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黎娜
用了三天时间,86岁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林峰完成了三件事:祭拜父亲、宴请族人、探访母校,了却了离开故土67年来的所有夙愿。
在故乡,林峰偶然路过一所小教堂。面对十字架,他虔诚祷告,眼前“荣耀归神,平安归人”八个烫金大字,仿佛是故乡赠与这位“归人”的箴言。
林峰的老家在广东梅县丙村镇银竹村。1942年,正在读高中的林峰考入通信兵第二团,经过两年受训后,分配到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部参谋处,参加过收复松山、芒市、畹町等著名战役。抗战胜利后,已是上尉连长的林峰不愿被调到东北一一离家前,他答应过寡居的母亲“只当两年兵,然后再回家读书”;况且,“打自己人”不是他参军的本意。
可是,因为路费不够,他只好滞留在中缅边境。娶了当地土司女儿为妻,做小生意糊口,养育八个子女。
身在缅甸,心却还是中国心。67年来,林峰先后回国两次,去过昆明、腾冲,但一直没有回过家乡。2005年,国共双方60年的冰冻关系消融。这一年,林峰和其他在缅甸的远征军老兵们获得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2009年5月30日,在热心人士和媒体的帮助下,9名远征军老兵蹒跚跨过中缅边境的畹町桥。在云南,他们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高规格接待让这些多年在缅甸默默无闻的老兵们受宠若惊。
6月2日下午,林峰终于回到梅县老家。首站,他探访了母校丙村中学(原名丙镇中学)。在校史室历任校长照片前,这位耄耋老人准确地说出每一位老师教授的科目。这些细节,正如他当通信兵时敲打的每一个字母电码一样,深深烙印于脑际。
老家的亲人们,以笑脸、拥抱、家乡的清茶迎接游子的归来。株峰以流利的客家乡音与他们话着家常,亲近中又保持着距离——除了多年来保持通信的堂弟林少友外,大多数族人他毫无印象。
林峰努力寻找着67年前故土的痕迹,但变化让他有些无所适从。林氏祖居惠义第原有同族四五十家人居住。后来各家各户陆续搬出围屋,在附近土地上建起水泥房。如今偌大的祖居颓败不堪,看到那副“双桂芬芳,长林畅茂”的对联依然高挂在祠堂门楣上,林峰稍稍感到欣慰。
4日上午,林峰上山祭拜父亲林琼超,斜风细雨中,老人老泪纵横,此前一直克制自己,把泪水藏在心底。焚烧香火、炮竹的仪式由族人代劳。在缅甸皈依基督教的林峰,在父亲墓碑前恭敬鞠了三个躬,奉上一束山花。
在老家三天,株峰不曾吃上一口亲人们为他亲手做的家乡菜,却在祠堂设宴十桌招待近百位亲友,以“反客为主”示“衣锦还乡”。
此行回乡,林峰最大的一笔支出,就是给堂弟林少友家1万元人民币帮忙筹备宴席以及购置扫墓用品。但有其他亲戚事后向他抱怨暗示,这样安排不公,应是交给几家来办,这样有余钱大家分。还有族人担心,林峰此次回老家,是为了要回原来的房产、土地。
当被问起在缅甸的经济条件时,林峰和陪同的大儿子回答“还可以”,又强调,“缅甸钱不值钱,1万元缅甸币折合人民币才60元”。林峰看得出,老家一些亲人的境况不如自己。他没有告诉他们:自己在缅甸创业相当不易,缅甸曾三次废除货币,让他辛苦积累下来的财富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只能重新白手起家。
此次回乡之旅算得上圆满,但其中的人情冷暖,又让林峰颇为感慨。宴席后,他即刻起身告别。
有亲友抓着车门,争相与林峰握手,老人低垂着眼,没有伸手去接,不知是因为累了,还是不愿握。
下一次回家会是何时?老兵不知道,67年后,家乡也成了“异乡”。
(摘自《南部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