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顺
自述散文属于散文的一种,是一种作者描写自己经历见闻的真情实感的文学体裁。因此自述散文常用第一人称叙述,正像巴金所说“我的倒可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
那么如何写好自述散文呢?笔者认为在整体掌握散文写法的前提下,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融情自述散文是作者心灵历程的记录,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有浓重的抒情色彩。大凡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能在作者心灵的胶片上感光,把自己鲜明的主观审美情愫渗入其中而表现出来,以饱含诗意的感情波浪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所以情在抒情散文中始终都应处于主导地位。如广东一考生以“纪念”为话题的优秀之作《芳香永存》(片断):
那轻轻摇摆的柳絮像是你飘逸的长发,那闪闪的星星像是你明亮的眼睛,那天边的一抹红霞像是你温柔的唇,那霏霏的细雨像是女儿对妈妈无尽的思念。
妈,您走后我变乖了。为了纪念您,我变得勤快多了,把屋子扫得干干净净,把物品放得整整齐齐,把家具擦得闪闪发亮。一切都像您从前为家里做的一样,就像您从未离开。以前您爱唠叨我乱放东西,说女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坏习惯,得改掉。每次我总是向您嘟起嘴巴,撒娇说有妈在我怕什么。您在世的时候我怎么也没有办法改掉这坏习惯,总爱依赖您。现在您走了,我居然就把这坏习惯改掉了,要是您看到我变得这么乖,该有多高兴啊,是吗?妈,我真的很希望您能听到,为了纪念您我改掉了。
这是一篇情感幽深的文字,相信谁读这篇文章都会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心灵撞击,母亲走了,作者生活中赖以依靠的那棵树倒了,于是自己便长成了一棵树。真挚的情感,普通的材料,让我们听到了作者心碎的声音,也看到了一个在经历失去亲人之痛后突然长大了的坚强的主人公形象。
真实自述散文首先是“情”的艺术,而以情动人的前提是“真”,即真实地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文章源自生活,生活的领域很广,不管哪种生活,都会遇到许多事,接触到许多人,看见许多景物。我们对一些客观事物有感受,要让别人有所感知,就要真实再现生活中的事实,如实反映客观事物,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比如在文章中再现生活中细小的环节、细小的情节、细小的事件、细小的情况。不要小觑了这许多的“细小”,小中可以见大,小中能够见大。如2006年高考北京一考生以“北京的符号”为题的优秀之作(片断):
小时候在家玩耍时,听到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就缠着妈妈买来吃。有时候还偷偷跟着卖糖葫芦的走街串巷,不是馋那糖葫芦,而是馋那悦耳的吆喝声。
经常来我家叫卖的是个老北京,一家子都是卖糖葫芦的。据他讲他爷爷在清朝那会儿就卖糖葫芦,所以他的糖葫芦绝对正宗。到底是不是,无从考证。但他一口悦耳的吆喝声让我深信不疑。那会儿我还小,也不懂什么叫正宗不正宗,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谁吆喝得好听就买谁的吃。于是,我跟这个“老北京”混了个脸儿熟。
那一段日子,只要他经过我家门口,他的身后就会跟着一个和他一起扯着嗓子吆喝的五岁的小破孩儿。“老北京”很喜欢我。每天收摊前,都会给我一串糖葫芦作为“报酬”。有一次他摸着我的脑袋说:“多好的孩子啊,以后要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可就毁喽!”年幼的我,不懂这话的意思,于是认真地说:“卖糖葫芦多幸福啊,赶明儿我一准儿干这个!”“老北京”笑了笑,不语。
在文章中考生将“我”小时候的几个生活片断有机串联起来,写出了对冰糖葫芦这一最普通的北京食品的喜爱,表达出对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声的深厚情结。在文章中,人和冰糖葫芦共同构成了“北京的符号”。
神聚神聚主要体现在主题和结构上。尽管题材驳杂,思路开阔,但是必须围绕一个主题,把它们组成一个缜密的整体。而自述散文就是要有散有聚,能放能收,疏密有間,才够散文的味道。如朱自清的《背影》,为了突出父亲强烈的父爱这一主旨,作者将背景作为全文的焦点。因为它可以凝聚作者对父爱的独特发现和深刻体认,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为突出背影,多处作了独具匠心的布置。首先用“背影”作为题目,非常显豁地突出了主题。接着开头一段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意义。
而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作者刻画得十分精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动作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而不再写下去。这“背影”在强光聚焦中,成了形象的定格。作者又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作者接着又捕捉到另一个背影,分手后,伫望着离去的父亲:“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此刻作者心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刻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想到父亲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这一次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着无尽的牵挂。
