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平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其实施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方的共同努力。近年来,随着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和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同,通过金融激励方式来鼓励可持续发展的手段被越来越多地使用,银行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与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我国,银行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其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上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中国银行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国内一些银行已开始尝试通过“绿色信贷”、“服务三农”及社会公益等措施来支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但大多数银行仍没有明确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政策,也缺乏管理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有效手段。这种状况既不利于银行自身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中国银行业亟待探索出有效路径,以充分发挥银行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荷兰合作银行集团高级经济师Marcel Jeucken在《金融可持续发展与银行业》一书中提出,银行对待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银行对可持续问题的关注只能增加成本而没有任何收益,因而采取抗拒态度;第二阶段,环境、社会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对银行的经营产生潜在风险,这时候规避风险的策略最受欢迎;第三阶段,银行已经从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活动中发现商机,因而会积极开展相关业务;第四阶段,银行的一切商业活动都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一致。
从国际银行业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目前仅有少数发达国家的银行已经步入第三阶段。这些银行在支持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主要做法有:
建立环境报告制度和环境管理系统;向公众发布相关环境信息,对环境破坏行为产生压力与约束,促进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并制定环境风险指导意见。例如,限制对污染项目和企业的贷款,增加对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重大环保技术的资金支持等等。
积极开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产品。包括发放特定环境贷款、提供环境基金产品、提供环境融资租赁服务等。
参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经济活动和赞助。
从银行自身做起,降低日常营运对环境的影响。
银行在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能给自身带来如减少风险、提高品牌价值、发展新业务、改善社会关系、节约成本、增加收入等益处。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则要求银行在遵循金融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前提下,通过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经营管理体制、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增强风险控制能力等方式合理有效地开发和配置金融资源,在不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的前提下,实现当前利润的最大化;与此同时,银行业还需要适应经济、政策、产业、市场等宏微观环境并协调好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