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蕙光明日报社《文荟》副刊主编,南开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文化顾问,中国作协入会资格审查专家组成员,中国作协长年特聘《中国散文年度选》主编。先后出版作品集《自嘲》、《悠悠心会》等19部,出版专著《90年代散文选》、《当代经典随笔2集》、《当代女性随笔》、《美国教育解密》等四十多部。曾获“韬奋新闻奖”、“中华文学选刊奖”、“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奖”、“冰心散文理论奖”、“郭沫若散文随笔奖·优秀编辑奖”等。1994年被伦敦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入选《世界杰出人物大辞典》;2003年应美国国会图书馆邀请,成为新中国首位在该馆演讲的作家和编辑,并获美国国会图书馆“友谊与进步奖”、美国国会参议员“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奖”、旧金山市市长奖和市政府奖等。
去年7月初,深圳作协副主席、女作家李兰妮的新书《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甫一出版,立即轰动了深圳、广州和京、沪等的新闻界,各路媒体都不惜大幅版面予以报道,评论界也是好评如潮。
对这部书,笔者的评价有五: 1)这是身为抑郁症和癌症患者、又幸好是作家的李兰妮,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部大书。2)这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唯一一部用亲身经历记述与抑郁症对抗、作战的奇书。3)这是一部把抑郁症危机亮相到大庭广众面前,大声疾呼严重关注,并将救赎成万上亿人的济世之作。4) 这是一部世界性的书,代表了中国在对抗抑郁症方面上升的水平(我不敢说最高水平,因为我不够专业)。它将是在抑郁症和精神疾病领域内,一部能引起世界性范围广泛关注、并与世界对话的著作,将会在世界几十个国家翻译、出版。5)这是一部给全人类带来福祉,并对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作出了一份贡献的价值之书。
百炼成钢久病成医
我们经常听到很多名人罹患抑郁症的消息,并一次次震惊于他们就那么决绝地结束了自己无比宝贵的生命。比如: 1991年作家三毛在台北自缢身亡,时年48岁;1993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裁方宏跳楼身亡,时年59岁;1997年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星国用手枪自杀,时年47岁;2003年4月张国荣于香港中环文华东方酒店19层纵身而下,终年46岁;2003年8月韩国现代峨山公司董事长郑梦宪在汉城总部大楼跳楼自杀;2004年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车内开枪自杀,年仅36岁;2005年2月韩国当红女星李恩珠在公寓中自缢身亡,年仅25岁;2008年4月,涌金集团董事长魏东自杀身亡,时年49岁;2008年6月,时装界超级模特鲁斯兰娜·科尔舒诺娃在纽约曼哈顿住所坠楼自杀身亡,时年20岁……
震惊之余,我们惋惜我们痛楚,但关于抑郁症,我们还是知之甚少。对那些光环照耀下的名人、甚至平安生活中的亲人的突然弃世,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在他们深陷绝望与痛苦的时候,我们因为无知和漠然,没有及时伸出援手,不然也许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抑郁症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当今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0.4%,这意味着每10人中就有1人受其影响。但大众对抑郁症缺乏正确认识,偏见使患者不愿到精神科就诊。在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抑郁症患者没有清楚的统计,据说保守数字是几千万,而且仅有5%的患者接受过治疗,大量病人得不到及时诊治,病情恶化,出现自杀和杀人的最坏后果。另一方面,由于民众缺乏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对出现抑郁症病症的人误会连连,不能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甚至给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使其病情进一步恶化。
李兰妮在患上抑郁症之前,对这些情况也是根本不懂的。而且此前,你就是对着太阳发誓,她也不会相信自己此生会跟抑郁症捆绑在一起。不单她是这样,她的朋友们也都绝不相信,她们会嘻嘻哈哈地大呼小叫:“兰妮要是抑郁症,那全世界的人就都是抑郁症了!”
