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 忠
在世界经济学界,林毅夫无疑是一位传奇人物,这位现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的台湾籍经济学家刚刚被任命为世界银行副行长。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事业如是,姻缘亦如是。 如今,妻子陈云英是“中国特殊教育第一人”,今年“两会”期间,陈云英作为全国人大台湾代表团成员与北京团成员林毅夫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08年6月1日,林毅夫正式飞往世界银行就任,就任前,夫妻二人在接受采访中,纵论政经、漫谈情感,知无不言,谈吐挥洒,“明星代表”的风采展露无遗。
他说:来大陆主要是为了学习了解大陆的情况报效祖国
林毅夫原名林正谊,1952年10月15日生于我国台湾省宜兰县。陈云英与林毅夫第一次见面是在大学联谊会上,当时陈云英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林毅夫在台湾大学农工系就读。他们一见如故,后来两人有了更多地接触和沟通。尽管双方家庭的差距很大,但陈云英从林毅夫的言谈中,觉得林毅夫是个关怀民众、胸襟宽广的人,内心为之深深吸引。
1975年,林毅夫在大学追求她的时候,送的定情礼品是一本漂亮的画册,名为《锦绣山河》,内有祖国大陆的名山大川和长江黄河。看着里面的长江黄河,那种感情难以言表,那就是我们那一代人追求的历史人文和家国情怀。两颗年轻的心再也不愿分离,陈云英很快与林毅夫结婚,第二年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陈云英毕业后在一所中学里教授语文。一天下课回到家里,林毅夫给陈云英端来一杯开水,然后坐在她身边,一本正经地说:“如果我不见了,你可能要像王宝钏一样,苦守寒窑十八年……”陈云英以为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1979年5月16日夜里林毅夫真的突然不见了。
1971年初,19岁的林毅夫进入台湾大学农工系学习,寒假在成功岭受训期间,他决定投笔从戎,申请转学赴陆军军官学校就读。1975年,林毅夫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正期生44期步兵科,随即留校担任学生连排长,第二年考上国防公费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获政大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随后被派往金门马山播音站前哨担任陆军上尉连长。当时的林毅夫是台湾最有前途的军官。
在金门前线的日子里,林毅夫每当夜深人静,就悄悄地收听大陆电台,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美建交等消息让林毅夫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富强的希望在大陆一边,他希望能为国家复兴尽力,但当时两岸对峙的现实情况让林毅夫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年轻的林毅夫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1979年5月16日傍晚时分,林毅夫假传演习命令,下达宵禁令,由连传令兵通知沿海岗哨,不准驻防马山播音站的官兵在夜晚点名后走出营房。林毅夫是个游泳健将,他游泳技术很高,在夜色的掩护下,他泅过2500米宽的海域,在厦门登上了祖国大陆。这一切他的家人毫不知情。
林毅夫失踪的那天晚上,金门全岛鸡犬不宁,所有驻军出动,连夜展开全岛水陆两域地毯式搜索。为防“叛逃”泄露军机,连队当即修订了作战计划,展开了全岛东西守备部队互换防区的大规模演习。历经近一个月时间,一直见不着连长的人影,也没等到大陆方面发布的关于台军官“起义”的消息,最后台湾“国防部”只好以失踪结案。
来到大陆后,年轻的林正谊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林毅夫,以避免给家人朋友带来麻烦。他选择到北京大学经济系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此来了解中国的国情。那个年代,台湾和大陆的关系还很紧张,提到台湾人,大家第一反应就是间谍,所以,接收林毅夫也很慎重。国家派人专门考察了林毅夫,林毅夫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个正派人,长得很精神,1.8米的大个儿。说话很有礼貌,坦率、直接。他说:“来大陆,主要是为了学习了解大陆的情况,报效祖国。”考察人员认为,这是个有追求、有抱负的年轻人。就这样,林毅夫如愿进入北大学习。
