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博客 倪方六
秦始皇陵的盗贼们
■文/本刊特约博客 倪方六
新闻提示 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这一天,“秦兵马俑一号坑”迎来第三次发掘,时隔第二次发掘24年,引起国人强烈关注。而“秦始皇陵是否被盗”这一千古谜案,再度引发世人种种猜想。
古今第一帝,留下第一陵,也留下了许多谜团。
秦始皇陵被盗了吗?如果被盗了,都是些什么人?都盗出了什么宝物?不少人士,特别是陕西考古界人士,都称秦陵地宫应该还完好无损,有朝一日发掘了,会有惊天大发现,特别是先秦史料的出土,很可能会改写中国古代史。
看过本文,或许你不会再这么认为,你甚至会失望。因为,秦陵地宫早就被盗了。
秦陵主人叫嬴政,统一秦帝国的始皇帝。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嬴政在第五次东巡回宫途中生病了,到河北一个叫沙丘的地方,病情加重。《史记》上称“上病益甚”,当夜就不行了。
其时,陵墓已开工建设37年,但仍没有完工。整个工程动用了72万工匠差役,继位的秦二世胡亥强迫工匠赶工,到当年阴历九月地宫甫一建好,便将嬴政匆匆下葬。
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先是陈胜、吴广起义,秦陵的后期工程被迫停下来。接着,秦帝国突然坍塌。但秦虽亡,陵尚在,秦陵从此进入了多灾多难的岁月。下葬后第三年,即公元前207年,秦陵遭遇到了第一个盗墓大贼—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的这次盗陵,史书有明确的记载。刘邦在和项羽争夺天下过程中,曾罗列出西楚霸王的“十大罪状”,其中第四大罪状,就是“盗秦陵”。因此《史记·高祖本纪》中说,“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
除了司马迁外,《汉书》的作者班固也认定了项羽盗秦陵的史实。《汉书·刘向传》有这样的文字,“项羽焚其宫室,往者咸见发掘。”但班固比司马迁多写了一句:凡是去的人(士兵),都参加了发掘秦陵。
而对于项羽盗秦陵的具体过程,《汉书》《史记》所记都过于简单,倒是300年后,《水经注》的作者、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当时项羽动了自己的部队,至少有30万士兵参与了盗掘。《水经注》的文字是这样的—
“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动物不能穷。”
30万人将秦陵地宫中的随葬品往外运,一直运了30天,陵里的财宝还不见到底。郦氏的记录,从侧面印证了《汉书》中陵中宝物太多了,多得数不过来的记载,即所谓“珍宝之臧……不可胜原”。
相对于史书太过简单的文字,项羽盗秦陵在民间的说法,则形象生动许多。
项羽进入关中地区后,派英布前去盗秦陵。英布是何人?初为项羽手下的“五大将”之一,封为九江王,后叛楚归汉跟随刘邦,被封为淮南王,又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将”。
传说英布根据项羽的命令,率几十万士兵前去掘陵。挖了好几天,终于挖开了墓道。但要打开墓门时,里面防盗机弩起了作用—万箭齐发,很多士兵因为没有防备,遭乱箭射杀。随之而来的又是一阵异象,墓道内飞出了无数怪鸟,见人就啄,不少士兵被啄伤啄瞎。接着又涌出好多怪兽,追吃士兵。英布根本不敢进入墓道,立即向项羽作了报告。
