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丽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是让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感到头痛的事。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写作时求助于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写出的作文思想空洞,情感苍白,语言贫乏,积重难返,丧失了最初的目的和意义。于是教师怨天尤人,灰心丧气。其实,教师在这里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作文教学要想有效,也需如此。教师要树立联系的、系统的、全面的作文教学观,不能把作文同语文教学割裂开来。否则,我们的作文教学永远也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一、积累——作文的源头活水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从小学生作文来看,没有一定的积累是不行的。没有生活积累就没写作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装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内心不能表达,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
教师要带领学生观察自然——注意日月星辰的变化,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态,观察风霜雨雪的景象,了解鸟兽虫鱼的习性,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观察社会——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朴实悠久的风土人情,亲朋邻里的和谐对话,互帮互助的田园生活;观察学校生活——注意学校开展的活动,大到开学典礼、运动会,小到主题班会、同学的课堂发言;观察家庭生活——留心家里今天来了什么客人,爸爸又带给你什么惊喜,妈妈又添了什么新衣服,家里人的言谈举止……学生观察前,要提出观察要求,学生观察时要进行相应指导,学生观察后要写观察日记。要培养学生养成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分析事物的好习惯。观察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活动,不能单用眼睛,要耳、口、手、脑并用,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察日记要把每天观察到的事、人、景、物选取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不论长短,不拘形式。试想,学生面对美丽的自然风光,个性鲜明的人物,曲折精彩的事件,怎么会无话可说、无情可抒?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语言是习得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要让学生多读多背。教师要组织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设读书角,上阅读课,让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要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指导,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报目录,告诉学生不能一味只读《作文指导》、《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要大量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名家名著,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要浏览、精读相结合。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好段,学写读后感,做好阅读的交流,上好阅读成果交流课,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读书心得。要严格要求学生,将优美诗文熟读成诵,开展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热情。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后,作文的语言又怎么会单调贫乏、味同嚼蜡?
二、模仿——作文的必由之路
从模仿到创造,是写作的基本规律。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模仿能产生表象,因而从任何外部动作中分离开来,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 大凡作文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课文,就是提供给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学生从课堂学习中,积累了语言材料,懂得了文章的写作方法,然后仿写。当语言材料的积累、听说读写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就进入了创造的阶段。模仿,是作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对学生模仿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语言的模仿,结构的模仿,表现手法的模仿。模仿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跟着学,学知识,学方法,在多次的作文实践中形成能力。课文无疑是学生最好的模仿对象。教师要做好引导。比如《小站》一文,教师可以先提出:作者为什么要写“小站”,作者是怎样写小站的?学生最终明白课文介绍小站不是目的,是要赞美车站工作人员对小站的精心布置,表扬他们为旅客服务的责任心。学习《小站》以后可以布置习作:《书店》、《小店》、《市场一角》……写前要求每个学生按一定的方位顺序,细心观察描写对象周围布置、物品的摆设及人们的交易情景,并思考,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总之,教师的“引”与学生的“作”之间,如同隔着一道窗户纸,只要引导得法,学生便会“情动而发”,自己将窗户纸点破,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一旦小学生能做到“有意而仔细”、“有序并深入”地观察和想象,那么他们写作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三、激励——作文的不竭动力
“兴趣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与人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有莫大的联系。”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作文成功的愉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以鼓励评价为主,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愉悦感。对一篇成功的文章,甚至一个贴切的用词,一个新奇的句子,一个精彩的段落,一个典型的选材,教师都要不吝赞美。愉悦可以产生正面效应,可以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促使他们有更大的兴趣去练习作文。除了通过讲评,教师还可以通过“优秀作文栏”、“班级网页”、“班级刊物”等形式,刊登(印)学生的作文,激发学生写作、编辑的热情,这样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班级写作的氛围也更浓了。实践证实,给学生作文以鼓励肯定,就是给学生成功。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迹,激励学生内心深处萌生的理想,产生进取的心理,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与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穿插介绍诸如韩寒、郭敬明等一批少年作家的写作经历,促使学生“见贤思齐”,激发其进取心理和内在潜力,让学生更有兴致、更有信心地投入到作文的训练之中。另外,教师也可在学生中树立典型人物,激起学生的进取心。用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来激励写作兴趣,作用会更明显。
总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时刻关注它的发展过程,并持之以恒。只要我们标本兼治,科学训练,学生的优秀作文之花定会蓬勃绽放,四季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