1980年,刚刚对外开放的大陆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舒尔茨。舒尔茨自然不会放弃到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宣讲他的经济学理论的机会。当时,北大为找一个翻译颇费了一番心思,林毅夫荣幸地成为给舒尔茨做翻译的唯一人选。这个意外的机会,为他打开了通往世界经济学最高殿堂的大门。舒尔茨对林毅夫的翻译非常赞赏。一天,舒尔茨问林毅夫:“你想到美国读博士吗?”林毅夫不假思索地说:“想呀。”林毅夫本以为舒尔茨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没想到舒尔茨回美国后不久,正式将林毅夫推荐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能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是许多经济学人士梦寐以求的事情,林毅夫自然欣喜若狂。
学成归来,他们双双成为“夫妻议政”的典范
踏上美利坚国土后,林毅夫立即通知在台湾的妻子来美国相见。突然接到林毅夫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消息,陈云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本已通过了两个托福考试,准备赴美读硕士。当陈云英辗转赶到美国见到了魂牵梦萦的丈夫时,两人抱头痛哭。回忆起与妻儿分别的四年,林毅夫说,做任何事不是没有代价的,幸运的是我的妻子很谅解我,她跟我有共同的理想。
夫妻两人在一起仅仅几天,却又要分别了。林毅夫在芝加哥大学读经济,陈云英则到华盛顿大学读教育,两地相距甚远,很难经常见面。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一双儿女,仍然留在台湾,要半年后才能接来美国。相聚的喜悦很快就被思念儿女的愁苦所压倒。陈云英上课之余,常常望着儿女的照片发呆,也常常泪水涟涟,她把所有的思念都融到了家信当中。孩子太小,认字很少,她就剪贴了一些漂亮的卡通画,经过加工,写些简单的汉字和拼音,让孩子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妈妈从美国的来信。
半年后,一家四口终于在美国团聚了。孩子们见到久别而陌生的爸爸时,高兴极了,他们的爸爸英俊潇洒,有学问,让他们感到骄傲。陈云英从小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深知相夫教子为本职之一。于是她一边读书,一边抚育孩子。经常是陈云英一边两手按着打字机键盘做作业,一边把头转向孩子大叫:“别吵了,妈妈要读书。”陈云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一年半时间得到了特殊教育硕士学位的。
陈云英再读博士时,没办法照顾孩子了,只好把他们反锁在家里,这在美国是不允许的。无奈中陈云英只好嘱咐孩子:“妈妈不在家时,无论谁叫门都不要开,有人来电话,你们千万不要说妈妈不在家,就说妈妈在睡觉。”直到现在,她在美国的朋友还说:“我们都觉得很奇怪,你怎么老在睡觉。”就连陈云英的导师当时也觉得不可思议,这个勤奋的中国学生怎么老睡觉?
1987年,在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工作一年后,林毅夫突然回到了中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同年的6月18日,陈云英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的第八天,也追随丈夫回到了北京。
那时候,出国已经成了一股风潮,很多人挤破脑袋也想出国。况且,这个时候,他的爱人和孩子,也已经到了美国和他团聚,如果留在美国,前程似锦。实在没有回来的必要。林毅夫在回国之前给很多单位写信,说很想回国,但是他基本没有接到任何回音。因为人们很难想象他会回来。
然而,林毅夫真的回来了,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位从海外留学归来的经济学博士,归国后的林毅夫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担任副所长,他直接进入影响到中国政府高层决策的研究核心。
1994年,林毅夫结束了在国务院研究机构的任职,和几位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者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是第一个由归国学者成立的独立研究机构。由于身兼不少社会职务,林毅夫平时几乎没有节假日。他曾经对自己的学生说:“军人的理想是马革裹尸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累死在书桌上。”
他经常忙于社会活动,给学生上课,却仍然没有放松学术研究。学术上的显著成果和对中国问题的深入了解成为他此次受命世行首席经济学家的重要因素。现在他又多了一项任务,要熟悉世行的工作,为2008年5月末上任作准备。
林毅夫很少在晚上12点前回家,家人却从不抱怨,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女儿小学的时候写过一篇作文,我到现在都很感动。作文中说,她在美国有一个好同学,是一个墨西哥的女孩。在临走时告别,墨西哥的女孩说她很羡慕我的女儿,因为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你们的祖国充满希望,有很多机会可以等着你。这篇作文一直在打动着我,也让我相信,我的选择没有错。”林毅夫说。
由于身处研究领域,陈云英的名字并不广为人知,但陈云英说:“林毅夫的名字就是我头上的光环,他越成功,我的光环越大!我也是他事业皇冠上的宝石呀!”