项羽不信邪,亲率士兵进入,但到墓内他也惊呆了,原来墓内出现了关中军事要塞图—“函谷关”。项羽继续往内走,里面冷不丁又是射出一通乱箭,吓得项羽也不敢再轻举妄动,退出墓道。
上面这传说,源于汉代人赵岐撰写的地理著作《三辅故事》。有人可能认为,《三辅故事》所记荒诞不经。但联系《史记》中有关秦陵的记载,有些地方是相当可信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秦二世胡亥在永久封闭通往地宫的墓道前,“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这就是最著名的帝王陵反盗手法—“伏弩”。英布掘开墓道时,遭遇“万箭齐发”,“万箭”似乎不太现实,但“齐发”是完全可能的。
项羽盗秦陵的真实性,现代有不少学者表示怀疑。有一种说法是,项羽盗陵未遂。当时他先派了10万精兵挖掘秦陵,从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挖,但挖了半个月,也没有找到墓道。后来有一位老人劝项羽不要挖了:秦始皇因为劳民伤财才亡国的,楚霸王你应该吸取教训。项羽遂放弃盗陵,最后在地面上留下了两条“霸王沟”。
但不论是“盗陵得逞说”,还是“盗陵未遂说”,都承认一点:项羽曾放火烧过秦陵。而现代的考古探测也证实,秦陵确实被火焚烧过。秦陵目前已发掘的俑坑中,至少有三个俑坑有大面积的焚烧痕迹,而且年代与项羽入关时间接近。在焚烧之前,不少陶俑都被人为砸坏了。
据1962年第八期《考古》杂志上发表的《秦始皇陵调查简报》,当时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发掘到了秦陵的东、西、北三面内城门,在各门处探出了瓦片、红烧土和灰烬等。这红烧土和灰烬被推测是当年人为放火所致,与史书所记的秦陵被项羽“焚其宫室”一说相符。
秦陵地宫被焚烧过,古籍上还另有记载。不过这次的“作案凶手”不再是项羽,而是一名名不见经传的放羊娃—这很可能是秦陵第二次被盗。
此事见于《汉书·刘向传》记载—
“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结果有一只羊掉入山洞中,小孩子打着火把到地洞中去寻找,不料越走越深,竟然走进了秦陵地宫。但小孩火把使用不慎,引发地宫大火,把秦始皇的棺椁烧掉了,奇珍异宝也毁之一炬。
对《汉书》上所记,《水经注·渭水》也作了补充—
“牧羊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灭。”
放羊娃怎么能这么巧就进入地宫了?这里面很可能包藏着一个很大的盗陵阴谋:在放羊娃进入前,就有一伙盗墓贼光顾了秦陵地宫,这才留下了直通地宫的洞穴,实际是盗洞。
秦陵第三次被盗,发生在汉末,主角是赤眉军。秦陵是盗墓贼眼里富得流油的“肥陵”,历代盗墓贼都不会放过,一有机会就会下手。赤眉军盗秦陵,就是这么发生的。此事见于《水经注·渭水》,书中有“关东盗贼消椁取铜”的记载。
“关东盗贼”,就是赤眉军,“消椁取铜”,就是把秦始皇的葬具,巨大的铜椁熔化掉,取铜材。据说盗掘时,还真的发现秦陵中有《史记》所记载的水银。
在西汉中期,官府和民间曾出现盗取春秋大墓中青铜器,熔化后铸造铜钱和金属器具的风潮。许多在今天来看已是天价的青铜器,在这个时候纷纷进了熔炉,不禁令人扼腕长叹。
赤眉军是不是受了这种坏风气的污染?极有可能。赤眉军起义很不容易的,缺衣少粮。当时打到关中地区后,又正逢大雪天,不少士兵于饥寒交迫之中倒毙野外。一气之下,赤眉军首先盗掘了包括刘寿长陵在内的诸多西汉皇陵。
