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平秀 李文君 章会玲 李卫平
摘要:辣椒疫病在保护地栽培及连年种植辣椒为主的菜地发生普遍,成为南昌县辣椒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为科学指导辣椒生产,帮助椒农增收,对辣椒疫病的危害症状、发生特点作了介绍,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辣椒疫病;危害症状;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辣椒是南昌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受气候及栽培管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辣椒疫病在保护地栽培及连年种植辣椒为主的菜地发生普遍,成为辣椒生产的毁灭性病害。植株染病后急速凋萎、直至死亡,发病严重时导致大面积绝收,极大影响了椒农的经济利益。因此,科学了解辣椒疫病的发生规律,提高防治水平,减少产量损失,是辣椒生产的当务之急。
1危害症状
1.1苗期幼苗发病多在根颈部与近土表的茎基部,病斑初为水浸状、暗绿色小斑块,后向上下发展并环绕茎基部。腐烂或缢缩,视幼茎木质化程度,病苗呈猝倒状或立枯状死亡。
1.2成株期叶片染病,多在叶尖或叶缘处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边缘黄绿色,中央黑褐色。茎部发病,以茎基部、茎枝分权处发病最为常见。病斑初为水浸状,后出现环绕表皮扩展的褐色或黑褐色条斑,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折断。果实染病,始于蒂部,初生暗绿色水浸状斑,迅速变褐软腐,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白色霉层,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残留在枝上。
2发生特点
2.1传播途径病原物为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病菌随同病残体在土中及种子上越冬。土壤中的病菌是主要初侵染源,次年借雨水、灌溉水传到茎基部或近地面的果实上,引起发病。病部产生孢子囊,借雨水进行多次侵染。
2.2发病因素
2.2.1品种抗性差。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总的趋势是甜椒较辣椒感病。
2.2.2气侯条件适宜。田间温度在25—30℃,相对湿度高于85%发病重。蔓延快。南昌县露地栽培的辣椒。疫病发生迟早与降雨的迟早,发病轻重与降雨的持续时间长短、雨量的多少关系密切,一般在4月底至5月上旬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中旬如遇有高温多湿或雨后暴晴天气,发病快而重。
2.2.3栽培管理不当。病菌随病残体土壤中可存活3年,故连作田块,特别是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初侵染源丰富,会加重病害的发生。另外,地势低洼、平畦种植。或大水漫灌,也易导致疫病暴发。
3防治对策
3.1农业防治
3.1.1清洁田园。前茬收获后及时清除地上部枯叶及病残体。并结合深翻,加速病残体腐烂,有效降低病害发生基数。
3.1.2合理轮作。与韭菜、豆科、十字花科蔬菜进行3a以上轮作,避免用番茄、茄子或瓜类作物作前茬。
3.1.3栽培抗病良种。结合生产所需,栽培早熟避病、高产、优质品种;选用无病株留种,有条件的产地应建立无病留种基地。
3.1.4深沟窄畦,科学灌水。采用深沟窄畦种植,是防病丰产的基础。畦面宜中间略高,利于排水,田内外沟渠配套,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雨停沟干。杜绝大水漫灌,注意收听天气预报,避免雨前灌水。
3.2药剂防治
3.2.1种子消毒。先将种子经52℃温水浸种30min或清水预浸10~12h后,再用1%硫酸铜液浸种5min。也可用72.2%霜霉威AS浸种12h,洗净后晾干催芽。
3.2.2栽植后喷洒或灌根。前期掌握在发病前。用药液重点喷洒地表及植株基部,防止初侵染。进人生长中后期,以田间喷雾为主,防止再侵染。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后,须抓准时机,喷洒与浇灌并举,及时喷洒和浇灌70%锰锌·乙铝WP500倍液、70%丙森锌WP600倍液、60%氟吗·锰锌WP 750—850倍液等。棚室保护地可采用烟熏法或粉尘法,即于发病初期用459晒菌清FK,每667m2用250—300g,或5%百菌清DPC。每667m2用1kg,视发病情况,隔9d左右防治一次,连防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