。2009年6月24日,纽约发生地铁相撞事件,第一张列车相撞的图片出现在Twitter(中文译为唧喳网)上,CNN的报道中便采用了这张图片的画面。当人人都能拿起黑莓手机拍摄、上传新闻画面时,中国官媒对网络建设肯定不会忽视。

上面提到的新华社成为开心网的第一个机构用户便是官媒向网络进军的最新动向和最成功例证。开心网上新华社的“粉丝”6天内超过2万。也就是说,这2万网民可以通过开心网看到随时更新的新华社视频节目,并且可以加新华社的十大主播、十大电视评论员、海内外十大出镜记者等为好友。此前,作为新华社电视报道进入新媒体的一种探索,新华社音视频部以“5•12”汶川地震一周年电视直播报道为契机,把其中的部分内容放到开心网上,从5月11日清晨6时推出,到13日下午下线,留言达63万条。

这些数字可以说明,中国官媒选择和网络“联姻”现在已成为性价比最高的发展模式。无独有偶,英国路透社也曾进驻网络游戏《第二生命》,开办“虚拟世界通讯社”。

境外媒体对中国官方媒体频频试水互联网有如下评论:这是中国官媒在网络时代开拓市场、增强影响力的必然之举,也是中国官方与西方媒体争夺话语权的重要一步。

境外媒体对中国官媒频频“变脸”的极大关注,一方面说明中国软实力的不断提高,外媒希望在对主导话语权的中国官媒的观察中,预测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意识形态管控上可能向什么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半官方”的性质,使得中国官媒成为中国政府的发言人,只有好好解读发言人的“弦外之音”,才能听懂中国政府想说的话,才能读懂中国的表情。

(作者系新华社对外部编辑)

【文章实例】

新華社试水开心网

中国政府最近准备斥资人民币450亿元(合66亿美元),以扩大中国各官方媒体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政府为此推出了《环球时报》(Global Times)英文版,着力推动了官方报纸《人民日报》(People, s Daily)的国内和国际业务,并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想让中央电视台(CCTV)成为能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卡塔尔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相比肩的全球性媒体。

据中国媒体报道,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准备推出一个24小时不间断播出节目的电视频道,不过新华社一直没有回复《华尔街日报》要求证实这一消息的问询。

与此同时,人们可以在一个有些意想不到的地方看到新华社进军电视新闻领域的初步努力,那就是社交网站开心网(Kaixin001.com)。据新华网报道,新华电视上周成为开心网第一个机构用户。

新华电视在开心网上的自我介绍说,它是新华社新推出的24小时不间断新闻服务,提供突发性政治、社会和经济新闻的实时视频报道以及深度报道,新华社全球100多家分社的记者都将为新华电视提供内容。

开心网的用户可以加自己为新华电视的“好友”。(此开心网非彼“开心网”──Kaixin.com)。每当新华电视在其开心网的页面上添加新内容时,它在该网的“好友”都将接收到新添加内容。新华电视的拥趸者还可以在开心网新华电视的页面上找到与新华社记者个人页面的链接。

新华电视在知名社交网站开心网设立页面后旋即成为该网站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男性”(新华电视在网站上的个人信息显示其为男性),它在两个小时内就获得了1000多位好友(截至记者撰稿时,好友数已经超过了14000)。

新华社的官员们说,与开心网建立合作关系的目的,就是期望在几千万开心网网友中打造自己的“粉丝”,逐渐形成忠实的目标用户群。

作为中国的官方通讯社,新华社被认为是中国国内新闻的权威性来源。但它也面临包括互联网在内众多媒体日益加大的竞争,这可能促使新华社在新闻业务上采取了一些更具创新性的方法。

新华社这家官方媒体巨头与开心网这家创办不久的民间网站进行合作,这件看似不大可能的事情却有先例可循。今年早些时候,新华社与开心网联合推出了一个网上平台,网民可以在那里对去年四川大地震的遇难者和幸存者表达敬意。这一平台开通30小时内,网民在上面的发贴量就超过了50万条。

——《华尔街日报》2009年6月 22日

责编:张玉宁

猜你喜欢
官媒新华新华社
公共突发事件中的舆论策略
官方媒体融合新闻下的转型之路
论中国古代的官媒制度
《新华社烈士传》再版发行
大脚掌的小鸭子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
我国古代的“官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