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倩 木非 胡中彬
跟着兄弟有肉吃 华谊圈钱“风声”水起
文 / 王倩 木非 胡中彬
有这么一个段子,听说华谊上市的消息后,国内某影视公司的“一哥”硬是把老板堵在办公室里,询问自己公司什么时候也能出现在“K线图”上。华谊上市的蝴蝶效应,远不止资金扩容的纵横捭阖,这类似于阿姆斯特朗“一小步”的行为,对娱乐产业的生态、格局乃至人心,都是不小的冲击。
过去的这个10月对华谊兄弟很重要,它完成了至少两件大事:一个是《风声》的上映,有员工私下开玩笑,“如果票房不到2亿,老板肯定让我们回家了”;另一个就是在创业板上市。
自9月27日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顺利通过中国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冲刺创业板成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A股影视第一股”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顺利多了:10月12日,询价推介;10月14日,刊登发行公告;10月15日,申购和缴款……一切水到渠成。
随着华谊兄弟的顺利上市,一批握有华谊原始股份的明星大腕们也“一夜暴富”。从日前披露的每股28.58元的发行价格来看,冯小刚持有288万股,价值8231万元;张纪中持有216万股,价值6173万元;黄晓明持有180万股,价值5144万元;罗海琼持有54万股,价值1534万;李冰冰、任泉、张涵予、胡可、康洪雷等也均持有36万股,折算后,他们持有的股票价值也都超过千万。
而令人惊讶的是,华谊另一重量级人物—周迅,却因为不在股东榜单内,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日进斗金”。
“这是部有些实验性和冒险的影片,每走一步都是如履薄冰。”王中磊说。《风声》从拍摄、营销到宣传,包括后来的收获,都是对华谊的一个锻炼过程。
从宣传角度看,《风声》并没有太大的优势。虽然打着“近年来第一部谍战类型片”的旗号,但观众可能会因为没有参照物而稍嫌踌躇;陈国富、高群书在内地市场也不是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导演;演员虽然汇集了周迅、李冰冰、黄晓明、张涵予、王志文、英达等,但每一个人并不对观众有绝对的吸引力。
此外,它还要直面明星林立、堪称“主旋律航空母舰”的《建国大业》,以及包括《麦田》、《狼灾记》等在内的多部同档期影片。王中磊脑子里,紧绷着一根弦。
2009年,华谊出品的两部电影都以惨败告终。制作成本为2000万美元的《拉贝日记》,票房不足千万,而同期公映的同题材影片《南京!南京!》则票房过亿;香港导演吴镇宇执导的《追影》票房仅有1300多万,而同期王晶执导的喜剧《大内密探灵灵狗》也过了亿。
这两部影片的失利,直接导致华谊内部从上到下都在做检讨:究竟是营销的失误,还是题材定位不准确?
“其实资金亏损的额度并不大,只是亏了一份士气、一份信心!”王中磊表示,“对现在的华谊来说,一两部电影的资本损失,已经不太会影响其它的车轮转动,但是它会影响润滑效果。如果走得磕磕绊绊,别人会认为:你怎么了?是不是落后了呢?其实不是,华谊拥有的团队还是中国电影业里最好、最精英的团队。”
所有的压力都集中在《风声》上。
王中磊也承认,在电影后期宣传时,因为过度谨慎,而给自己设置了障碍:所有人都认为这部谍战片最大的看点是悬念的结局,因此迟迟没有给媒体和观众看片。试映后,他才发现并非如此:“电影要放映一个月,早晚有一天会曝光结局。关键是你怎么去吸引大家,去看这个抽丝剥茧的过程。”
8月29日,第13届华表奖颁奖礼结束后群星亮相华谊兄弟举办的庆功酒会。
《风声》属于群策群力的高质量商业制作,它代表了华谊兄弟的自主策划能力,以及演员群体的明星互动效应,脱离了中国影视剧明星效应的单一性。在此之前,华谊只有冯小刚是百分百的票房保障。
影片中,华谊自己的演员占了绝大多数。王中磊承认,一方面,市场需要新面孔、新鲜血液的刺激;另一方面,他的确有私心,希望给华谊的演员更多机会。
在王中磊和制作团队最初的计划里,《风声》定位为“群英会”:所有的演员要比现在的一拨更成熟、更老练,比如有葛优、陈道明等。“这样的群英会,在宣传营销上也是成立的,甚至更保险,也更容易找定位。”王中磊认为,如果采用这个班底,不用等大家看到影片,前期便会认为是演员间“大飙演技”。
但最终确定的阵容,是代表着华谊年轻一代的主力明星。眼下,《风声》里的明星绝大多数也都是华谊兄弟正在持股的明星艺人,这也是华谊这样的影视娱乐公司的特色—以此来凝聚公司的人力资源。
其中,扮演日本军官“武田”的黄晓明股份最多。在最新的融资后,他持有180万股,占总股本的1.4%,成为华谊艺人之首。而他本人于2007年签约华谊兄弟,工龄不过2年,并因为出演《风声》的戏份被删,他一度和公司失和,甚至传出被华谊封杀。现在的《风声》里,他的原音被日本演员取代,无缘参加各大奖项,他本人也一再表示,“我起初不想演日本人,希望以后有机会演中国的军人或警察。”
