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教育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009-09-03 09:55李巧儿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新课程主体数学

李巧儿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着重要的意义.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是枯燥且低效的,所以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合作者,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愉快地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不发生于单纯的吸收.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的积极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因此,数学教学不仅应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强烈要求,要想方设法地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主体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动性呢?笔者是一名农村教师,经过这几年的新课程实践,对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来谈谈笔者的几点感触.

一、了解农村中学生的特点,特别是自己学生的特点

在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农村中学生的文化基础差,知识面窄,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在教育教学中往往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总是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难道这只是学生的问题吗?针对农村中学生这些特点,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理解能力、掌握能力的情况,适当选择方法和途径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往的过程.由于中国教育几千年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学生对教师只有服从,教师所传授的一切,学生必须接受.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听讲状态,被动地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模式中转圈,而教师则处于主宰的地位.在这种缺乏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的教学缺乏主动性,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减弱,主体意识的丧失.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一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

因此,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主动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态度,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以及成功的自豪感,这样学生的情绪会不断提高,主体意识会不断增强.

三、教师多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思维活动

兴趣和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创造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出而不是简单临摹教材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多问“为什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心理,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四、鼓励学生多质疑,激活思维

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思源于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新的前奏.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学生有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当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及时引导.通过质疑,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症结在什么地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矛盾转化的过程.引导不足,则似懂非懂,似是而非;引导过分,则不是“促使转化”,而是“代替转化”.只有质疑和解疑的良好互动,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习题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联想;在总结知识时还要善于综合.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五、重视合作交流

以往我们的教学较多采用“复习准备——学习新课——巩固学习”的教学模式,课堂中的交流是以师生之间为主,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单一的——从教师讲授中接受知识.而新教材力图提倡一种“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释应用”的教学范式.教学范式的转变,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新课堂中的交流是以生生之间为主,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广泛的——不仅可以从教师处,还可以从同学中汲取知识.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在动手实践中相互合作、积极探索.这个过程对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有着积极的意义.重视并组织好合作学习,它在更高层面上体现着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借助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两者是相互储存,缺一不可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如:许多的计算题、证明题和数学原理,可以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计算、证明和验证.这样不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也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新理念解放了我们的思想,而新课程则为教师进行科学的教学搭建了一个平台.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解放学生,还学生以思维、体验、表达、交流及合作的主动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责任编辑:罗 艳]

猜你喜欢
新课程主体数学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