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布袋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及其传承考察

2009-09-09 05:42龙钢华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年4期
关键词:木偶戏邵阳布袋

姚 武 龙钢华

“凝聚着民族智慧的木偶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具有两千多年历史”。据敦煌莫高窟31窟所藏盛唐壁画及诗词歌赋推断,戏偶有提线、杖头、布袋、“盘铃傀儡”等类型。布袋木偶戏得名于戏偶的身形如同布袋或是由于它的表演都囊括在布袋似的小小舞台上。现存的布袋木偶戏主要有闽南布袋木偶戏(包括漳州布袋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台湾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戏三家。前两家已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改良,唯邵阳布袋戏世代相传,始终保持初创时期的表演技巧、演出风格和演出形式,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原始布袋戏,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从邵阳布袋戏的起源及与其他布袋木偶戏比较等方面来考察邵阳布袋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及其传承。

一、原生态布袋木偶艺术的再现

所谓原生态,是指事物最初始、最简单的生存状态。千百年来,湖南就流传有“衡阳渔鼓祁阳戏,邵阳南路耍把戏”的民间俗语,“邵阳南路耍把戏”指的就是邵阳布袋戏。邵阳布袋戏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单档布袋戏,现在的掌门人是邵阳县九公桥镇的刘永章。据刘氏家谱记载:元末明初,刘姓祖宗胜公为避战乱携家眷肩挑布袋戏逃难至燕窝岭定居,邵阳布袋戏从胜公传至“永”字辈,共18代,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初创时期的表演方式和技巧。

关于布袋戏的表演,清朝诗人邓大猷在《竹枝词》中这样描写:“梨园子弟不知耕,一担傀儡随处行。但过重阳风雨后,村村演戏赛秋成。”与邓大猷的描写相似,邵阳布袋戏,湘西南人们喜欢亲昵地称它被袋戏、被窝戏,是因为它的整个表演统统囊括在被袋似的小小的舞台上。一个戏班,独自一人包打包唱;一个剧团,就那么一副挑担,闪悠悠走村串户,几多轻便,人们又把它叫做扁担戏。邵阳布袋戏表演时,艺人将木凳摆稳,把锣鼓等乐器装在板凳的机关上,将扁担插在板凳上的固定孔里,用装着铁杆的一头顶起戏棚,把蓝色印花布被套围在戏棚下方的四周,艺人躲进布帷里,双脚套上制动乐器机关的绳索,锣鼓一响,声腔一开,表演就开始了。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全靠一个艺人手、脚、口、舌并用,十指灵活调度。邵阳布袋戏主要剧目有《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孝打虎》等,以武打戏、鬼怪戏、滑稽戏居多。音乐以祁剧唱腔为主。祁剧旧称楚南戏,发源地在祁阳。原是祁阳先民祭祀庆典的原始歌舞,后经过演化,逐渐发展成集唱、念、做、打于一身,具有高、昆、弹三大声腔的大剧种,风格清新、古朴、纯真,自成流派。

闽南的布袋木偶戏有两个流派:一为北派,流行于漳州地区;二为南派,流行于泉州晋江地区。台湾布袋木偶戏自闽南传入,有三个流派:南管(泉州传入)、白字戏(漳州传入)、潮调(潮州传入)。随着历史的发展,布袋戏在闽南和台湾已演变为多档形式,现在在闽南和台湾已很难找到古老的单档布袋戏,难怪看过邵阳布袋戏表演的台湾客人无不交口称赞:“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古代文化渊源几千年的布袋戏,没想到你们的布袋戏还保留这么传统、精彩,真是妙极了。”2005年8月2日的《三湘都市报》以“央视拍摄邵阳布袋戏”为题报道:“正宗的布袋戏由一人独演,一个艺人在一个四平方尺的帷棚戏台内,用双手十指操纵木偶,用双脚敲打锣钹,口含‘叫子,吹拉弹唱……迄今全中国仅余此一家。”邵阳布袋戏得以保存古朴的原生态,一方面是世代相传的家族传播方式使然,另一方面是湘西南古朴的民俗风格使然。

二、湘西南古朴艺术的魅力凸显

由于历史上交通闭塞和深受楚巫文化的影响,湘西南保存着不少的原生态艺术。巫风文化是楚南一种独特的风俗文化,指女巫通过歌舞以娱神、祈求鬼神降福禳灾的宗教仪式,是早期人类人神不分观念的体现。到西周立国,特别是到春秋时代,在北方的华夏诸国,巫风渐衰而至绝迹,而楚南地区的巫风仍然盛行。可以说巫风文化在楚南地区保存得很好的同时也深深影响着该地区人民的衣食住行。受楚巫文化的影响,在湘西南的民俗文化艺术中仍然流传着原始崇拜和通灵意识。因而,根植于原始而古朴的湘西南文化的邵阳布袋戏与根植于新潮而开放的闽台文化的闽台布袋木偶戏相比较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邵阳布袋戏古朴而精致。闽台玛祖文化属于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性。几百年来,他们的布袋木偶艺术力求创新,表演方式和技巧、木偶制作、演员唱腔、传播方式等不断改良和创新,特别是台湾的霹雳布袋戏,借助当代电视和网络等媒体进行传播,更是盛极一时。而邵阳布袋戏仍然保持着古朴的气息,据刘永章介绍,几百年来,刘氏子孙一直遵循“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祖训,口传身教,单线相传,初创时期的表演方式和技巧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邵阳布袋戏不仅古朴而且精致,其蓝色印花布围(由原生态的植物染料扎花染色后漂洗而成,古色古香)和戏偶一直是全手工制作。