的确,李兰妮的性格太开朗了,从小在军营里长大,是个爬墙头、捅娄子的假小子,天不在乎,地也不在乎。成人后先做记者后当作家,一身大处落墨的阳刚作派,爱说爱笑爱聚会,大大方方,朋友遍天下。1988年罹患癌症,3次手术,5次化疗,从来没恐惧过,也没掉过一滴泪。一边治病还一边写作,著有《澳门岁月》等小说、散文、电视剧本多部,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庄重文文学奖”等。的确,的确,她怎么会是抑郁症呢?她要是抑郁症,不说全世界,只说中国文坛吧,还不人人都是病人了?
然而不幸得很,李兰妮确实被诊断为抑郁症患者。
她的病案也由此告诉我们一个基本常识: 抑郁症至少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心理的,一是生理的。心理类型的患者可以通过心理干预、精神抚慰等治疗手段缓解和控制病情; 生理类型的患者则必须吃药,必须要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介入,给以化学药物治疗,否则病情会一步步加重,终至无可救药。
从1998年发病初次接触精神科开始,到2003年确诊,这期间的5年时间里,李兰妮除了与癌症斗争,就是遍跑著名的精神病医院,想要否定自己罹患上了抑郁症。从2003年确诊后,开始服药、治疗一直到今天,10个365天的煎熬啊,她焦虑,愤怒,无助,难过,胆怯,痛不欲生。最糟糕的时候,她不敢见人、不敢接听电话,大白天的由于害怕会钻到大立柜里瑟瑟发抖; 最无助的时候,她找不到突破口,只能靠割破自己的血管以把疯狂的自杀念头转移开; 如果不是特殊经历造就了她的特别坚强的性格,一百次她也死过了……这些令人难以想象、难以承受的非人的折磨,让她知道了抑郁症比癌症还可怕百倍,也让她感到: 活着比死去更难!
然而李兰妮活了下来! 通过积极的治疗,抗抑郁药开始生效。 同时,彻底调整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实行绿色的健康饮食和运动锻炼,追求女性的外在装束美和内心的品质美,这些都给了她不少帮助。她逐渐从疾病的重压之下走了出来,不断勉励自己以积极、乐观、开朗的态度面对人生,不再惧怕,也不再讳言说自己的病。更难能可贵的是,百炼成钢,久病成医,李兰妮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中外关于抑郁症的书籍和资料,说起抑郁症的认识和治疗,也能从形而上到形而下,从实践到理论一套一套的,俨然变成了半个专家——这太不容易了,因为据说抑郁症患者能够走出阴影的,不足三分之一。
可是,当她的病情平稳一些,感觉身体好了一些、身上有了些力气的时候,她就又不安分起来了。
她又开始“折腾”。
哪怕这是一条不归路,也要走!
李兰妮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出生在一个正统的革命军人家庭。这一代新中国孩子的特点,就是从小接受革命教育,心怀共产主义理想信仰,追求“天下为公”的人生境界,自觉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刻要求自己不能自私,不能虚度生命,而要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高尚的人。
患病和接受治疗以后,当李兰妮一次次和病友、包括和健康的朋友们交流,并看到自己对他们有所开导时,她就觉得心情无比愉快,觉得自己终于还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交流多了,社会责任感又来了,她想到自己是一名作家,应该写一本书,把自己的抑郁症经历写出来,“拯救”更多的人。
此时的她对抑郁症的研究工作更加深入,已经掌握了来自全世界的更为全面的信息:
1、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2、抑郁症在西方被称为“蓝色隐忧”,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调查统计分析,全球抑郁症的发生率约为3.1%,在发达国家接近6%,2002年全球的抑郁症患者就已达3.4亿人,其中重症抑郁病患者有八千九百多万人。在年满20岁的成年人口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率增加,到2005年,抑郁症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已上升到8%~10%;预计到2020年,重症导致功能残疾人数将升至疾病总类的第二位,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