盗了汉陵后,赤眉军才转盗秦陵。秦陵中的宝物众多,那副棺椁也应该价值连城。当时工匠先将铜熔化成铜水,在外面先浇铸了一层再下内椁,内椁做好了,才放进真皮包裹的金棺。这就是《史记》所谓的“下铜而致椁”一说。
如果真盗出了铜椁,那他们将其熔化后,又做何用处了?据推测,很可能是用于铸造与官军作战必须的长矛大刀了。
盗取秦陵中铜器以铸器的事件,不只赤眉军一起。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季龙也干过,这也是秦陵的第四次被盗。
石季龙又叫石虎,是第三任后赵皇帝,后赵始主石勒之侄。石姓叔侄俩,都是历史上出名的“盗墓皇帝”。《晋书·石季龙载记》上称他们,“曩代帝王及先贤陵墓靡不发掘,而取其宝货焉。”
石季龙盗秦陵之前,还遭遇了一次失败的盗墓。当时,石季龙曾派了很多士兵先盗春秋名人赵简子的墓,费尽力气,挖了积炭层,掘了大石板,但因为挖得太深,挖到了含水层,大量的地下水往上涌,最终没见到赵简子的棺椁。
石季龙遇到了盗墓时最怕发生的难题—积水。当年孙殿英盗乾隆的裕陵时也发生了这一幕。但孙殿英最后将水抽干了,盗陵成功。石季龙却没这么好运,墓穴里的水越渗越多,赶紧找来绞水车,用北方特有的牛皮囊往外抽水。但抽了一个多月,都没有将水弄干,眼睁睁看着赵简子的棺椁就在下面却无法盗掘。
最后,石季龙只得放弃盗墓,掘开秦陵以弥补盗墓失败的遗憾。但《晋书》对石季龙盗秦陵的过程未作出交代,只说盗赵简子墓不成,“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显然,石季龙盗陵得逞了,盗出了陵中铜柱。如赤眉军一样,石季龙也未将铜柱当宝贝,来了个“回炉再造”。
秦陵第五次被盗,发生在唐末,“责任人”是起义军领袖黄巢。
黄巢盗秦陵一事,历代都有传说。清末文人袁枚有一首诗《过始皇陵》,其中有这样的诗句:“生则张良椎之荆轲刀,死则黄巢掘之项羽烧,居然一尚在临潼郊,隆然黄土浮而高。”袁枚说的就是秦始皇。
明人都穆《骊山记》有关于黄巢盗秦陵的文字—
“始皇陵内城周五里,旧有四门,外城周二十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邱并峙,人日:此南门也。右门石枢犹露土中,陵高可四丈,项羽、黄巢皆尝发之。老人云:始皇葬山中,此特其虚冢耳。”
都穆的文中透露,当地老人说秦陵是嬴政的“虚冢”。此说很值得玩味,说不定这老人进过秦陵的地宫,才知道地宫已空无一物的,原来是座“虚冢”。“虚冢”本来是古人反盗墓手法中的一种,传说中最著名的虚冢,当属孔子弟子为其设的五座假坟。
据说后来嬴政统一六国后,曾命人掘开了孔子的虚冢,里面竟然跑出了一只白兔子。此说显然是无稽之谈,但说明秦始皇时代这种“虚冢反盗”手法便存在于世。生前花了37年心血造起了巨大墓冢,竟是自己的“虚冢”?如果真是这样,嬴政忽悠了全天下的人。这种反盗墓设想在理论上可行,但事实上不存在。《史记》记载得一清二楚,秦二世将始皇帝安葬在此。
那么,为什么到唐代时,有人会说秦陵是“虚冢”?最大的原因,可能是经过前四次的盗掘、焚烧,秦陵内已没有什么值钱之物,空空如也。所以,有盗墓贼由地宫内失望而出后,便说秦陵是虚冢。
都穆《骊山记》中所记黄巢盗秦陵的事情,在新、旧《唐书》均不见记载,所以,不少学者对其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实际上,任何说法恐怕都不是空穴来风。
项羽的盗墓现场总指挥是英布,黄巢也有一位这样的角色,名叫王潘。王潘是深得黄巢赏识的起义军将领,至于王潘盗秦陵时,到底遇到了什么,盗出了什么东西,已无从知晓。因为已是“虚冢”了,很可能是一无所获。
但秦陵如果真是被盗空了,也就不会发生下面的故事了。
