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V在摄像教学应用中的几点建议

2009-09-07 10:06金贵荣
数码影像时代 2009年8期
关键词:白平衡手动焦点

金贵荣

摄像镜头的控制环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使用的摄像机镜头往往不具备光圈环、焦距环和聚焦环的独立操作功能;他们毕业之后从事和专业相关工作,接触和使用到了广播级摄像机,两者在操作上就会有很大的差别,让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因此这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尽量以具有三个独立控制环的摄像机为主,在进行日常习作的时候养成广播级设备的操作习惯,有利于他们毕业后更快、更好的融入现实工作中去。

除了操作习惯的继承外,还有很多专业意识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也需要在学生时代就形成。如“跟焦”的概念。其实我们拍电影、拍电视都有专门的人员从事焦点工作,比如电影专门有跟焦员;电视一般都是自己跟,或者有助理来帮你跟焦点。而如果在学校进行专业学习的时候就没有使用过具有手动聚焦功能的机器,或者一直使用的是机器的自动对焦功能,那么真正工作的时候就缺少焦点的意识了。所以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来讲,佳能三环独立操作这个功能能给他们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也使得我们的专业教学更加具有成效。

另外还有曝光的意识。以前教学当中使用的小型机器,光圈可以自动也可以手动,但是手动操作光圈不是特别的方便,很多学生都不愿意使用。而佳能XL H1A可以通过独立的光圈调节环来进行纯手动的曝光操作,这对学生是种很好的锻炼。比如碰到光比很大的拍摄场景,从室内到室外,那么此时学生就可以通过光圈环快速调整机器的曝光到最佳状态。特别是在一些需要抢时间和抢镜头的新闻或者纪录片类影片的拍摄时,很多珍贵的镜头就不会因为曝光问题问损失掉了,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功能设置。

我想再提提这个手动变焦环。过去见到的一些机器也可以手动调节焦距,但是操作上不如佳能高清镜头这么灵活。因为有的东西机械上本身是出不来的,虽然可以调节速度,但是很多例如急推、急拉等带有很强烈情绪的变焦镜头是无法实现拍摄的。而手动焦距环的使用可以让拍摄者更加深刻的参与到镜头中,让影片更具感情色彩。

白平衡的丰富应用

白平衡有自动白平衡和手动白平衡之分,自动白平衡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弊端。比如说在拍摄一些纪实类的或者新闻类的节目时,从一个色温状态到另一个色温状态,它能自动跟踪并及时获得色彩的平衡。但是有的时候为了艺术创作,一些通常认为是缺陷的地方,可能恰恰是一些艺术创新的地方。比如说从-个高色温的场景到另外一个低色温的场景,这种冷暖关系的变化在影视剧或者剧情片拍摄中可以用来表现人物或者剧情的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而在这时候就不需要自动白平衡了。

高清画面的焦点控制

由于高清摄像机和标清摄像机在景深表现上有些不同,高清的景深更浅:而浅景深是很多专业用户所追求的电影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也可以在控制画面叙事关系上下更多的功夫。

过去使用的一些机器景深范围很大,镜头拉开画面都是实的。现在有一些高清摄像机即便是在广角端的时候也需要调整焦点,这对摄影师来说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改变。并且焦点的虚实摄影师通过寻像器是很难发现的,一旦画面被投放到大屏幕上,马上就可以看到焦点的虚实状态了。我在使用高端的广播级高清摄像机时,即便是广角拍摄,也会因为一时疏忽忘记了调整焦点,而出现焦点不实的情况,并且投放的屏幕越大,缺陷也就越明显。所以说高清时代到来后,焦点控制问题是对摄影师的一个考验。

当然在电影领域,焦点可能不算个问题,因为电影剧组里会安排有专门的负责焦点的工作人员。而在电视领域一般情况下分工并不那么细致,焦点都是由摄影师自己来控制。如果此时使用大光圈和长焦距拍摄,景深就会非常的浅,有时甚至在拍摄鼻子的时候,整个脸庞都是虚的。这时就需要摄影师格外的留意焦点的状态,稍不留意就会虚焦。

最后也得看你对影片质量的要求是否严格,如果说后期发行要求磁转胶,并且要上院线在大屏幕上播放,那对焦点的要求肯定是特别的严格。但如果只是在电视上播出,相对来说就可以稍微轻松一些。但是从画面的品质来讲,焦点的虚实是考验一个摄影师素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摄像机的菜单调节

