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中国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就是政府守着装满了“绿票子”的钱袋,会呼拉一下向谁打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3日证实,中国已签署协议,认购不超过500亿美元的IMF债券。这项履行国际责任的举措,引起了国内网民一边倒的批评。
在国内一家网站,这则消息不到一天就有近千条网民跟帖,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担心受骗,被“当成傻瓜哄”;第二,觉得买多了,“是俄罗斯和巴西的5倍”;第三,认为“我们还不富裕”,应把更多财力、物力放在国内。
老百姓关心国家的钱怎么用,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把买IMF的债券视为“上当受骗”,却表现出了一种与大国地位不大相符的保守心理。
暂且不论这是债券,债券不是无偿援助,而且还有利息。就拿中国在IMF中的地位来说,这笔债券买的也是价有所值。
IMF首次采取发行债券方式融资是形势所迫,也是未来国际金融秩序改革的重要举措。由于在金融危机中缺乏资金,出手缓慢,一度头顶“世界金融救火队”光环的IMF,被奚落成了“迟暮的老妇人”。
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IMF的改革。此次斥巨资购买债券,主要将用于提高IMF帮助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能力,这既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早日复苏,也有利于中国的外汇储备多元化,对中国来说是一举两得。
近年来,随着实力的增加,中国在IMF中的发言权与地位越来越不相符。IMF就像一个大股份公司,中国占的股份还不如一个荷兰多,又怎么能有资格跟大股东们共同商讨公司的改革,确定未来国际金融的格局呢?现在,我们的发言权有了增加,当然就要有一定的付出了。从某种意义上说,IMF的发言权还真是用金钱买来的。
国民心态滞后于国力变化的现象并不奇怪。中国曾有过盲目外援出力不讨好的经历,民间又存在着因长期受欺凌而总怕上当吃亏的心理。这使得一些民众不愿,也不理解应该担负的国际义务,往往会站在旁观者和批评者角度来看待问题。调整这样的心态,需要对中国的发展及其国际责任有充分的认识。
从长远看,中国国力及国际地位的上升,必然伴随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目前中国对外援助总额占GDP比例仍不大,大约在1%。左右。而北欧国家战略外援占GDP比例大概为1%。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家底也并不厚实。但中国又是一个国际影响力迅速上升的国家,民众也越来越为此感到自豪。实际上,二者有着密切联系。
只有通过提供更多外援和国际公共产品,做出实际贡献,才能获得更多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而国际影响力越强,也就越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从全球化中获益。“我不交钱,我也不跟你们玩”的孤立情绪,在全球化的时代是不可能持续的。
建国60年来,中国从一个被隔离在世界体系之外的国家,成为了一个负责任的国际大家庭成员,中国的发展也有了更有利的国际环境。要提升中国在这个大家庭中的声音,我们就需要适应付出、学会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