眼下,他和华谊的合约即将到期,于是不断有他将出走的传言。黄晓明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他本人在《风声》中的表演下了很多功夫,在不到一个月的准备时间里,背会了所有日文台词。对于他持有重股就会继续留在华谊的猜测,他只是笑着说:“不一定。当时公司准备上市时,我就看好华谊,并内部认购了这么多的股份。一旦公司上市,不管我本人是否还留在华谊,我都是华谊的股东。”
担任《风声》监制的冯小刚,也是华谊的大股东之一。他手头持有288万股,占2.29%。在华谊,冯小刚是当之无愧的功臣。在华谊的股权说明书中,就特别指出:“冯小刚执导的《集结号》和《非诚勿扰》,约占华谊当年电影业务收入的40%和总营业收入的18%,公司对冯小刚团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我觉得冯小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华谊电影的标志。”王中磊强调冯小刚和华谊的关系稳定。一个月前,在唐山拍摄《唐山大地震》的冯小刚也表示,有公司愿意出一亿多挖他,但他本人还是愿意继续留在华谊。
美国的时代华纳在全球的影视娱乐界鼎鼎有名,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时代华纳的鼻祖其实是一家名为“华纳兄弟”的公司,这家成立于上世纪20年代的小公司是由4个亲生兄弟一手打造而成的。
“投资华谊兄弟,是梦想这家公司有一天会成为中国的华纳兄弟。”王中军毫不讳言。华谊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娱乐集团,而此次登陆创业板,实现与资本市场对接,让他的梦想又更近了一步。
华谊的上市让外界再一次见识到了创业板造富的传奇,除了能够给王中军、王中磊带来巨大的财富效应外,一批明星也身家倍增。但是,在这无限风光的背后也隐藏着心酸的历程。尽管华谊里面有诸如马云、江南春等著名企业家的身影,但实际上,在其成立早期,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和获得风投资金却是异常艰难。
华谊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在1994年创立,最初时由投资冯小刚、姜文的电影而进入电影行业,尽管前期凭借冯小刚贺岁片逐渐声名鹊起,但外界并不认同。
由于资金瓶颈,从2004年开始,王中军试图为公司寻求外部投资者。不过,最初数个国际知名风投都在接触华谊兄弟一段时间后抱以观望的态度,直到2004年底,华谊兄弟才从外界第一次融到资金,李嘉诚旗下的TOM集团和著名风险投资家汪潮涌旗下的信中利投资公司成为华谊兄弟新的股东。
一位参与当年交易的人士称,外部投资者入股的过程其实非常繁琐,对华谊的要求也非常苛刻,TOM甚至要求王中军必须抵押自己的私有房产。但TOM和信中利的入股无疑坚定了王中军“华纳兄弟”的梦想。
事实上,华谊最初计划是在海外上市,所以引入的也都是外资背景,但在2006年和2007年时,国内资本市场的崛起让华谊将目光投向了内地。于是,TOM和信中利不久后退出,而接手的则是马云、江南春等著名企业家。
10月20日,随着第三批创业板中签率出炉,首批上市创业板公司的总体发行情况也成定局。据统计,首批挂牌交易的28家创业板公司共计冻结资金1.87万亿。值得一提的是,星光璀璨的华谊兄弟受到了市场资金的疯狂追逐,网上网下合计冻结资金高达1928.61亿元,在28家创业板公司中位居第一。
面对上市,王中磊最直接的反应是:“我对这些资金的流入做好准备了吗?我的团队做好准备了吗?”
而面对公司所有上市的问题,王中磊都客气地推给了王中军,“还是我哥回答比较合适。”在这个兄弟企业里,随着上市,两人的分工更加明显:王中军负责整个公司的上市、资本运作、股东之间的联系往来;而影视公司的所有具体业务,都由王中磊掌控,他本人持有华谊11.03%的股份,仅次于王中军。
为了上市,早在三四年前,王中军就已经带着公司开始着手做这方面的准备。而王中磊需要做的则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备齐必要的弹药。“我用了3年时间,在筹划拍摄《风声》类似题材的电影。很庆幸,我们比其它公司提前走了一步。”
按照华谊的目标,公司在成功上市后,将进一步扩大影视制作的规模,达到年产6部电影、600集电视剧的目标,并筹备建设属于自己的电影院。2010年,华谊有徐克的武侠新作《狄仁杰》、冯小刚的灾难大片《唐山大地震》等多部影片公映。王中磊预言:“明年能够过亿的电影会超过3部,我希望是至少4部以上。”去年,华谊兄弟发行了4部电影,分别是《非诚勿扰》、《游龙戏凤》、《功夫之王》和《李米的猜想》,票房总收入近7亿,是全国票房收入最高的影视公司。
王中磊并不希望别人认为,华谊是一家成熟的公司:“其实对于中国电影而言,电影公司都不成熟。华谊更不敢说自己成熟。我们一直在摸爬滚打之中。”
联系编辑:(010)67148585-8010 邮箱:bcj_1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