现在各个厂家推出的高清摄像机有着丰富的菜单调节功能,包括拐点、GAMMA、色彩矩阵等,这些功能都是摄像机在尽量的模仿电影胶片的画面感觉。有的摄影师喜欢前期的摄像机的菜单什么也不做调整,前期只是尽量宽范围的记录,到了后期才开始调整画面的影调和色调。而有的摄影师则喜欢在前期调整摄像机的菜单来完成很多后期调整画面的工作,他们会认为有的画面要素如果前期不做调整,后期就无法再做纠正了。并且前期调整菜单时候,摄影师和导演可以直接通过监视器观察到现场效果,这对影片的拍摄非常重要。

在拍摄明暗反差比较大的场景时,通常会使用到拐点参数的调节。如果调整的数值过大,就会使整个画面发灰,而如果调整的力度不大,拐点的作用又不是特别的明显,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问题。所以我建议在前期拍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这种大反差的场景。因为摄像机的菜单调整功能再高端,它毕竟也是一种人为的、电子的控制,而并非自然的光线条件。

另外高清视频在后期制作的时候,曝光过度的部分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方法都无法使它获得层次,除非你用电脑合成的技术,所以我觉得拐点调整功能要谨慎使用。

色彩矩阵,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个功能。我们在拍摄一些影片的时候,或多或少的都会需要对影片的色调进行调整和统一。比如说年代戏,我们过去都是通过手动白平衡来获得不同色调效果,而现在通过调整菜单内的色彩矩阵就可以完成对影调的控制了。比如画面需要偏绿一点、偏暖一点或者陈旧一点,都可以通过这个菜单来调节,非常方便。

画面的锐度也可以通过菜单来进行调节。随着摄像机光学和成像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使得很多东西都超过了人眼的接受范围,如人脸的皮肤瑕疵等,经过摄像机一拍,这些缺点反而都被强化了。我们此时就可以通过菜单内的锐度调整来柔化人物皮肤,这是在做采访时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另外有的时候是需要强化、突出一些特点的,也可以通过菜单来调节。

我觉得菜单的调整就是一把双刃剑,调整到位了可以丰富影片的创作手段,甚至为后期节省了费用和时间,而如果调整过头就会使画面出现噪点,影响了画面的品质。

还有很多摄影师是从电影圈里过来的,他们普遍喜欢在镜头前面加滤色镜等附件来调节画面的调子。我觉得这是一种前期创作的方法,但是总的来讲,镜头前面加的东西越少越好。这些滤镜即使用再好的光学玻璃,画质也会受到一些影响。能够通过这些技术上的控制,使画面的品质做到更好,这也是对摄影师最起码的技术要求,当然这些技术也在实际地为影片的艺术创作而服务。

校色,前期调整还是后期调整?

校色,即色彩校正,目的在于改变光线的色彩,获得拍摄对象自然的色彩还原,或是追求特殊色调的画面效果。色彩校正在舞台照明、摄影、电视、电影等领域大量应用。

关于校色,在实际操作上存在不少误区。例如,有人前期使用DV拍摄,后期将颜色调至偏蓝或偏绿色,以为这样做就是所谓“电影风格”。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不能提升影像的美感,在画质上也是一种牺牲。有人认为前期改变白平衡,可以拍摄的同时直接校色,这种认识没有错。但是难在精确调整色温或内置色彩滤镜,结果拍摄场景颜色正常,可是人物肤色变得很奇怪,这种情况后期补救更困难。

如果拍摄影片时间较长,我们建议前期校色。摄像机对于白平衡的处理主要是通过数字信号电路补偿偏红或偏蓝光线实现。目前新型的高清摄像机可以手动调节色温设置,以100K的增量在2000~15000K之间进行变化。可以通过微调各种参数值,实现出色的控制。三种色彩矩阵、两种Gamma曲线,还有更复杂的参数值可供调整,如:黑电平延伸、增强水平细节、锐度、色彩增益、色彩相位和主色彩调整。用户使用XLH1A可以真正实现对电影效果的控制,拥有创造性的发挥空间。

从制作周期上来看,长格式节目适合前期校色,可以大幅减少制作时间。如果前期拍摄素材来源不同,素材色调不同,则只能依赖后期编辑来统一协调。色彩校正除了弥补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的画面质量问题,也可作为特殊效果的手段,营建独特的视觉氛围以增强画面艺术性。如果制作项目短小精悍,时间较短,如广告、MV则前后期校色都可以。

猜你喜欢
白平衡手动焦点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小巧手动起来
风行S5001.6L手动尊享型
宝骏5601.8L手动豪华型
C4世嘉 1.6L手动豪华型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