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千秋:汉朝的“太上丞相”

2009-09-15 09:08
百家讲坛 2009年15期
关键词:刘彻霍光丞相

常 强

汉武帝刘彻即将离开人世之际,通过遗诏的形式作出安排:以外戚霍光“行周公之事”,与其他几位朝廷重臣一起组成顾命大臣班子,辅佐幼主刘弗陵,掌管帝国事务。而西汉丞相地位极为显赫,真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么,面对霍光的秉政揽权,时任丞相的田千秋,又该置身于何处呢?

据《汉书》所载,田千秋最初的官职是高寝郎,即奉祀汉高帝刘邦庙宇的护卫官。这显然不是一个重要的官职,发展前途也不是太大,但田千秋却在此位置上一鸣惊人,并由此改变了人生轨迹。

当时,汉武帝刘彻刚刚经历了废太子事件。公元前91年,时任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生被告发与阳石公主通奸,并以巫蛊妖术诅咒武帝。刘彻令宠臣江充来查办此事,江充素与太子刘据有间隙,故打算借此机会陷害太子。在他的挑拨之下,刘彻将一双凶煞的眼睛对准了刘据,后太子起兵谋反,兵败自杀。

满朝文武皆对太子刘据的死愤愤不平,认为太子是被逼反的,本来并没有将矛头对准自己父皇的意思,但他们却敢怒而不敢言,最后,田千秋的一纸上书打破了朝廷的寂静:“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也就是说,儿子动用了父亲的军队,也就是犯了挨一顿打的罪过,天子的儿子过失杀了人,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常常在梦中遇见一位白头老者,老者对我说了上面的一席话。

看完田千秋的奏折,刘彻首先觉得言之有理,接着万分震惊,田千秋提到了“白头翁”,以此再联想到田千秋的职务,刘彻觉得这是汉高帝显灵,托梦于田千秋,才使得田千秋有勇气站出来替太子喊冤叫屈。

于是刘彻“乃大感寤”,马上召见田千秋。初见面,汉武帝就喜欢上了他,因为“千秋长八尺余,体貌甚丽”。刘彻对他说:“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汉书》)”决定诛江充三族,并建思子宫,在太子去世处建望思之台,以表达对爱子的悼念与歉意。同时,他又任命田千秋为仅次于三公的大鸿胪。

田千秋为刘据辩护一事,使刘彻以实际行动为刘据的起兵定了性,田千秋从此坐上了仕途上的直升飞机。担任大鸿胪没几个月,刘彻又下了一道诏书:罢免丞相刘屈麓,任命田千秋为丞相,并封其为富民侯。田千秋的升迁速度之快,令当时的人们及后世史官极为震惊。《汉书》上说他“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的确是这样,回溯西汉初期的丞相,无论是萧何、曹参,还是王陵、陈平、周亚夫等人,不是军功显赫,就是才智出众,与这些文臣武将相比,田千秋显然要逊色得多。难怪匈奴单于曾以嘲笑的口吻对西汉使者说:“汉置丞相,非用贤也,妄一男子上书即得之矣。”这一“妄”字,着实气坏了汉武帝,他下令将照搬匈奴单于原话的无辜使者打入大牢,很久才将其放出来。

田千秋之所以能够为汉武帝刘彻所看好,并在短短几个月内升至位高权重的宰辅,简单地将这归结为田千秋本人的幸运及汉武帝的“妄为”或许也是说不过去的,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田千秋的拜相原因。

第一,体貌美好。古代,无论是选官,还是选状元,同等条件下,貌美者往往更容易得到当权者的青睐。比如之前的御史大夫张苍,原本在楚汉并立时期犯下了死罪,在刑场正当要伏法的时候,王陵见他“身长大,肥白如瓠”,而“怪其美士”,便立马请示沛公刘邦将其赦免,刘邦果然答应。翻阅《太平御览·人事部》可知,在汉朝凡是受到帝王宠信者,往往要么身高有优势,要么貌美。如刘彻宠臣东方朔“长九尺三寸”;金日碑“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王商“长八尺余,身体洪大,容貌绝人”。而田千秋正是如上所言的这样一类人。

第二,胆大正直。田千秋上书汉武帝替废太子刘据讲话,情况非同一般,因为他的辩护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当时所谓的“谋反者”。虽然刘彻与刘据亲为父子,但手握最高权力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不允许任何人向他挑衅,哪怕是自己的儿子。所以,田千秋能够冒着杀头风险上书,是他胆大的体现。

第三,位置特殊。田千秋原本担任的是汉高帝庙的护卫官,也就是说,在武帝刘彻看来,田千秋梦里的那位老先生,毫无疑问乃是自己的老祖宗汉高帝。自己面前能够站立这么一位体长貌美的正直之士,不是祖宗的眷佑与恩赐,还能是什么!这样的人物,岂有不重用的道理一在古代的帝制时代。帝王最怕的就是违逆祖辈君王的意愿。

第四,时代要求。汉武帝统治前期,多行攻伐之事,此一时期,大汉版图明显增大,四夷皆臣服于汉皇帝。正因如此,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诗人夏曾佑先生才在其《中国古代史》一书中感慨道:“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此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夏先生对汉武帝在开疆扩土方面的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此消彼长的道理是客观存在的,在军事上过于用力,必然会加重帝国内劳动人民的赋役负担,使农业、工商业的发展受到负面影响。武帝在晚年任命田千秋为新一任丞相,明显有将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农业为核心的经济建设上来的目的,我们仅从刘彻所封田千秋的爵号——富民侯中,便可窥得刘彻“悔征伐之事”的急切心情。

但刘彻驾崩前夕所做出的决定,使田千秋成了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失去了首辅地位的丞相。也使汉昭帝称帝时期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政治现象:丞相的名称与权力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分离,前者为田千秋所有,而后者则为霍光所有。

那么,田千秋贵为丞相,为何刘彻没有赋予他“行周公事”的权力呢?