3、中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目前已有超过2600万人患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在京、沪、穗等大城市的白领们在高压力高竞争的环境下,将迅速成为抑郁症病的高发人群。可是令人严重不安的是,目前全国地市级以上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20%,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过相关的药物治疗。
这些状况,越来越令李兰妮坐不住了,她越来越觉得这不是她个人的事,也不是几个朋友或一个族群的事,而是关乎全人类生存发展的大事业。她也受到一些好信息的鼓舞,比如近年来在中国,这项拯救事业的发展有所进步,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著名作家王安忆、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强烈呼吁社会给予抑郁症更多的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陆续加入到关注抑郁症的行列中来。在全世界范围内,更有越来越多的机构、人员和资金投入到对抑郁症的战争中。世事就是这样,不怕事情发生,就怕没有人看到事情的发生; 更怕由于人们的漠视,使得事情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无可救药。多一个人的力量,战场上就多了一名作战的士兵。
“士兵”李兰妮决定大胆袒露自己的病症,用文字详细披露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治疗过程,以作家和抑郁症病人的双重身份,向社会普及抑郁症知识,告诉人们抑郁症患者究竟是什么状态,怎样走出抑郁症的魔咒。它也是对全体公民发出的一个预警信号,使每个人都可以对照书上的描述自查自问和互查互问: 我们是不是病了?病得有多重?动员起来,赶快自救和互救。因为抑郁症不是不可救治的,只要及早发现、合理治疗,不讳疾忌医,许多人最终是可以走出抑郁症阴霾的。
“普及知识,传播希望,拯救生命”,这是神圣的使命。李兰妮的著书设想是:“它是劫后余生幸存者的肺腑之言,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它是一本病历,可供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参考。它是一本民间纪实资料,可供社会学家翻阅。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言书,是为那些因精神疾患而默默自杀的人说几句心里话。但愿它还具备报警器的功能,催促正被莫名抑郁愤怒焦虑所困的病人呼救。书中记录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抑郁,而是我们这代人所共有的抑郁。”
可是到了真正要动笔时,李兰妮却又瑟瑟发抖了。深深的恐惧使她高度紧张,失眠也加重了,因为她完全明白自己是在做什么——救赎别人虽然高尚,可这是拿自己的命去换呀! 重新经历一遍曾经走过的痛苦的来路,一定会加重自己的病情,也许还会使自己的治疗完全作废,使自己重新沦入那万劫不复的深渊,再也回不到蓝天、白云、红花、绿树的世界!
次之,还有两个问题也相当严重,无情地横亘在她面前: 一是要把自己的病和盘托出,完完全全展示在公众面前,简直是在施行一桩“酷刑”,比当众撕开胸膛还可怕,想想都让人难以承受! 二是要分析病情,就要把个人从小到大的生活轨迹完完全全展示出来,这里面难免有令自己汗颜的丑事,更有对于家长和亲人的客观解剖。选择为尊者讳?就违反了事实真相,不是科学态度,也不尊重读者和患者; 不为尊者讳?却是违反了中国古训,背离了中华传统历来高举的“孝道”原则,不仅要被千夫所指,留下骂名,而且首先自己的思想压力就是一座太行山,很难背负得起!
想想这些,即使正常人也要被压垮了! 如果不写,什么事也没有,何必自作自受,自讨苦吃呢!
然而李兰妮的心安静不下来。除了责任感,除了救赎,她的灵魂里还有着病友们的撕扯——比如有的抑郁症患者自杀了,舆论首先就会说,这个人第一肯定有财物问题,第二肯定有男女问题,第三没准有艾滋病,第四可能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要不然好好的,有吃有喝,有儿有女的干吗要死掉?人都死了,还给他泼脏水,这是最让李兰妮痛心的。她日夜都听见这些冤魂在嚎叫,死了都不瞑目的哀号,像是在要求她说:“李兰妮你要替我们平反伸冤!”
最终,兰妮毅然决定: 写! 哪怕这是一条不归路,也要走!
有人称李兰妮“也是一位英雄”,我同意。英雄不仅是古往今来“天下为公”的仁人志士,不仅是一百年来为民族振兴捐躯的革命先烈,不仅是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也不仅是大灾大难中舍己救人的模范们; 英雄也是用大爱、用责任、用生命拥抱全人类的李兰妮,这是生命的别一种悲壮,也是人生的别一种辉煌!