其次,邵阳布袋戏神秘而新奇。一方面,与闽台布袋木偶戏相似,它的神秘和新奇表现在戏剧舞台空间的奇特和艺人不可思议的表演能力上。另一方面,受楚巫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湘西南人民对木制的雕像(木偶)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和崇拜,比如人们熟悉的财神、关公等。因而,邵阳布袋戏神秘而新奇的特征还表现在它具有湘西南独特的情感寄托和通灵内涵上。

再次,邵阳布袋戏简便而富有流动性。刘永章认为,邵阳布袋戏与闽南、台湾等地布袋木偶戏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布袋木偶戏一般需要几个人相互协作才能完成,而邵阳布袋戏一个艺人一副戏担,无论是田头、树下、槽门边、堂屋里,只要有三尺空地,就可以开演各种各样的小曲大戏,十分简便。

此外,邵阳布袋戏的所有特征都契合于原生态布袋木偶艺术的生存环境和背景。明末,随着城市的商业演出场所瓦舍勾栏的衰落,木偶戏就失去了它在城市中固定的落脚之地,不得不退位为城乡市集上走街串巷聚众围观的杂耍表演。几百年来,邵阳布袋戏以其原生态特征和坚韧的生命力凸显湘西南古朴艺术的魅力。

三、多样化时代艺术的“古朴”与“现代”价值传承

当代艺术已经进入了多样化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民间的、精英的艺术都有它们的价值所在。邵阳布袋戏和闽台布袋木偶戏,不管是“古朴式”的留存还是“现代化”的发展,都面临着外来时尚艺术和现代新潮艺术的冲击,要保护和传承邵阳布袋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历史和宏观原则、整体和共享原则等。

首先,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尊重艺术的发展规律,合理地整合与协调多样艺术之间的利益诉求。邵阳布袋戏和闽台布袋木偶戏都是以口头传承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都不能从它的生存环境和背景中割裂出来,要尊重其内在的丰富性和生命特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协调各种艺术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关系时,既要政府扶持也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既要尊重艺术的“现代”价值,也要尊重艺术的“古朴”承载,让艺术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其次,坚持历史和宏观原则,从历史的、宏观的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给人类带来了难以弥补的精神失落。当前新兴艺术纷纷通过盲目“师承”和“创新”的形式以“大雅”的风格流行,用时尚的装裱来粉饰苍白的灵魂,而将最具生命力的传统艺术视为“大俗”加以摒弃,这是狭隘眼光对传统艺术的戕害。要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和宏观的视野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要把邵阳布袋戏等传统的优秀民间艺术当作“低俗”予以摒弃,它们承载着宝贵的时代记忆和独特的民族情感,已经成为人类多样化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再次,坚持整体和共享原则,从整体保护出发,实现各种艺术在资源和空间上的共享。以口头传承等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变异和消亡,这不仅意味着个别文化片段的毁灭,而且意味着整个多样性文化生存空间的改变。如果以个别“代表作”形式对已认证的文化片段进行“圈护”,以“市场化”利润决定传统艺术的生存,那都是不尊重艺术规律的表现。人类多样文化生存空间的需要告诉我们,坚持整体和共享原则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方向。

邵阳布袋戏以其原生态布袋木偶艺术形象凸显湘西南古朴的艺术魅力,已入选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正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其进行抢救和保护。在多样文化时代,不仅要让闽台布袋木偶艺术的“现代”价值彰显,也要让邵阳布袋戏的“古朴”光辉得以闪耀。促进优秀民间文化多样共存与发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努力追求的目标。

①洪世键《掌中明珠南国奇葩——南派布袋戏的艺术特色与现状》,《福建艺术》2004年第2期。

②⑦吕理政《布袋戏及其源流》,http,//www.mtw168.com/bbs/viewthread,2008-4-30。

③罗海斌、罗明勋《邵阳布袋戏:民间艺术的瑰宝》,《国际日报》(台湾)2007年8月30日。

④⑥《湖南邵阳布袋戏》,中国网china.com.cn,200811-26

⑤洪世键《南国奇葩掌中戏——南派布袋戏的历史渊源》,《中国戏剧》2006年第8期。

猜你喜欢
木偶戏邵阳布袋
传统戏剧——木偶戏
寻梦
木偶戏
放下布袋
放下布袋
站不起来的布袋
木偶戏
站不起来的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