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俊敬
[摘要]百年电影音乐为我们敞开了资源的大门,其优秀的音乐作品为我们送上了美美的大餐。回顾百年电影艺术的发展,让我们披沙沥金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高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发达,无疑会使电影音乐更加丰富多彩,为解决高思想性和高艺术性作品的匮乏问题找到了办法。
[关键词]影视音乐;电影插曲;歌剧音乐
百年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随着新世纪的开始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回顾百年电影艺术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融合政治色彩、艺术色彩、生活色彩于一体的大众化和高度意识形式下的电影艺术;看到了时代与科技发展的电影艺术;看到了历史发展与文化积淀的电影艺术。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笼罩下,电影艺术创作附着于历史发展本色的同时,张扬着人性的本质与时代的思想主题。可以说,电影艺术的发展是中国现当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写照。
电影艺术是大众的艺术,是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所以,电影艺术的目的不只是艺术形式的高度浓缩与技术、技艺、技巧的展示,还在于创造艺术美与艺术价值以及思想教化与情感美为目的。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有着共同的审美价值,又有共同的趋向性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及综合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具有各自的艺术特点。它融文学创作、舞台与表演艺术、音乐艺术等艺术形式于一体,是一种最具综合性质的艺术形式。其音乐艺术形式丰富了电影艺术创作,无疑成为电影艺术发展的最好搭档;同时,电影的发展也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使许多优秀的电影音乐应运而生、传播开来。
时代的变迁。科学教育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思维和对知识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电影艺术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新的艺术形式、新的作品对世人产生了较强的诱惑力。同时,对原有电影音乐的艺术价值给与了很高的评价,比如电影音乐作品走进课堂、编入教科书就是很好的实证。当然,课堂需要更多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充实教材丰富课堂。因此,我们还必须认真梳理百年电影音乐作品,披沙沥金取其精华,运用我们的电影音乐资源,丰富我们的音乐舞台。
一、丰富的资源——电影音乐
中华民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为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使得电影艺术扎根于这片沃土之中。可以说民族音乐艺术的摇篮,孕育了优秀的、美不胜数的中国电影音乐。同时,中国电影音乐还借鉴和运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形式,丰富自己的电影音乐创作。
电影作为现代的强势传媒,它给音乐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几乎是革命性的效果。那个时代的作品,一夜之间可以家喻户晓,传遍城市乡村。从1930年中国电影第一首歌曲《万里寻兄歌》开始,随着有声电影问世,中国银幕上诞生了许多为后世传唱不衰的电影插曲。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也诞生在电影的银幕上,这就是在1935年拍摄的影片《风云儿女》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之后,电影插曲随着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广为流传和流行,如:影片《母性之光》插曲“开矿歌”(1933年)、影片《渔光曲》主题歌“渔光曲”(1934年)、影片《桃李劫》主题歌“毕业歌”(1934年)、影片《大路》的主题歌“大路歌”(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插曲“铁蹄下的歌女”(1935年)、影片《逃亡》主题歌“塞外村女”(1935年)、影片《都市风光》片头音乐“都市风光幻想曲”插曲“西洋镜歌”(1935年)、影片《夜半歌声》主题歌“夜半歌声”(1936年)、影片《春天里》插曲“十字街头”(1937年)等等。这些30年代的电影插曲较大程度地影响着音乐教学,因为这些优秀的电影插曲有一部分被选人中小学和高校教材,有些作品久唱不衰。
进入40年代以后出现的优秀影视作品并不多,国内动荡的形势影响了电影的创作,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好的电影音乐,如,影片《尽忠报国》插曲“满江红”、影片《天涯歌女》插曲“玫瑰玫瑰我爱你”、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插曲“月儿弯弯照九州”、影片《母亲》主题歌“母亲之光”、影片《长相思》插曲“夜上海”、影片《白衣战士》插曲“河水弯弯千里长…‘无言的战友”等等。
进入50年代以后电影音乐得到迅猛的发展。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电影音乐,如:影片《铁道游击队》及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影片《绿色原野》的主题歌“草原之夜”、影片《草原上的人们》插曲“敖包相会”、影片《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影片《闪闪的红星》主题歌“映山红”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影片《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影片《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艳阳天”、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插曲“延安颂”、影片《五朵金花》插曲“蝴蝶泉边”等等。