末段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回顾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最后又落脚到背影。
正是因为作者选择了最令人动情的背影,并围绕主旨反复地描写,从而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因文中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因为这些跟主题关系不大。
语美美丽美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作者的奇思妙想和万千情思无不依托语言来展示、传递,可以说语言给读者造成的冲击不仅仅是表层的直觉感受,更是深层的心灵震撼。对于自述散文来说更是如此。可以说,在自述文中,语言是组神奇的积木,能堆砌出我们心目中最美的天堂。如郑熙青的《走过废墟》(片断):
于是,我便天天骑着车在高楼的废墟中来来往往,感受着一天百变的新景观,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余秋雨《废墟》里那苍凉和深沉的历史氛围。可是不幸得很,走过废墟有时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干燥的春天空气加上拆搂引起的飞扬的尘土,真以为北京的沙尘暴袭击了南京。刚刚爆破过后的楼房一层一层奇怪地垒着,却没有什么灾难过后的悲壮气象。几块碎水泥板和烂砖头懒洋洋地躺在非机动车道的正中央,使早上习惯于在车流中赶时间的人们不由恼火万分。不知拆搂时出了什么问题,十字路口旁边的消防龙头怒发冲冠地漏水了,水柱飞扬起好高好高,做着斜抛运动。艺术家也许会认为这种景象很美,除非你被迫经过这美丽的水柱。
在这篇文章中,句式有长有短,较多的是长句,其中更有似乎是少点了标点符号、一气呵成的句子,这样不合常规的句式很适宜宣泄作者
的怨气。部分句子风格亦庄亦谐,如“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余秋雨《废墟》里那种苍凉和深沉的历史氛围”“十字路口旁边的消防龙头怒发冲冠地漏水了,水柱飞扬起好高好高,做着斜抛运动”,作者故意用这样庄严的笔调来描写令人生厌的事物,寓谐于庄,恰成反讽。不拘一格的表达,表现出作者对废墟毫不掩饰的厌恶。
学生佳作展示
我是谁
陈娆
天空飘着洁白的云,那是我童年的影子。
是的,童年的我似云,在母爱的蓝天中快乐地成长。我被父母如春风般温暖的手牵到了美丽的西湖,牵到了巍峨的黄山,牵到了颇具教育意义的中山陵,牵到了弥漫着神话色彩的蓬莱仙岛。吃到了香嫩的“东坡肉”,我知道了苏轼对杭州的情;登上了云雾缭绕的天都峰,我知道了不走回头路的执着后是美不胜收的景;漫步于静谧的中山陵,我知道了孙中山博爱的伟大;惊诧着仙岛上的海市蜃楼,我知道了空气像面镜子,可以把光折射。每处风景都有它的故事、它的原理、它的含义、它的价值。我不禁自问,那我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儿去?我有什么价值?渐渐地,我明白了,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却游览了多个名胜古迹。我应该感激,我应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在用大自然教育我。我需要学会生活,体味生命的美好,从小做一个热爱生活、懂得欣赏与品味生活的人,好好珍惜成长的机会,在山川美景的陶冶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我努力学习,吸收知识的营养,始终怀有一颗感激的心,一颗向上的心,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我实现了童年的价值。而童年的经历也一直影响我至今。
土地上生长的条条荆棘,像是青春的陪伴。
长大后,我来到众人向往的重点高中,但环境的突变让我一下子陷入恐惧、迷茫与紧张之中。失去了父母的陪伴,孤独的夜,我静静地坐在操场上,看着夜空中流动的烟雾,不禁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儿去?我有什么价值?心底的疑问慢慢变大,一次次震荡我迷失的心。我想,我来自于对黑暗的逃避,因为我看到了人心的丑陋,看到自私、讥讽、轻视赤裸裸地暴露在黑色的土地上,让我不寒而栗。我想逃到温暖的春季,用繁花遮盖这些自私,用春风吹暖这片土地;我想摒弃这一切让我窒息的黑暗,用童年那颗纯真的心去感化别人去改变自己。但他们不同意我的观点,我被狠狠地警告:“你以为你是谁!”对,我以为我是谁呢?我是谁?我又一次问自己,可我却答不上来。
放假回家,晚上睡不着,便走到阳台上,看到妈妈种的花开得正艳,突然想起林清玄说过:“花的开放,是它自己的力量在生命里的自然展现,它蓄积自己的力量,使自己饱满,然后爆破,有如阳光在清晨穿破了乌云。”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花开的理由;“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是花开的幽思;“人生得意須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花开的洒脱;“抚凌波而凫跃,吸翠霞而天矫”是花开的壮志雄心!我突然明白,是花语告诉我:我就是我!我有平和的心境。我要去实现我的理想。我的价值就在于自然地积累、饱满、破裂,永远追求自我的完善。我不去管环境的变化,不去管人心的丑陋。我只要带着自己坦然的心、洒脱的情、偶然的幽思去真心追求!
童年的悦人美景教我热爱生活,青春的痛苦荆棘教我认真思索,感谢花语给了我感悟的钥匙,让我打开迷雾般的门。我就是我,自然而真实,平和而洒脱!
简评:
文章以自述的口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写出了童年、高中及放假后对“我是谁”的不同思考及感悟,从而突出了“我就是我,自然而真实,平和而洒脱”的主旨。文章选材丰富,感情真挚。整篇文章一气贯通,脉络清晰,语言流畅自然,显示了作者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良好的写作功底。
责任编辑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