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如何才能孕育自己的“谷歌”

2009-09-14 03:18
中国计算机报 2009年33期
关键词:李晓明科研成果英特尔

俞 悦

一批批大学生走出美国的大学校园,许多世界级的IT公司在这些大学生手中诞生、成长。世界赞叹谷歌、微软这些庞大的IT商业帝国时,也无法忽略其创造者成长的教育环境。国内外高校IT教育有何区别?中国高校IT教育机制还需要如何完善,才能让中国的大学校园里也能孕育出自己的“谷歌”、“微软”?

来自IT业界的精英和高校的教授、学生在2009英特尔中国大学峰会上,展开了一次观点碰撞之旅。

IT人才应分类培养

“目前,我国大学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有差距。”北大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副主任李晓明指出了高校教育的现状。

计算机的概念很丰富,然而,教指委做的调查显示,大学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内容比较趋同。“如果大部分学生学的东西差不多,可就不对了。这造成了大家都是在做科学,但是市场上不一定真正需要这么多做科学的。”李晓明如此说。

计算机领域内涵丰富,而教学内容却趋同,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采用分类办学的方式。”李晓明告诉记者。李晓明介绍,教指委很早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分类办学”或者是“分类培养”,“我们觉得计算机专业至少分三大类,一类是科学或学术,一类是工程,一类是应用。不同的学校在这几类里面做不同的选择”。

实际上,多年前,学术界就开始探讨IT的行业应用问题。比如,农业学校办的计算机专业,强调的是农业的应用问题。“但是现在更主要的是面向社会信息的应用。”李晓明表示,“我们做过调查,任何单位都有IT人员,比如民航、人寿保险这些行业的企业里面都有信息部门人员,他们占企业总人数的2%~3%。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说,这个比例是不小的。在企业里面做IT支持,是将来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最大的方面。”

英特尔软件与服务事业部中国首席研发官梁兆柱也表示,计算机到现在不再只是IT专业的人来做了,而是变成了一种工具,“我们现在是培养应用型的计算机人才。我们要将计算机当作个人信息处理的机器”。

当然,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仍然需要完善和提升。李晓明表示,教指委正在考虑特色问题。他说:“比如,农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应该如何办?如何体现它的行业特色,或者根本就不体现?再如师范学校,办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计算机老师吗?所以我们现在在考虑把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办得更有特色。”

让好成果变成好产品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不仅可以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创新、科研的积极性。但是如何铺设科研成果转移的康庄大道,确实是一个难题。

“往未来看,不做到教授可以把自己的成果用现代化的方式转移出去,是很难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的。”李晓明表示,“十多年前,也有大学的教授到公司搞科研,开发产品,但是那不属于现代化方式。”

那么什么样的方式是现代化的方式呢?

“现代化方式是以知识产权为中心的。”李晓明介绍说。

当然,除了知识产权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时间局限性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学校把一个成果变成产品是比较难的,最好是由一个公司来做产品,我们的学生是不可能有时间做产品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表示,“应该是我们做的差不多时,如果有人需要就卖给对方。”据郑纬民介绍,国外的许多公司有专门做研究的人员,他们会把研究的成果变成产品。在这方面,我们国内企业做的相对较少。

而李晓明则给出了另一个解决时间问题的方案。他介绍,国外大学有相关的政策来支持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例如,国外的大学教授研究出了一个科研成果可以申请暂停工作,类似中国的“停薪留职”,然后花时间专心研究,使其产品化。“但是,中国没有这种制度。我们需要类似的一些机制来支持科研成果转移,其中包括时间安排问题、知识产权问题。这些问题现在都在我们考虑之列。”

打破学校间壁垒

2009英特尔杯全国计算机多核程序设计大赛一等奖获奖者刁瑞在谈到成功经验时表示:“我觉得这次大赛之所以做得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大赛组委会在网上公布的资料比较好懂。这些资料有的是视频的,看起来比较直观。如果自己有问题还可以在社区上面与别人讨论,这使我学习知识并不是特别困难。”

的确,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创造价值。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应该打破学校间的壁垒,促进信息流通:“大学与大学之间合作,老师与老师之间集思广益,这牵涉到打破学校之间壁垒的问题。要打破壁垒,让教授与教授之间更好地合作,产生一些新的想法,然后再与产业界一起合作。如果能够将这些智力资源整合起来并形成规模,将是不得了的事情。”

而对于如何整合智力资源,戈俊介绍了英特尔的一些做法,建立网上平台就是其中之一。戈俊介绍说:“我们这些平台上有最新的技术和各种信息资料。教师、学生可以在平台上交流,进行思想碰撞。另外,英特尔还举办大学峰会,将许多大学的教师召集到一块儿,针对技术、教学方式等展开讨论。”

除此以外,竞赛和教师培训也是许多企业向高校推广新技术以及促进交流的方式。

多数企业借助竞赛的契机,向教师、学生教授新技术以及新仪器、新平台的使用方法。在梁兆柱看来,竞赛实际上是在刺激学生的创新能力。“英特尔办了很多竞赛。2002年开始办嵌入式竞赛,刚开始的时候,嵌入式的主板还很大,现在越来越小了。如今,我们开设多核比赛,慢慢就会有很多的精英在这上面做开发和应用。”

而教师培训,则是一条更直接的传递信息之路。企业给那些知名高校的教师做培训,待新知识消化后,部分知名高校再为那些未接受培训的学校开设讲坛。“一些学校设备比较少,老师经验也不够丰富,而学生上了课之后马上有问题问老师,编程少的人有困难解答这些问题肯定。所以我们仅仅做一两次培训是不够的,应该经常培训。”郑纬民表示。

可以看出,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要想提高高校IT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企业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李晓明表示,企业一方面能够提供一种需求,即什么样子的学生是有用的,另一方面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的平台、最新的技术以及介绍未来的技术趋势。

可以说,学校和企业两方协同合作是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推动力。

猜你喜欢
李晓明科研成果英特尔
科研成果转化
Effect of entanglement embedded in environment on quantum non-Markovianity based on collision model
难忘的生日会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A new acyclic peroxide from Aspergillus nidulans SD-531, a Fungus Obtained from the Deep-sea Sediment of Cold Spr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
英特尔携手一汽集团,引领汽车行业全新变革
南雄梅关
英特尔扩充FPGA可编程加速卡产品组合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