田千秋在武帝末期未曾有过错,按照常理来讲,他绝对应当在顾命大臣的范围之内,但稽考《霍光传》,并没有出现田丞相的大名。田千秋的传记上有“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碑、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的记载;霍光也曾对田千秋说过“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这样的话。由此我们便知,临终前头脑尚清醒的汉武帝并没有忘记当朝相国田千秋,田千秋亦在顾命之列。但他在刘彻顾命大臣中的地位却并不显耀。

至于武帝刘彻没有让田千秋继续担任首辅,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刘弗陵年幼,他需要的是替自己来决断一切军国事务的决策者,而非执行者,田千秋只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执行人。

第二,霍光乃是外戚,刘彻认为他更加可靠。

第三,霍光为大将霍去病之弟,刘彻认定其有“匡国家,安社稷”的本领,这对于他代替幼主担任国家最高决策人,显然也是极为有利的。

可以说,在刘彻驾崩以后,田千秋充当了西汉“太上丞相”的角色,然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依然在努力做好服务皇帝、安抚民众的工作。

一次朝会,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对田千秋说:“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霍光韵意思是说,自己与田丞相共同奋斗,自己主管宫廷事务及朝廷人

事等大政决策,而田丞相负责外部的执行,只有双方共同配合,天下方可太平。田千秋则说:“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田千秋把天下安危系于霍光一人之身,而自己却始终保持缄默,从来不曾给霍光秉政安插过拦路虎,更没有违逆过霍光。因此,霍光更加敬重田千秋,每当国家有什么祥瑞征兆,都要代皇帝下诏重赏他,故“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

清道光朝有一军机大臣叫曹振镛。一次门生问他为何能够受到皇帝的殊遇,曹振镛说:“多磕头,少说话!”将曹振镛的话用在田千秋身上或许是再合适不过了,面对权贵,除了少说话,还有什么能够防止“言多必有失”,还有什么可以保全自身呢?况且头顶上的权贵也并非众叛亲离、十恶不赦之徒。所以,面对霍光秉政,田千秋的做法是明智的、值得肯定的。

但一件事差点儿导致“霍、田和谐关系”的破裂。燕王、桑弘羊对抗专权事件爆发后,桑弘羊之子桑迁知道自己亦受到了牵连,便逃到了桑弘羊的一个故吏侯史吴家。后来桑迁、侯史吴俱被朝廷逮捕。参与处置反霍党一事的廷尉王平与少府徐仁二人,认为桑迁有连带之罪,而侯史吴却是无辜的,应当将其赦免。

后来监察部门的侍御史重新审核此事,认为桑迁通经术,知道老子要谋反却不上前劝阻,与谋反无异,侯史吴也不应当被赦免。侍御史还将王平、徐仁二人给弹劾了,而徐仁恰是田千秋的女婿,所以田千秋站在女婿这一边,也替侯史吴说了一些好话,他还召集中二千石、博士于公车门集会,共同讨论侯史吴问题。其间,议者都认为大将军霍光逮捕侯史吴是不对的。霍光知道此事以后,认为朝廷的决策者与执行者意见不一致,大为恼火,便下令将王平、徐仁押入大牢。明眼人都明白,霍光是对着田丞相来的,“朝廷皆恐丞相坐之”。

正在此时,建平侯杜延年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僵局,使田千秋化险为夷。杜延年乃是霍光的亲信,霍光“持刑罚严”,但杜延年却“辅之以宽”,帮助霍光避免了好多过失。经过杜延年的耐心劝说,霍光意识到丞相也是不容忽视的高官显位,于是决定不再追究田千秋,只是将王平、徐仁二人杀死。

这个结果是很难得的,它毕竟使田千秋保住了丞相之位,并在为相12年以后善终。田千秋去世后,以霍光为首的西汉朝廷追谥其为“定侯”。总体来看,田千秋算是一个识趣之人,他虽然贵为一国丞相,但却没有去动摇霍光在西汉臣工中的核心地位,他这种“无为”,不但使他本人得以善终,而且还避免了西汉统治集团的内部分裂。这既是田千秋的大幸,无疑也是西汉朝廷的大幸!

在《汉书》里,班固将“田千秋”改名为“车千秋”。这其实是田千秋受宠的表现之一。田千秋晚年,皇帝见他年老体衰,就给予他特别礼遇:允许他在进宫上朝时乘坐小车,人们因此称其为“车丞相”。渐渐地,蕴含着皇恩浩荡之意的“车”便取代了“田”,成了田千秋的又一姓氏。这一恩赐,或许能够给因失去首辅权力而一直压抑内心不快的田千秋一丝慰藉吧。

编辑赵雪梅

猜你喜欢
刘彻霍光丞相
霍光:废立皇帝的大臣
落叶
刘彻遇险不计较
西汉名臣霍光的变化
长门怨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陈阿娇的悲剧怨不得刘彻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丞相何故发笑
燕王的信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