不能自杀,这部书还没写完
尽管大义凛然的李兰妮自认为做了最充分的思想准备,可是她对自己还是过于自信了,她的想法也还是过于乐观了。
首先是为尊者讳的问题果然来了: 前些年,兰妮曾写过一部中篇小说《十二岁的小院》,其中写到童年的她和母亲的冲突,写到妈妈打她的一些情节。她唯一的亲弟弟看到手稿后“告密”,母亲立刻来电,警告她不许造谣:“你要是这样写我,我就跳楼!”最后,在弟弟的监督下,手稿被粉饰了,成为虚伪的文字。过去写小说尚且如此,现在写纪实,写病案,写分析,不可能粉饰,并且还得竭尽忠实于原有情景,亲人们能接受吗?她自己能不痛苦吗——那可真不是一般的孩子挨打,而是被母亲关在屋里,关门、关窗,拿专门的竹篾子抽,抽得胳膊上腿上一条条红印子肿起来,而且必须让她打得笑了才罢休。还有一次兰妮眼睛上长了一个麦粒肿,母亲不知在哪儿听说了一个偏方,拿起塑料牙刷把烧烫,往她下眼睑烙,还不许她挣扎和喊疼,直到把皮烫烂了才停手。现在回想起这些来,兰妮依然痛苦非常,但她母亲已经不太记得了,而且不愿意触及这些话题。可是从病症分析的角度,也许就是这些童年经历,在当年就埋下了她的病根,书写中肯定是回避不了的。
还有,写到她发病时的种种痛苦的经历,想自残、想自杀,挣扎在死亡线上,刺激太大了,越来越难以忍受。终于,大约写到一半时,兰妮的抑郁症复发了。她简直不能再看见电脑,一看见就害怕。她钻到沙发底下,钻到衣柜里头,逃避。她自己抽自己的血,看着手背、脚背上的血,就那么让它流着。她太想自杀了,只是一次次靠顽强的理智告诉自己: 不能自杀,这部书还没写完,不能死……
就这么坚持着,僵持着,对峙着,战斗着,李兰妮的写作一点一滴向前行走,真是拿生命在换啊! 当时她认定,写这本书,一定是自己的绝唱了! 写到后面三分之一时,她已经觉得欲罢不能,不是她自己在写,而是有个什么“灵”在写——那个“灵”支配着她写,命令着她写,不写不行,要弄死她! 她感到很害怕,很无力,有一天半夜,她被逼得快要疯狂了,实在无法忍受,她走到了天台上,看到外面正在下雨,下面的树都在摇晃,在向她欢呼:“下来吧下来吧!”地面上,电缆井的井盖也张着嘴在向她笑:“下来吧下来吧!”那天夜里的情形真是危险到了边缘。
写到最后,李兰妮几乎表达不出来了,几乎失去控制了。她觉得她等不到了,觉得既然国人对抑郁症不了解也不理解,出书也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呢?她拿着瑞士军刀在自己脖子上比划,想让它来个鲜血喷薄而出吧。最后,她留下了遗嘱,把这部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书托付给了一位朋友,那位女友是心理学家,她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而又仗义,自己死了以后,她一定能帮助把书出版。
另一方面,李兰妮不断从理智上告诫自己要活着,要活着做见证,自己就是能够走出来,能够击破这种重症,让人们看到抑郁症并不可怕,是可以治愈的; 即使不能治愈,也能够活得有价值,活出一种新的气象来。兰妮不停地对自己说:“我就是得完成这个使命,每一个人活在世上都是应该有他的使命。所有的这些艰难困苦,都是对我的磨炼,让我认识这个领域,让我发出哪怕是微弱的声音,让人们关注到这一点。”
终于,终于,2007年末,坚强的李兰妮,顽韧的李兰妮,我们可敬的李兰妮,终于完成了这部泣血泣泪的大书的初稿,大约将近50万字。文学界的朋友们给了她极大的支持,《上海文学》杂志从2008年1月份开始连载; 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出书,而且拿到书稿后,两位责任编辑刘稚、杨柳加班加点,日夜兼程抢时间,想要早一天做出来。这部书完全真实地呈现了抑郁症的病状和治疗全过程,以及抑郁症背后生理、心理、家族、社会和文化的成因。在“认知日记”部分,告诉人们如何自我疗救;在“随笔”部分,上溯家族,追忆往事,意在探寻抑郁之多方成因;在“链接”部分,传递迄今为止人类对抑郁症的经典认知;在“补白”部分,将前三者串连起来,使四部分浑然一体,全方位记录了抑郁症之成因、病状及治疗的完整过程,并探讨了抑郁症在生理、病理、心理和历史、家族、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成因,对探寻抑郁症的深层原因和深入治疗提供了鲜活的借鉴。这是中国第一部由抑郁症病人自己写下的病状报告,是中国第一部详细记录抑郁症患者精神历程的书。