进入60年代以后影片多以战争题材为主,歌唱祖国和英雄:影片《地道战》主题歌“地道战”及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影片《红色娘子军》的主题歌“娘子军连歌”、影片《洪湖赤卫队》插曲“洪湖水浪打浪”、影片《冰山上的来客》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影片《红日》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影片《怒潮》的主题歌“送别”、影片《英雄儿女》插曲“英雄赞歌”、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影片《阿诗玛》插曲“马铃儿响来玉鸟唱”、影片《雷锋》插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影片《英雄小八路》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等。
进入70年代以后武侠影片、历史题材影片遍地开花,特别是港台电影进入内地,以及大量的国外影片流入中国,丰富了国内电影市场。此时,在国产影片中也出现一些优秀的插曲。如:影片《南海风云》插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影片《小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影片《海外赤子》插曲“我爱你,中国”“思乡曲”“春天来了”“生活是这样美好”、影片《大海在呼唤》插曲“大海啊,故乡”、影片《甜蜜的生活》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影片《归心似箭》主题歌“雁南归”等等。
进入80年代以后电影发展仍以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需求为方向。以建构和颂扬美的展现和体现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的美学风格为导向。影片《戴手铐的旅客》插曲“驼铃”、影片《旋涡里的歌》插曲“船工号子”、影片《知音》主题歌“知音”、影片《少林寺》插曲“牧羊曲”、影片《等到满山红叶时》插曲“满山红叶似彩霞”、影片《红牡丹》插曲“牡丹之歌”、影片《你在想什么》插曲“要问我们想什么”、影片《海上生明月》插曲“海风轻轻吹”、影片《黄土地》插曲“黄土高坡”、影片《小街》插曲“妈妈留给我一首歌”等等。
进入90年代后以影片的高度意识形态下,有意识强化了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并有意识地向商业类化影片靠拢,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和感观性,如:影片《孔繁森》《红河谷》《生死抉择》以及《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等军事题材影片,普遍采用了气势恢弘的史诗策略。
这里列举的只是一小部分,已经让我们感到有些应接不暇,并由此感叹电影艺术家们取得的丰硕成果。电影艺术百年来伴随时代的步伐一路风风雨雨,多少艺术家前赴后继、倾注一生的心血,塑造了多少银幕形象,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财富。从这些影视作品中不难看出,是时代赋予了它们特色和背景,由此才能产生了如此多的具有鲜明形象、感人的音乐作品。
二、电影音乐的新发展
当然,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界,由于对教学作品的选择过于强调其作品的教化作用,从而使得对作品的选择面过于狭窄,对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关系的把握有失偏颇。因此,常常是以所谓的思想性代替了艺术性,便忽视了它的丰富的多样性,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无论是对待影视音乐、歌剧选曲、影视流行音乐的所谓的“思想性”作为第一原则。如此。使得大量的影视音乐作品(包括影视流行音乐作品)被排除在音乐课堂之外。大多数思想性较强的作品,甚至思想性压倒艺术性的作品,在表现手法、实用技术手段等方面过于简单。由于歌词的本身的品位,使得音乐作品基本上过多注重高影响,而使其作品的美学品位降低。甚至形成或靠近“假、大、空”的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促使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与时代合拍。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电影音乐的新发展,特别是电影音乐在影片中的角色变化与新的音乐形式的体现。我们可以看到流行音乐在电影作品中的盛行,特别是国外的一些大片的音乐,让我们耳目一新,并被那种巧夺天工般的运用感到惊叹,这也是我们电影音乐工作者学习的地方。同样的题材范围,音乐背景的不同,其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别,就是说题材的背景决定了音乐的风格基调。比如:我们熟悉的《英雄》与《卧虎藏龙》,《英雄》以北方草原、沙漠、森林为背景,音乐自然以北方音调和表现形式,强调的是粗犷、广博、沧桑和浪漫,音乐充满阳刚、苍茫的大地情怀。《卧虎藏龙》的题材背景取自南方,强调的是细腻委婉、不强调宏大的音乐效果,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与情调的浪漫色彩。有人说听《卧虎藏龙》电影原声碟后就不需要看电影了,因为作曲家的突出表现使它成为《卧虎藏龙协奏曲》,这可能有点夸张。再看《满城尽带黄金甲》主题曲《菊花台》,这首著名诗词作家方文山的词可能学生不熟悉,演唱者周杰伦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学生大多可以哼唱这首意境深远、内涵丰富的歌曲。歌曲中淡淡的忧伤和离愁,让人感到一种忧郁的美。大提琴、古筝、吉他、小提琴几种弦乐器的综合演绎,再加上曲末的葫芦丝,把一种深沉的忧伤演绎得淋漓尽致。由此我们看到,民族音乐与戏曲音乐形式的展现与现代音乐形式的结合,如:二人转、秦腔、爵士、摇滚以及民族乐器的大量运用。现代的创作手法与古装戏的结合,小提琴与古琴的对话。大胆的尝试中西文化的碰撞与结合。
总之,艺术形象越鲜明越好。而思想性越隐蔽越好,这是艺术界提出的最高要求,实践证明是符合艺术规律的。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站在美学的思想上,从音乐的艺术角度出发,全面审视电影音乐作品。我们理当让那些不符合艺术规律、缺乏艺术性、缺乏历史价值的伪艺术作品,从课堂中消失,应当尽快让那些艺术品位高雅、艺术形式完美、代表新时代特色的影视音乐作品走进校园、走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