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在民生新闻中的体现

2009-09-11 08:25
声屏世界 2009年6期
关键词:关怀民生人文

何 斌

“人文关怀”一词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对人类命运、幸福与痛苦,对人的存在、价值与尊严的强烈关怀和承担责任的精神。在当今这样一个强烈呼唤人文关怀的时代背景下,当代新闻传媒中所应渗透的人文关怀意识及其效果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因此理性剖析人文关怀思想的深层内涵,结合实践理清如何真正将人文关怀思想融入新闻传播全过程,包括总体策划、题材选取、报道角度、采访行为、新闻用语以及编排等各个环节,使人文关怀思想真正成为媒体报道的视角,题材选择的导向是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必须自觉加以考虑的一个原则。

以人为本的报道视角。新闻传播活动说到底反映的是人的存在,传递的是人的价值观。人是传媒关照的主体,新闻报道理应反映人的命运、疾苦和欢乐。宁波电视台自办节目《看看看》从开播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一直受到市民的欢迎,因为新闻中反映的每个事件都是百姓所关注和关心的。比如有市民通过热线电话反映,社区门口道路改造,快车道已经完成了,但是步行道上的路砖迟迟没有铺上去,一到下雨,行人就难以通过。于是,记者在接下来几天时间里,四处奔波,寻找相关部门协商,促成事情得到了解决。这并不表示报道谁家进贼了、哪个社区路坏了才算“关注民生”,帮助老百姓解决了一些困难就是“关注民生”,其实探讨典型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寻找其中最有价值的生活信息,关注和思考公共新闻、公共事件可能给百姓生活造成的影响一样也是民生。

关注民生喜怒哀乐,重视弱势群体生存状态。弱势群体在社会上是最无奈、最无助的人群,然而,他们往往又迫切需要通过媒体获得新的生机。弱势群体的媒介诉求与民生新闻节目的价值追求的一致性,说明他们是体现民生新闻中人文关怀的最佳领域,因为爱与被爱、关怀与被关怀是人类基本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如果民生新闻抓住这一点,就有了不竭的节目资源和内在活力。钱江都市频道的《范大姐帮忙》在着眼于“帮忙”,在争取尽可能好的结果过程中,记录和寻找人性的闪光点。2005年1月,杭州流浪儿童救助中心打来电话反映,有30位孩子因各种原因不能回家,有的已经在中心呆了两三年,问是否能帮忙。帮忙栏目当天就组织了《回家的路》系列报道,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先后有6个孩子在春节之前找到了回家的路。

弘扬社会正气,传递人间真情。“感动”是电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节目资源。民生新闻同样可以为观众开辟一片精神的净土,必要时可以运用专题节目丰富的电视手法,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寻找老百姓中的传奇,弘扬平凡人物身上的“真、善、美”。央视近年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就是拿“感动”做文章。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爱心大姐林秀贞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这位普通的农家大姐,用30年的热心,去温暖世道,感动了世人。

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在电视频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观众越来越重要,所以必须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时下流行的短信发送、电话热线等都是电视媒体与受众互动的很好方式。新闻要引起大众情感上的共鸣,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尊重大众,想观众所想,用多数人的视角去关注社会生活,增加内容的亲和力。传统的“你报我听、你播我听”新闻模式缺少互动,不能很好地体现人文关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互动不仅成为一种可能,还成为一种必须。如今,手机媒体悄然兴起,电视新闻在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出现后,如果还停留在以往模式中,极有可能失去更多观众,所以电视应更好地利用这两个媒体。

民生新闻体现着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和民生的情怀,应该饱含人文关怀,明确地标识出其社会责任和道德的守望者的身份,是真实、善良、和谐、美好的发现者、挖掘者和传递人。这种价值取向不仅对民生新闻自身的精神品质和品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还将对社会的价值取向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是民生新闻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命题。

(作者单位:宁波电视台)

栏目责编:邵满春

猜你喜欢
关怀民生人文
人文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