评论界给予该书极高的评价,著名评论家贺绍俊说李兰妮:“是在做一项伟大的启蒙工作。再怎样高估这写作的意义和价值都不会过分。这伟大的启蒙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而言,决不亚于一个世纪前在中国大地上所进行的那场思想启蒙。上个世纪的思想启蒙是关乎人类社会命运的启蒙,而李兰妮现在所做的启蒙是关乎人类自身的生命健康的启蒙,进而从整个世界范围和全人类的角度看,这种启蒙同样重要。”著名编辑崔道怡指出:“一名被癌症抑郁症折磨的患者,不仅未被人们普遍称为绝症的病魔逼上绝路,反而在战胜病魔之后,把人们不可得知、不可感受乃至不可思议的战胜病魔的历程,抒写为艺术品,提供给虽未罹患病痛却也大都需要精神疗养的读者。这是很了不起的,是功德无量的;这是振聋发聩的壮举,是难能可贵的义举。”
尽到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
《旷野无人》终于出版了,李兰妮大大松了一口气,她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人生使命,总算没有愧对这个美好的世界。振奋的精神也使她的身体得以修复,应了那句老话:“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2008年6月,李兰妮到深圳市民大讲堂去讲了一课,主题当然是讲与抑郁症的战争、讲作家的精神档案。报告大厅上上下下坐得满满的,墙边还站了一圈,连楼上的台阶上都有人。连深圳市委宣传部的人都说,没想到会这么爆棚,可见这个问题多么广泛,有多少人都在关注着这个问题啊。
7月份,李兰妮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邀,从深圳赴京与新闻界见面。多少有些疲倦的她,化了淡妆,衣服也选了一件鲜亮的绿色衬衣,配以深桃红色披肩,努力让自己显得更精神一些。作为老朋友,她给我带来了一支炫彩口红,并在送给我的新书扉页上写了两行字:“小蕙咱们要把美丽进行到底!”——我欣喜地把这看作是她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心声。
在会上,她落落大方,侃侃而谈,尽显出知识女性的优雅气度。可是,会议快结束时,当一个年轻记者问道:“这么一本书对一个健康人来说,会不会有心理负面的影响?”兰妮一下子显得很激动,她提高了声音,语速也加快了:
“阅读关于别人的抑郁症,第一不会对他造成太大的伤害,而是造福于他。因为科学研究显示,每个人的一生中,或早或迟,都会发生抑郁时期。因此,不管是你自己,还是你作为病人的亲属、朋友、同事,具备了这种基本常识的话,你就能够早点拯救他们。可是,你如果连这个基本知识都不敢看,怕影响自己的心理的话,那命运会惩罚你,很可能你身边的人会有强烈的抑郁暴发,搅得你家庭不安宁、单位不安宁,造成社会动乱。所以我觉得你要反思自己,真正对社会,尽没尽到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每一个人都要静下心来,在自己心灵的旷野来反思: 我有没有勇气,有没有这种责任来对下一代的精神健康尽到知识性方面的责任。不拥有这个的话,我觉得中国再发展,在精神上都是虚弱的,因为国力是以精神健康为基础的。要真正强国富民,就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都不敢面对,就不配做一个21世纪的中国人。”
但愿《旷野无人》和李兰妮对抑郁症的抗争,能为那些抑郁症患者、那些在飞速的都市生活中感到焦虑和抑郁的普通人带来阳光和希望。但愿我们能够加入到普及知识、传播希望、拯救生命的行列中来。但愿我们可爱的李兰妮更加阳光,健康,美丽!
责任编辑朱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