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冬梅
[摘要]电影音乐始终在电影表演中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意在通过对中西方电影音乐表现形式的分析,认识和了解电影音乐之所以呈现不同的原因,首先结合案例分析了中西方电影音乐表现形式和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本体和反映信息两个角度来进行中西方电影音乐的比较。
[关键词]中西方;电影音乐;表现形式;特点;比较
电影音乐始终在电影表演中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同别的姊妹艺术一样,它能表现人们在生活中所渴望的东西:同时它又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类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各样的感情;另外,它又有极强的感染力,是鼓舞斗志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
就电影音乐来说,它是音乐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特殊的形式将各种类型、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并赋予音乐以特殊的表现情境,将音乐形象具象化。由此可见,音乐是电影音乐存在的根源,是电影音乐的主要依托物。而电影音乐则是音乐的另一种空间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因此,音乐是研究电影音乐的出发点,也是发展电影音乐的着眼点。对音乐本体内容的创作、丰富也是电影音乐创作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东西方电影音乐之所以在风格及整体面貌上呈现出的不同,以及给多数观众留下的印象,单从影片已存在的音乐实体去分析它们在影片中的作用是不够的,作为电影音乐存在的根本——音乐本体的创作。是应该得到我们更多关注的。因为音乐本身的创作及它所涉及到的构成元素的差别是东西方电影音乐之所以有很大不同的根本原因。而这一根本性的原因恰恰是我们在讨论电影音乐时所被忽略掉的。
一、西方电影音乐表现形式和特点
西方音乐讲究冲突,讲究行进过程中的对位,这本身是音乐所体现的一种对话方式,因此音乐在乐句与乐句之间或段落与段落之间会形成某种形象语言的交流,这也是它之所以具有通俗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严肃音乐
严肃音乐主要指严格按照古典音乐创作技法进行创作的音乐,它讲究严格的对位、有严谨的结构和创作规范要遵循。早期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古典音乐、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20世纪的印象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及表现主义音乐等音乐创作都是源于严肃音乐本身的创作技法,再对其进行发展所形成的音乐流派。如《弗里达》是一部描写墨西哥传奇女画家的电影力作,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吸引着观众。观看了此片三遍,第一遍被主人公弗里达的性格征服了;第二遍为影片的古典画面沉迷了;第三遍被影片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吸引了。“她”所带给我的并不只是画面的美,人物的美以及情节的精彩,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我们无法驾驭的精神。
影片中那轻快慵懒的弦乐,让我深深地迷醉其中。无论是背景音乐还是歌唱,都让人感觉到无比的畅快淋漓。拉丁民族喜欢用音乐直接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这一点在本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深深的体会到那些音乐背后浓烈的情感,尤其是那种千回百转的悲怆,带领着我走进弗里达的心里,感受她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当弗里达首次发现里维拉的不忠之后,电影呈现出弗里达在酒吧里的歌唱镜头,她的歌声非常委婉地批评着里维拉,并表达弗里达的伤感心情。
2,西方器乐
西方的乐器种类及器乐作品包括演奏形式,同样是西方音乐重要的信息来源。在乐器种类方面,铜管乐、弦乐等乐器种类均源于西方,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和发展。乐器作品有协奏曲、奏鸣曲、交响乐、管弦乐等。作品的演奏讲究合作、讲究协调。
如电影《辛德勒名单》的配乐总共有13首,其中以《来自辛德勒名单》(Theme From“SCHINDLER Is LIST”)最富盛名,这是美国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众多电影音乐作品中的绝对经典之作。该曲是一首很精炼的小提琴曲。旋律优美,速度缓慢,表现出一种祭奠、哀伤的情感。虽然全曲时间不长,但是却充分体现了作曲家扎实的作曲功底以及准确把握艺术形象的雄厚实力。
二、中国电影音乐表现形式和特点
在中国电影音乐中所呈现出的本土的音乐特征是比较多的,其中主要吸收和发展了以下几种音乐形式:
1,民间歌曲歌谣
这是在先民们的原始狩猎、祭祀、婚恋放牧等活动中萌生并逐步流传起来的。所以它很早就确立了“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音乐主题。主要体裁有号子、山歌、小调、叙事长歌、少数民族的对唱等早期对话对歌的形式,现在已被逐渐的忽视掉。如电影《刘三姐》有戏曲片、舞台艺术片两个版本,它们都以山歌作为重要的叙事、传情手段,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山歌被公认为《刘三姐》的精华。刘三姐歌谣强调音韵节奏、讲究演唱方法、注重声情统一效果,表现出独特的地域音乐风格和民族审美内蕴。这三方面构成其主要特色,也是《刘三姐》感人至深、经典流传的重要原因。
