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隼鸟”号的最后使命

2009-09-03 07:03尹怀勤
百科知识 2009年14期
关键词:返回舱小行星航天器

尹怀勤

“隼鸟”号是日本研制并于2003年5月9日发射的小行星取样航天器,其探测目标是“丝川”小行星。2005年9月初“隼鸟”号与目标天体交会,最终成为“丝川”小行星的人造卫星。近日有报道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拟计划利用即将返回地球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对正在研发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预测系统的精确度进行测试。这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隼鸟”号航天器的关注。

失踪的“智慧女神”

“丝川”小行星原定编号为1998SF36,为了纪念日本的“火箭之父”丝川英夫而将其命名为“丝川”小行星。其轨道与地球平均距离约3亿千米。它的外形如马铃薯,长约540米,宽约300米,体积较小。

重量为495千克、太阳能电池板展后长约5米的“隼鸟”号探测器是采用离子火箭发动机飞向“丝川”小行星的。这种动力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其工质氙从贮箱经过电离室被分解为正、负离子后,带正电的离子流在引出电极的静电场力作用下加速形成射束。离子射束与中和器发射的电子耦合形成中性的高速束流,喷射而出产生反作用推力。在“隼鸟”号环绕“丝川”小行星运转期间,仍以离子火箭发动机提供动力。直到2005年u月10日开始,“隼鸟”号探测器的动力装置已转为使用化学火箭助推器,因为离子火箭发动机虽然可以精确控制方向,但费时较长。探测器上带有足够的助推器燃料,以保证“隼鸟”号能够圆满完成这次飞行任务。

在距离“丝川”小行星20千米高的轨道上运行期间,“隼鸟”号探测器就进行了环绕飞行的探测工作。它用自身携带的x射线和红外线仪器观测目标星体表面情况,收集其成分和地形数据。按照预定计划,“隼鸟”号应于2005年11月12日在距离目标星60~70米的高度上投放“智慧女神”观测器。形状如同罐子、只有lO厘米长的“智慧女神”,实际上是个小型探测机器人,任务是前往“丝川”小行星采集数据。遗憾的是,“智慧女神”未能成功在“丝川”上着陆,迷失于茫茫太空之中。

不过,“隼鸟”号自身曾于2005年11月20日和26日两次短时间着陆“丝川”小行星,采集其表面的岩石样本。不过,要确定它否采集到星面样本,尚要等到其返回舱返回地球后才会有定论。

艰难的回归旅程

“隼鸟”号于2007年4月脱离“丝川”的绕飞轨道,开始回归地球的旅程。这时,“隼鸟”号已经浑身是病。除3台姿态控制仪已有2台发生故障、剩下的1台也岌岌可危外,化学火箭发动机因燃料泄漏亦不能使用;4台离子火箭发动机,只有1台能正常工作。它自发射升空到2009年2月初,已在太空飞行4.5亿千米。地面控制人员力争使其能在2010年6月回到地球。

如果一切顺利,采样获得成功,这将是首次探测器携带小行星样本返回地球,“隼鸟”号将成为自美国航天员1972年最后一次登月收集样品以来,第一个在地外天体上登陆并带回样本的航天器。

虽然美国1996年2月17日发射的“苏梅克”号航天器,曾于2000年2月14日开始对爱神小行星进行一年的绕飞探测并于2001年2月12日成功着陆目标星面,获得了宝贵的探测成果,但是它终究没有返回地球。“隼鸟”号这种以取样为主要目的的往返飞行,与有去无回的航天器不同,其技术难度更大一些。

鉴于小行星含有46亿年前太阳系诞生时的物质,研究“隼鸟”号采集的小行星样本,将有可能获得揭开太阳系和行星形成之谜的信息和线索,从而帮助人类深化对宇宙奥秘的认识。如果将这种采样技术推广开去,还能促进人类掌握空间可以利用的矿藏资源。因为有少数小行星金属含量较高,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将来能够用其为人类服务。

最后阶段的新使命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从事对近地小行星的观测活动,目的是对有可能撞击地球的此类小天体,提前摸清并跟踪其运行轨道,以便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拒来袭天体于安全范围之外。观测和监视对地球具有威胁性的小行星动态,乃是首当其冲的第一步。其具体做法主要是采用天文望远镜、雷达和测控中心等组成的探测与预警系统来实施。

日本已由宇航研发机构牵头,研发出了一种小行星轨道探测系统,用来推算可能冲撞地球的小行星的轨道、冲撞时间、概率等数据。该系统曾以去年10月坠落于非洲苏丹的1颗直径3米的小行星为对象进行试验,测试结果发现,小行星进入大气层时间误差0,5秒,坠落地点误差为13千米。为了进一步检测该系统的观测精度,日本科学家又将目光投向了将百分之百撞向地球的“隼鸟”号探测器。

2010年6月,“隼鸟”号探测器将在投放出可能装有“丝川”小行星土壤样本的返回舱后,在再入地球大气层时烧毁。而外表覆有耐热保护材料和本身携有减速装置的返回舱,将降落在澳大利亚沙漠地区。届时,日本的小行星轨道探测系统将全力开展观测工作,不仅要提前捕获目标,而且要跟踪其再入大气层和坠落运动的全过程,并将获得的数据一一记录在案。经与“隼鸟”号飞行指挥控制中心测得的数据和落点实测数据比较后,即可知道该系统的测试精度,并有针对性地找出改进措施。日本研究人员称,虽然“隼鸟”号已经伤痕累累,但相信它一定能够发挥出自己最后的价值,为人类监测危险小行星做出贡献。(文章代码:1411)

猜你喜欢
返回舱小行星航天器
NASA宣布成功撞击小行星
我国发现2022年首颗近地小行星
2022 年第二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安全着陆
2019 年第二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2018 年第三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2018年第二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实践十号返回舱回家
小行星:往左走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成功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