在宋、元、明清年间,秦陵被盗的说法少了,一度销声匿迹。但到了清光绪年间,秦陵又一次被盗墓贼光顾,这是秦陵第六次遭难。
传说清道光年间,骊山一带连降暴雨,秦陵的封土被暴雨冲刷流失。雨停后,附近的一个老头照例到封土堆上看看,发现陵北侧的半山腰有一块地方塌陷了下去,被暴雨冲出一个很深的洞。
秦陵惊现洞口的消息很快传开,引起很多盗墓者的注意。盗墓这行中也是以强凌弱,谁强势谁发财,一个外称“白狼”的土匪头子以强欺弱,吓退其他盗墓团伙,找到老头,逼他带众匪进洞查看。在老头的指点下,“白狼”一伙人进入洞里。令他们意外的是,暴雨冲出来的这个洞,竟然直通秦陵地宫。这伙土匪喜出望外,立即动手,盗走一批宝物。
当地官府获悉后,立即派人赶来调查,还真发现有这么一个洞口。当时没有抢救性考古发掘这一说,官府只得让人把洞口用实物封堵死,不留痕迹,严加看护,防止再次被盗。
此说是离现代最近、最具体的一个秦陵被盗版本。按理说,如果真有土匪入洞盗秦陵宝物的事情,地方志上会有记录。但现在却不见记载,实在蹊跷,亦有可能是民间根据“放羊娃失火烧秦陵”的传说,编出的又一个“饭后话”。
离现代最近的一次公开盗秦陵的活动,发生在民国初年,这是秦陵第七次被盗。这次盗陵的主角,名叫刘镇华。
刘镇华本是河南籍军阀,发迹于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政府时期。刘镇华相当反动,1926年曾率十万“镇嵩军”由豫西进入关中,将杨虎城、李虎臣二部围困于西安城长达8个月之久,城内饿死和战死的军民达七八万之众。
凭借手中兵权,刘镇华钻营于民国早期政局变幻之中,把持陕西省军政大权十来年,横征暴敛,鱼肉百姓。
刘镇华盗秦陵就发生在他主政陕西期间。当时,被刘镇华盗掘的并不仅仅是一座秦陵,但因为资料不多,刘镇华盗墓一事,如今鲜为人知。
有人因此怀疑刘镇华盗秦陵的真实性。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就知道刘镇华盗墓是可信的。民国早期,是中国盗墓史上又一个高峰期,出现了少有的“摸金风潮”。所谓“摸金”实际是“摸铜”,以盗青铜器为目标,很多逃过前代盗墓贼洛阳铲的古代陵墓,都在这一时期“沦陷”。这股“摸金潮”的前台导演和背后演员,都是驻地军阀,如李品仙在安徽盗了楚王墓、孙殿英在北京盗了东陵、党玉琨在陕西盗了斗鸡台等等。
刘镇华当时盗秦陵时,手法和孙殿英盗清东陵如出一辙。也是军事活动为名,在外围拉上警戒线,以筑军事工地为名,行盗陵之实。
除刘镇华外,原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孙连仲,也曾在秦陵上“挖战壕”。知情人后来称,孙连仲是暗渡陈仓,装模作样,实际是在盗陵。此事到现在也没能说得清,孙连仲到底是盗了,还是没有盗。但孙连仲在秦陵上“挖战壕”,却是拜刘镇华所赐。当时刘镇华将杨虎城的西安城围得水泄不通,此时已任冯玉祥部下属第十二师师长的孙连仲,奉命“率部火速增援西安”,与其它部队一起,轰走了刘镇华。不然,孙也没有机会进驻关中。
结语:《汉书·刘向传》称,“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秦陵到底遭遇了多少次盗掘,现在已无法统计。肯定不只上述七起。或许有人会质疑,上述盗陵事件中,有的记载和说法并不可靠和准确。确是这样,但就算七起事件中只有一次准确,秦陵地宫也不可能再完好无损了吧。(《博客天下》下期将推出本文姊妹篇《秦陵反盗墓“绝杀”全揭秘》,敬请期待。)
联系编辑:(010)67148585-8006 邮箱:treewal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