2,戏曲音乐
戏曲可以说是中国音乐、戏剧、电影等各种艺术的最重要的来源。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三大表演体系。其中古希腊戏剧重歌唱、念诵,古印度梵剧重舞蹈形体,而中国戏曲则两者兼有,集诗、乐、舞于一体。因此中国戏曲所包含的内容及文化更为丰富。在众多的描写戏曲人生的电影中,由赵季平作曲的《霸王别姬》可称为经典代表作之一。这部电影的音乐运用了一个京胡,演奏的就是一个曲牌;又运用了一个箫,萧吹奏的是京剧昆曲曲牌的一个变形;然后又运用了一个大型交响乐队。几种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元素在交响、在碰撞。当京剧旋律进行的时候,交响乐忽然从音乐中蠕动出来,给人感觉从这种社会的大背景下有一种历史的步伐在运转;京胡的曲调始终保持在一个调性上,给人感觉就像一个老艺人不管时代再怎么变化,他对京剧的那种执著都未曾改变。
3,民族音乐
这也同样源自于中国的多民族融合存在的社会体系。不同民族及地域有各自先天不同的音乐形式,也有不同的舞蹈风格,随之舞蹈音乐就由最初的伴奏音乐而逐渐发展成类似曲牌和词牌的具有固定风格的音乐形式。如打歌、灯歌(湖南)、茶歌(云南)等等。
1940年,中国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塞上风云》上映,作曲盛家伦改编了一首当年的流行歌曲,在电影的开篇把观众带入内蒙辽阔的草原之上。这段音乐基本上是器乐演奏,受到了观众热烈的欢迎。从此,也拉开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音乐的创作序幕。
1962年音乐家雷振邦为新中国第一部多民族合作完成的故事片《冰山上的来客》创作了音乐。在后来的创作回忆中。雷振邦说:“《冰山上的来客》开头需要一首表现高原巍峨辽阔的曲调,有一次我去塔什库尔干地区访问,遇到一位老牧羊人。在山脚下驱鞭高唱,我称它为‘牧羊人的山歌,虽然曲调很简单,却非常辽阔,我感到它很适合用来表现帕米而高原的气势。”
三、东西方电影音乐比较
1,东西方音乐本体比较
从音乐结构和行进发展来讲,西方音乐重和声而中国音乐重旋律。
由于西方音乐早已纯熟的创作技法,使它的和声体系已趋于完善的程度。声部的对位严谨,重复调的创作、讲究音乐形象的冲突性。而中国音乐从诞生之初,就作为个体存在。因此更注重旋律的行进,讲求圆滑的过度,不喜欢锯齿形的旋律冲突。
从配器方面来看,西方音乐在配器上讲究声部的搭配和平衡。讲究比例的协调,讲究层次。而中国音乐的配器则呈现单一化和群体的整齐化,仍然讲究天然的配合,尊崇天人合。一的理念。直到后来,随着西方音乐理论与技法的引入和传播,才有了协奏等创作形式。
2,音乐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信息比较
西方音乐的文化特征:西方更为崇尚个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独立,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刚硬的文化品格。同时,西方音乐创作在群体意识中又讲究个体间的对话和交流。西方音乐讲究冲突,讲究行进过程中的对位。这本身是音乐所体现的一种对话方式,因此音乐在乐句与乐句之间或段落与段落之间会形成某种形象语言的交流,这也是它之所以具有通俗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西方音乐对于社会生活及人的状态的反映是更为写实、更为直接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与社会发展及人的关系方面的联系更为紧密。这也为它的受众群体的广泛度提供了前提条件,比较容易得到大众的广泛接受。
因此,对于接受群体而言,西方音乐因为讲究对话,节奏感强,符合人的情绪的直观传达,更为写实,所以它更通俗化,更容易被接受。同时,由于西方音乐兼收并蓄了各国音乐的风格,融合性更强,承袭因素更多,更完善,因此也为它的通俗性提供了条件。
中国音乐的文化特征:中国音乐体现出的是一种源自中国古文明的静文化,同时它也受到长期以来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作用的儒学、道教、佛学、禅学的影响,讲求节制,不外露,控制个性的张扬。中国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轻天道,重道德而轻知识。在处理人与人关系问题上。中国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体轻个体,重和谐轻抗争,强调宗法性、纪律性。它对人进行规劝与约束,束缚人的自由意志及创造精神。漠视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中国文化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观念、顺从诚敬意识等。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处理途径。
也正因如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音乐对于社会生活及人的状态的反映是更为写意的,是更为间接的。它更多的是寻求一种意念的归属,而不是一种直观的表达。因此,相比较而言,它的接受群体的广泛度也就大大地受到了限制。
综上而言。东西方电影音乐的差异,根本上源自东西方音乐本身在各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并不是我们在影院中单凭电影音乐作用于我们的直观感受就可以一言而概之的,它背后有很多文化上的差异和民族性格上的差异。因此,必须要正视这一点,才能更为清楚地看到我们自身的长处和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