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萍
◆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提出促进土地流转的对策,以期促进土地流转的健康进行,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
关键词:农村 土地流转 资源配置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土地承包户依法对其所承包土地的使用权通过转让、租赁、入股等形式进行处置,获得收益的行为。农村土地资源的流转既是土地这一重要的稀缺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土地使用与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及促进整个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一个有力保障。
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
1978年我国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能产生的效益已经接近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出来,土地收益下降使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也随之下降,农村土地流转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根据农村经济的现状,国家适时地出台《农村土地承包法》,允许和鼓励农村土地自由流转。然而,受思想观念以及流转环境的影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民的“恋地”情结不利于土地流转
我国人多地少,特别是几千年的自然经济遗留影响,使农民长期依附于土地。土地不仅是农民吃、穿的生活来源,而且土地赋予农民更多的保障功能,可以说,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目前,由于农民就业岗位很不稳定,常常是季节性的打短工,再加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大多数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流转心存疑虑,当其外出打工或无力耕种时,往往选择私下协商代耕,临时性转包,有的甚至干脆撂荒,这些都不利于土地的流转。
(二)土地流转主体不规范侵占了农民的主体地位
现有的农业法等法律政策规定,农户要进行土地流转,必须要“发包方同意”;即土地流转的发包方是农户,土地流转要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然而,由于农户在农村权力架构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再加之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始终没有得到体现。在实际操作中,有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没经过农户的同意,将土地流转给第三方经营;部分村组干部不尊重农民意愿,直接充当土地流转主体;个别乡村组织甚至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进行强制性的土地流转。有的地方用不平等、不等价的行政命令办法侵占农民的土地,又不做合理的安置,致使失地的农民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由此引起土地矛盾和纠纷。近几年农民上访频频发生,其中土地流转中的问题已经成为农民维权的焦点。
(三)土地流转的机制不完善导致组织管理不健全
土地流转机制不畅,交易对象与范围窄,成交的可能性小。由于目前农村土地村集体所有,土地也往往局限于村内甚至是组内流转,不能跨区域、跨所有制流动,不能承包给企业经营,往往出现农户有转让土地意向却找不到合适的受让方,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出让者的现象。使土地效益得不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程度、规模和效益,阻碍着土地流转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进行。
土地交易组织匮乏。土地交易组织包括交易的场所和监督管理机构。目前,我国还没有正规的土地交易市场,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机构也尚未组建,有的地方虽然成立了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但总体上仍相当匮乏,缺乏网络状、多功能的中介服务体系。所有土地交易基本上是由农户漫无目的寻找转让对象,并随意完成整个交易过程,这样,一方面因交易过程的效率低下而影响土地的流转规模和速度,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交易行为不规范,导致了土地流转交易纠纷的增多。
(四)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影响土地流转的健康有序发展
土地流转涉及土地所有者、土地经营者、中介组织等多方面的利益,流转必须按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规范的土地流转行为是:首先流转主体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其次是流转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在流转合同中,明确流转的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及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等。然后,再将土地合同经过区县乡土地管理部门鉴证。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是:流转的主体不规范。在一些地方,业主不是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农村土地经营者、使用权拥有者签订协议,而是与乡镇政府或县级某部门签订协议。这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及相关的法律、政策相违背。流转的程序不规范。不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确认便私自转包租赁土地者,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不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便将集体的“四荒地”与机动地转出去。据调查,一些农村土地流转无约定或只有口头约定合同的占到了60%以上;签订合同但并未经合同管理机构审查鉴证的占25%。从这些数据来看,没有法律效率的无效合同几乎占到土地流转合同近90%;这些,都影响了土地流转的健康、有序发展。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一)土地承包“长久不变”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
