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吾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由于气候差异大而造成不同地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的南北方差异明显,教材用了一个对话框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南北方的差异,然后通过气温和降水两幅图有侧重点地分析了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秦岭——淮河是我国南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线;气候因素是造成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运用气温图和降水图来理解气候对水文、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气候对人们生产活动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学生懂得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2.南北方气候差异对当地人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影响。
【教学设想】
气候本身是教学的难点,尤其把这个知识安排在七年级上册,学生的理解分析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气候知道在《科学》中有比较详细的学习,本教材是文科,不要求学生拔高,而是落实一些“认识等温线,降水量线分布的规律”等基础知识,但教师的实际操作分寸难以把握。如何将难点再降低点呢?就是把常规的教学程序打破,采取练习题式的方式,使学生在乱中理清知识线索,在做中学到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十月的北方下雪》和南方《户外穿短袖劳作的情景》
师:我国东北这么早就开始下雪,而我们南方犹如春天,中午有时还要开空调。这是什么不同?
生:气候。
师:气候不同,北方人的生活与南方人的生活习惯是否不同?
生:不同。
师:造成我国南北差异的地理分界线你们知道吗?
生:秦岭——淮河一线(板书)。
【导入新课】
1.[展示]《中国政区地图》
师:首都北京属于北方还是南方?而温州在南方还是北方?我们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此线以北为北方地区,以南为南方地区。那么南北方人们的主要生活情况又是如何的呢?请看两封来自南北方的小朋友的新年祝福邮件。(展示电子邮件)
来自北方和南方两位小朋友之间的春节问候(大雪纷飞,滑雪,看冰灯,穿棉袄,阳光明媚,沙滩度假,短袖)
[读一读]请学生角色扮演,朗读电子邮件。
[猜一猜]谁来自北方,谁来自南方?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小明来自北方,因为那里春节大雪纷飞,人们冒着严寒去看冰灯。小红来自南方,因为那里阳光明媚,天气炎热。
生:小红来自南方,因为那里有高高的芭蕉树。
生:小明来自北方,因为那里春节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袄。小红来自南方,那里的人们穿着沙滩服,在海水中嬉戏。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发现了北方和南方人们过春节的方式差异很大。包括景观、服饰、人们的娱乐生活,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气温。
师:究竟南北方在冬季气温方面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呢,下面就来看第二幅地图。
2.[展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师:(指导学生读图)仔细观察地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地图中有许多线条、有许多颜色。
师:颜色可以看图例,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而这些线条是等温线,同一时间内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叫等温线。而在同一等温线上,各地气温相等。
(1)找一找图中的等温线大致有哪几条?哪条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生:0度等温线。
师:这点发现还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结论?
生:北方1月平均气温低于零度,而南方高于零度。(板书)
(2)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最高的地方?计算南北方的最大温差?
生:漠河、海南岛、44度。
(3)归纳1月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
生:冬季南方气温高,北方气温低,南北温差大(板书)。
师:正是因为南北温差大,所以在冬季南北方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观。
展示图片:南北方冬季景观图、人们的服饰。
过渡:那么在夏季7月份的时候,南北方在景观方面还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吗?
生:不会。(或者说会)
师:请你用第三幅图来证明你的观点。
3.[展示]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师(提问):看得懂这幅地图吗?也是气温分布图。用刚才老师说的方法来分析这幅地图,说出七月份平均气温南北方差异情况。
生:七月份南北方的景观不会发生很大差异,因为南北方的温度差异不大。南方大致在28度,北方温度在16度。
总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板书)。所以在夏季南北方在景观、服饰方面就不存在很大的差异。
师:通过电子邮件的问候,小红和小明不仅了解了对方过春节的一些情况,而且还成了好朋友,来自南方的小红趁放暑假期间千里迢迢来到了北方,小明一家热情招待了她。
4.[展示]南北方饮食习惯。
师:在小明家里小红发现了一个现象:他们家里几乎餐餐都吃面食,不是面条就是饺子、馒头。时间一久,小红就非常想念家乡的大米饭了。为什么北方人这么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却喜欢吃大米饭?你能帮助小红解释原因吗?
生:南北方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同。
师:为什么饮食习惯会不同?
生:农作物不同。
展示地图,中国水稻、小麦分布图。
师:南北方的农作物分别为什么会出现不同?
生:气温。
生:降水。
于是把图片转变为问题。“秦岭——淮河分南北”两幅图介绍了我国1月、7月份的气温分布图。对初次接触的学生,抽象的概念尽量形象化,浅易化,使学生容易接受。指导学生看地图,把图片上出现的红线分布规律,按要求填空。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的分界线,1月份经过秦岭的等温线是_____℃。1月份北方最低气温出现在我国的_____镇,气温大约在_____℃。而我国1月份气温最高的是_____℃;7月份哪里最低?温度在_____℃。7月份气温全国最高在哪里?_____多少度?_____℃。7月份最低的气温_____℃,在什么地方?_____。由此得出我国冬季的气温特点是:南北温差_____(大、小);夏季南北温差_____(大、小)。这种题目,降低难度值,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图片,熟悉我国一些重要的城市方位以及知识间的辨别能力。
[填表]南北方人们的农作物不同,除了和气温有关外,还和降水量有关。下面就来看《中国年降水量》和《中国水稻、小麦分布》图。平时的学生对看书不太仔细,即使要求他们看书,也是粗阅一遍,没有达到精读。通过设计表格,把南北方冬夏季气温、年降水量、水文特征、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农田类型等进行纵向比较。
学生通过表格的填写,读书从粗读到精读,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变得热闹,一知半解的知识通过讨论、读书明白了。新的课型偶尔出现,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的效果也就格外好。把教材中的示意图和现成的文字进行转换,给学生新的感觉,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这种示意图转换成简单的表格,虽然变换没有给学生设置比较大的难度,但可以起到打破惯性思维的框子,加深学生对我国南北生活习惯的差异的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教师在表格中增加一、二个课本中没出现的知识,适当地拓展延伸。让优秀的学生满足学习的需要。
小结:从四幅地图的分析学习,我们了解了南北方的地理区域范围,知道了南北方在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南北方在自然景观、饮食习惯、农作物、人们的服饰方面的一些差异。
找差异,说原因:小红还会发现两地的哪些差异呢?(衣、食、住、行、娱、乐生活等方面)并且结合所学知识来解释原因。
个别问题有疑问的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师: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以来运用自己的智慧,认识适应和改造当地的自然环境的结果。当然,即使在北方或者南方地区内,各地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新课总结】
师:人类生活在不同地区,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形成,验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进行生产生活。同时我们应该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取长补短,交流和互补。
【学以致用】
温州属于南方,亚热带气候,它对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娱乐、生活习惯等)与生产(农业生产)等方面产生什么影响?
[教学反思]
(1)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根据新课标的内容要求,大胆地整合教材内容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标的要求来进行备课,大胆创新,灵活运用教材和编辑教材。通过对地图的解读,学生活动的展开,让学生感受我国南北两大地区的区域特征,了解不同的自然条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起“因地制宜”和“合作交流”的观念,正确理解人地关系。
(2)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课堂教学经常性地变换方式,活化知识结构,可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重视提倡讲练结合,强化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