在创业的道路上,有“中国特殊教育第一人”之称的陈云英饱尝了人生的艰辛,但是她的业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同,她的品格受到人们的称赞。陈云英说:“做任何事不可能假手于他人,要自己扛起来干,今天不会,明天就会了。”也许正是靠着这股韧劲,才使她的事业蓬勃发展。由于成绩突出,她曾多次受到国家教育部及残联的表彰,还被推选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她多次与林毅夫一起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被人们称为“夫妻议政”的典范。
我们最大的心愿是:看一些不怕冷的花争先恐后地怒放
如今,他们的一双儿女也已长大成人。大儿子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得硕士学位;女儿承继父业,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谈到孩子们,陈云英乐得合不拢嘴:“儿子去美国留学的时候,穿了北京大学的一件很大的T恤,上面写着‘祖国万岁,还有很大一面国旗。女儿跟他爸爸的工作更接近些,一米七五的个子,大眼睛像她父亲,白白的皮肤像我。家庭里面很多事情都是耳濡目染,有的时候身教重于言教。他们觉得父母哪些部分是值得敬爱的地方,他们会去学习模仿。”
虽然在大陆发展得顺风顺水,但当年泅渡海峡的经历却为林毅夫带来难以言说的痛。台湾当局以“叛逃”大陆的“罪名”,称其最重可以判处四个死刑。那道浅浅的海峡,就此隔断了林毅夫的回乡之路。
1996年,林毅夫的母亲不幸亡故。初闻噩耗,林毅夫失声痛哭,泪流满面。林毅夫因台湾当局的阻挠而未能成行,此事成了林毅夫终生的遗憾。
2002年5月9日,林毅夫的父亲林火树在宜兰老家溘然长逝,享年84岁。悲痛之余,林毅夫向台湾有关方面提出赴台祭父的申请,引起了海峡两岸的极大关注,有关20多年前尘封的往事再次提起。台湾“总统府”和“国防部”高官纷纷发表谈话,对林毅夫当年的“叛国”、“投共”极尽严厉之辞,在台湾社会中引起轩然大波。
由于林毅夫回台奔丧的问题已被广泛政治化,林毅夫和他的家人都改变了初衷,不主张他在此时返台。林毅夫最终放弃了返台奔丧的念头,由妻子陈云英代为奔丧。
2002年6月2日下午,陈云英怀揣林毅夫的亲笔悼父文,搭乘班机飞抵台北中正机场,当晚歇脚于娘家。6月4日,陈云英披麻戴孝,背上还背着林毅夫的麻衣,在林火树灵前难抑悲痛,放声大哭。她哀伤地说,麻衣让她感到很沉重,她的心也因为丈夫不能回台奔丧感到痛苦。她还说,她这一代人所怀抱的情感,不是今天这个时代所能理解的,她和台湾的感情是割不断的。
陈云英说:“我爱台湾,我爱中国。这样的想法,可能会跟着我的生命走到尽头。我最美好的愿望就是,当我先生回家的时候,我能够长寿陪着他。但我知道这条路是相当的漫长。”
2008年5月31日,林毅夫在飞往世界银行就职前一天,陈云英一时高兴自曝恩爱“秘诀”。陈云英说:“有很多在北京的朋友会问我,你怎么跟他处啊?我教给大家尤其是女性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就是你要挽留一个男人的心,就要给他一个幸福的舒适的生活。这个秘诀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我们两个有共同的文化,我们有共同的追求。我们就是一个人,只是他用男人的方式存在,我用女人的方式存在,只是他更勇敢,我更内敛。”
陈云英接着说:“我感觉林毅夫的成功给我带来了头顶上的光环,他事业的成就使我走到哪里都无法掩饰我是林毅夫的妻子,随着我的事业的成功,他走到哪里别人也会说他是陈云英的丈夫,特别是我的朋友。”
陈云英说自己当选全国人大台湾团代表后得到最高的荣誉是,先生每天第一个起来说:“我来煮咖啡。”此前,她一直是在为丈夫泡茶。
陈云英一点也不掩饰自己,她用闽南语引用台湾老人教育孩子的一句话说:“毅夫在家里不能打我,必须怕我。”陈云英笑着解释:“不是恐惧的怕,而是尊重我。”
陈云英宣称,我们一天就有很多浪漫的事。在她看来,争取每个周末和老公一起游泳,单独相处,就是比较浪漫的。还有就是如果不在一起时,两人在睡觉前都会以短信互道晚安。经常熬夜的林毅夫喜欢发给妻子四个字:“好好睡吧。”这让陈云英觉得“很甜蜜”。
林毅夫在一旁补充说:“我们两个都相信心理暗示,每天早晨起来后都会相互赞美。” 每天早上起床,林毅夫都对陈云英说:“你今天真漂亮!”陈云英则回应:“你今天看起来真帅!”
林毅夫与陈云英是人大代表更是两个领域的顶级专家,但他们对于生活的解读和愿望却平凡淡然。夫妻二人在家同样买菜做饭洗衣服,还要给孙子换尿布、洗澡。
他们夫妻两人的心愿是什么呢?林毅夫说:“每天每天,像早春时节,我们一起到郊外去,看地上的小草一棵一棵冒出来,树上的柳叶慢慢变绿,看一些不怕冷的花争先恐后地怒放,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