农户长期且稳定的土地承包权既是避免短期行为的关键,也是实现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的基础。实际上也只有把承包关系稳定下来,把农户的土地使用权明确下来,土地流转才能有更多空间与机会来增加农民对投资土地的积极性,也才能阻止土地撂荒和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因此,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是进行土地流转的前提,是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基础性工作。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从“长期不变”到“长久不变”。这样,就巩固了农户的承包权并确保承包期内对土地的自主使用权、收益权及转让权。与此同时,还需在法律上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这就要进一步搞好农村土地的确认、登记、颁证制度。
(二)坚持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原则
必须要坚持土地流转双方自愿协商,互惠互利,“自愿、依法、有偿”原则。自行选择流转形式、流转期限和补偿标准等,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利益,切实做到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对集体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的土地流转,应在充分尊重多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搞好协调与协商,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对集体需要转让或出租的土地,应发扬民主,公开征求群众意见,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流转。对一些暂不愿意放弃土地经营权的农户,在做好细致工作前提下,可采取土地切块置换的办法满足他们生产需求,避免因少数农户问题而影响流转土地的集中连片开发。
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原则。把劳动力转移多、土地闲置较多的乡村作为土地流转的重点,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在形式上,可根据当地发展水平和群众意愿,采取反租倒包、转包(转让)、租赁、股份合作、互换等形式;在价格上,可以通过招标经营等形式,由市场确定,也可以在坚持公平合理前提下,由双方协商或市场评估而定;在期限上,既可以长期流转,也可以季节流转,但总体上不宜太短,最长不超过第二轮承包规定年限。
必须坚持“稳制活田”和土地使用性质不变原则。坚持土地权属不变和土地农业生产用途不变,土地经营权受让方不得擅自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不得抛荒或掠夺性经营。
(三)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配套措施
大力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加大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改变农民的“恋土”观念。减少农民对土地的直接依赖。加快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弱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真正为农民解除放弃承包地的后顾之忧,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彻底转移,实现农地资源的高效配置。要加速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依靠科技进步,积极主动地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四)健全组织并强化服务
建立畅通的土地流转渠道,培育和发展为土地流转服务的各类中介组织。开展土地流转的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信用担保等服务工作。可在县一级设立“土地信托服务中心”,乡镇一级设立土地信托服务中转站,村一级由村委会具体接受农民土地信托服务,突破土地流转仅在有限区域内进行的制约,实行三级联网。建立委托代理机构,受农户的委托代为出租、转租或转包给那些经营能力强的业主,从而促进农地的流动和集中。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监督管理机制。由土地主管部门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管,协调处理各方关系,积极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 做好流转前期工作,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凡是涉及大面积流转,要召开村民大会,并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表决通过。对多数农户不愿流转的,不要急于求成。在做好农民工作和项目包装基础上,通过联合招商、公开招标等形式,吸引广大工商业主和经营大户投资效益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围绕规划抓流转,推行社会化服务。按照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的要求,科学制定流转规划。农业、林业、土管、财政、金融、科技等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为流转以及生产过程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科技服务,以流转促调整,以流转增效益。
(五)强化管理并规范行为
严格保护流转双方合法权益,禁止任何部门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对通过流转获得土地经营权的经营大户,在政策上予以优惠,扶持大户发展生产,解决各种困难。明确合同主体,明确经营权流转的土地状况、违约责任以及解决争议方式等,规范流转程序,制订土地流转示范合同,纠正土地流转中的错误做法,建立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管理体制,为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和法律服务。要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监督管理。对现有土地流转合同特别是口头合同要积极引导双方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对不完善的合同要做好合同完善工作,避免因责、权、利不清而产生纠纷;加强对土地流转合同的审查、监督,以制度规范合同的登记、立卷、归档管理。对流转中形成的合同、协议等要及时装订成册,整理归档,加强合同档案管理。做好流转合同履行情况监督,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协调和化解流转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保证和促进流转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潘啸.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分析与对策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08(6)
2.马晓河,崔红志.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领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J].管理世界,2002(11)
3.张光宏,杨明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J].管理世界,200l(4)
4.卢永生.试述土地流转机制的完善与创新.苏州农村通讯,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