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009-09-05 04:10乔德峰
学周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现象化学探究

乔德峰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抓好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各种能力。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如何培养能力?内容和训练手段是多方面的,例如:对化学实验的观察、操作、分析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整合、概括并使之结构化、系统化的能力;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掌握相关知识的自学能力,以及从掌握的知识出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以下就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人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观察手段获得的,没有对事物的观察,我们的脑海将是一片空白。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化学研究是以实验现象为基础的。在化学教材里,有近百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设实验教学情景,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化学教学中的观察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反应前后各物质的颜色、状态、溶解性、气味等;反应过程中是否发光、冒气泡、生成沉淀、烟雾、变色等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听到的响声、尝到的味道、闻到的气味;实验操作以及模型等等。

初三的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还不熟悉,观察能力尚待开发,所以应把培养目标放在侧重于观察的目的性、敏捷性和整体性上。观察“目的性”的培养,是为了克服学生观察的盲目性。初学化学的学生往往被某些新奇的化学实验现象所吸引,而遗漏了重要的观察内容。例如:对“镁带燃烧”只注意到“耀眼的白光”,而忽略“燃烧后生成的新物质色态。”这种盲目性如不在打基础的时期加以克服将遗害无穷,会造成学生观察能力的重大缺陷。观察的“敏捷性”的培养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反应力。由于许多化学变化的现象转瞬即逝。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的现象,就必须抓住生成的四氧化三铁的最初状态,而这一状态的存在仅仅是一个瞬间。没有对化学现象快速的反应能力,就不能获得准确的观察信息。为了保证学生观察的“目的性”和“敏捷性”,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首先应给其一个大致的观察程序,使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观察活动在一个比较规范的氛围中进行,同时,学生按照观察程序观察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观察逐渐具备整体性的过程,这个观察过程大致可以设置如下:反应前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反应的现象;反应后生成物的状态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通过课堂实验以外,教师还应该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启发诱导学生对周围一切事物进行观察,努力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如:学习金属锈蚀和防锈时,让学生观察家里的金属用具——铜、银、铝、铁等物品的防锈蚀情况;学习“碳”知识时,让学生观察煤炉在氧气充足或氧气不足情况下燃烧时的现象等。这样日积月累地、有计划地注重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必然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具有敏锐洞察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并在实验中发展。离开实验,化学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简单分析相关内容后,就匆匆忙忙地进行“探究实验”,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无从下手,严重影响了科学探究的效果。为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初三学生首次接触化学,有的学生对实验探究感到很陌生。为了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教学中将第一次探究内容定位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蜡烛的燃烧。让学生点燃蜡烛,静静地观察蜡烛燃烧的有关现象,几分钟后让学生提出问题,从中找出化学问题,并对其进行探究。这样从学生生活中简单的现象入手,消除了学生的探究陌生感,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并不是神秘莫测的,学生感兴趣的物质和现象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探究的对象,人人都有探究的潜能,从而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其次养成学生的探究习惯。当学生有新的发现,就要首先肯定学生的发现,然后鼓励并指导学生从中提炼一个在他的能力范围内能够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另外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要让学生学以至用,会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炼出化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例如:由水能灭火,提出在什么条件下、什么物质可以燃烧,鼓励学生用一些实验仪器和装置来验证,使科学探究的结论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社会。最后培养学生勤于反思的能力。所有的实验并非一帆风顺,时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形我通常不是立即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激发、引导学生寻找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引导学生排除故障,增强学生反思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化学作为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如何发挥其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初中化学必须在着重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首先,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很多学生的想象能力被极大地制约了,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谈不上创新。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的设置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的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例如:如何区分木炭和氧化铜,学生一般都采用一种方法——还原,能被氢气还原的是氧化铜,不能的是木炭,思维特别单一。此时教师可提醒同学们用其他一些方法来区分,如:可将两者倒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的是木炭,下沉的是氧化铜;将两者分别加入稀硫酸中,能溶解的是氧化铜,不能的是木炭;将其烘烤后分别投入稀释的红墨水中,具有吸附性的是木炭,另一是氧化铜。这样可大大拓宽学生的思维,充分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具备了兴趣这一情感动力的支持,才能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社会中的化学问题为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可有力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是学习化学的最好教材,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例如:讲水一节时,有同学问:“为什么有的地方水‘甜,有的地方水 ‘咸?”此时教师应抓住这一信息,启发学生就当地水资源自行设计一简单实验,测定不同水质的成分,使学生对水的物理组成有个初步了解,加强水资源环保意识;讲碳一章时,有同学说“煤烟”能闻见,有同学说家人冬季经常在炉子上放一盆水说能防止“煤烟”中毒。抓住这一信息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探究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使碳的化合物知识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关心社会、联系实际,用探索创新的眼光看世界,让学生的创新精神贯穿于生活中的每一天,对生产、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一些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方案。例如:针对本地区田间秸杆没有用途,农民将其焚烧,每到春季漫天都是烟,严重污染环境,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通过讨论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改进的措施,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还能灵活运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对社会的关注,参与和适应社会活动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实现教育的最根本目的。

作为化学教学者,我们应根据时代的需要,研究和制定周详、有效的教学方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其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

猜你喜欢
现象化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