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动机中的过度理由效应

2009-09-03 07:03杜文霞
文教资料 2009年21期
关键词:内源性理由过度

杜文霞

摘要:过度理由效应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用外在理由解释行为,从而使得行为的内在动机逐渐弱化的现象”。本文以儿童天生具有求知欲为前提,以当前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与其天性有悖这一矛盾为切入点,引用“过度理由效应”这个心理学名词,对学生学习动机问题做出了解释.并提出在教育教学中突破过度理由效应,避免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外化。

关键词:过度理由效应内源性动机外源性动机

一、什么是过度理由效应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得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都不再给任何报酬。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于是,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像这种“用外在理由解释行为,从而使得行为的内在动机逐渐弱化的现象”,就叫做“过度理由效应”。

二、过度理由效应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

我们都知道,刚刚懂事的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个阶段,不断地向家长、老师提出“为什么”,甚至使得许多家长不胜其烦。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求知欲望,随着他们身体、心理的发育.不断想了解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天文、地理、自然、社会、艺术等无所不包,他们以浓厚的兴趣探索、了解这个世界。但一旦进入学校,系统地学习这些知识之后,为什么很多孩子反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以至于我们的教学工作变成了一种苦差事,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苦?

那么,是否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也存在着过度理由效应,有一些强加的外在理由掩盖了学生求知的天性。

为此,我想了解一下学生现在的学习动机是什么。于是,我对我校部分学生进行了一次小调查。我选择了中专部一年级京剧表演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他们年龄较小,相对来说社会化程度低一些,学习动机应当更接近自己的原始动机。

首先,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从专业课和文化课两个层面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共发出去50份.收回43份,其中一份无效。结果显示:学习文化课的动力出于内在原因(兴趣、爱好)的有9人,占21%,另外79%的同学,都是因为外在压力而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专业课的动力出于内在原因(兴趣、爱好)的有26人,占62%,其他38%的同学出于各种各样的外在压力而学习。

这些孩子有五到七年的文化知识学习经历.而只有一到三年的专业学习经历。是不是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家长、老师所施加的外在压力冲淡了孩子们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得他们对文化课的兴趣远远低于对专业课的兴趣呢?那么,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学习后,他们对以专业课的兴趣会如何?为此,我又对大专一年级京剧表演专业的学生用同样的问卷作了一次调查。果不其然,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学生无论对专业课、还是文化课的学习。都感到疲惫,他们在这里学习的最大动力是拿到文凭,毕业后找个相对较好的工作,以后能多赚钱。这些学习多年的孩子已经忘记了自己内心的求知欲。

当人做事不是为了得到奖赏,也没有其他功利性目的的时候,他的行为动机可以称之为内源性动机[2],这时,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体验过程,能给人带来持久而强大的行为动力。相对而言,外源性动机_3]有着明显的外部驱动因素,如酬劳、分数、奖赏、尽义务,等等。在这些外驱因素下做事。人们更多的是感觉到压力、疲倦等不愉快的体验,一旦外在压力消失了或对其麻木了,行为的动力也就不复存在。

尽管此次调查的科学性、严谨程度还远远不够.但我们不能否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外部压力弱化了儿童学习的内源性动机。那么,学生天性中的求知欲是如何被吞噬的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找原因。

首先.家长在孩子的学习动机外化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他们寄予了某种期待,这种期待必然导致他们要干预孩子的学习。例如,孩子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家长的期待得以实现,高兴之余总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否则,就会给予惩罚。长此以往,孩子变成了为获取奖励,避免惩罚而学习。一旦奖励或惩罚不存在了,或者奖惩对他们失去了意义,那么他们学习的动力也就没有了。

其次,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分数.贯彻应试思想,希望对学生施加的压力变为动力,但结果往往是给予学生压力的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弱化了内在学习动机。

在老师、家长的不断督促、压迫下,学生忘记了学习是自己本身的一种需要,忘记了求知带给自己的巨大乐趣。他们把学习看作对家长和老师的义务.一旦管得松了,或者看透了威逼利诱的这套“把戏”,就不学了。

另外,目前我国整齐划一的社会价值观及教育体制,使得学生从一开始进入学校,就已经进入了一种固有的模式,失去了自由学习的可能性。第一。我们以教材为中心.不论谁都要按照同样的顺序,学习同样的内容,不论孩子的兴趣差异、能力差异。这让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迷茫。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内在动力没有了,只能依靠外在动力。第二,学生几乎从一年级就已经知道了自己要为“考大学、赚大钱”而努力学习。这些强大的外在压力取代了他们内在的学习欲望。这与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经济社会的价值观有很大关系。长期在这些压力下求学的孩子,提到学习,想到的不是知识、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分数和考试。这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心平气和地邀游于知识的海洋,而是时时刻刻受到成绩、排名的困扰。强大的外在压力不是激发而是取代了学生的内在求知欲望。过度理由效应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突破过度理由效应。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过度理由效应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危害就是瓦解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现在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有过分依靠外在压力刺激学生学习欲望的倾向,而外在压力是短暂而脆弱的,不能维持长久的学习动力。因此出现了很多厌学的孩子让我们无计可施。

以我校为例,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并且以外地学生居多.这些孩子远离父母来北京求学,于是来自父母的奖励与惩罚变弱了,很多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而艺术院校的学生,文化知识并不能成为他们赖以谋生的手段,并且这个年龄的孩子很难理解文化素养对自己的长远意义,唯一能刺激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因素就是高考压力。但是,考大学的目标那么遥远,很难刺激低年级学生的求知欲,于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更加惨淡。

另外,人们行为的质量更是取决于内源性动机。面对

这种缺乏兴趣和自由度的学习,很难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因此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质量不尽人意。

在外部压力下学习的孩子。学习目标不明确。不可能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法。老师们经常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那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子思考问题。可能他们会想:“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他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他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很难在自己目前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有所突破与创新。

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突破过度理由效应呢?在此提出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保护孩子天性中的求知欲。

当我们面对孩子所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解释,并鼓励他们自己进行探索,切忌对孩子的学习结果给予过多正面或负面的强化,如奖励、惩罚,等等。在这个前提下,老师、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多和孩子进行一些游戏活动。以孩子自己偏爱的学习方式呈现教育内容。因为“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就像维生素一样必不可少,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H:在孩子们的眼里,游戏并非是随意玩耍,而是一种“严肃的工作”,只不过孩子是把“严肃”的目的与游戏带来的快乐情绪结合起来,这就让他们充分体验到了"32作”的乐趣。游戏就是儿童时代的“工作方式”,孩子对游戏的态度能决定他以后对待学习和工作的态度.我国有一句古话“三岁看老”即包含这层意思。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老师看到孩子们玩耍时往往会产生焦虑,担心自己的孩子、学生只知道玩,长大了没有出息。他们会有意识地破坏孩子的游戏活动,采用奖励、惩罚等方式把孩子引到书本中,引人各种各样的课堂里……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好奇、探索的内源性学习动机被外化了。因此,无论家长还是父母,都应当更耐心一点,适当压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欲望,和孩子一起参与游戏活动,并借机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孩子内在的探索、求知欲望,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当然,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父母可以多和他们进行一些思辨式的讨论。但在讨论过程中,切忌以过来人自居.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给孩子,让讨论变成说教,而是要对孩子所发表的见解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注,对于他们所提出的种种观点多解释少批判,多鼓励少打击。这能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孩子成就感,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积极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多组织一些探索式、思辨式的讨论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带给他们的快乐。

第二,内在学习动机缺失的时候,可以通过外在刺激激发孩子的内源性学习动机。人们有价值的活动并非都是为了满足内在的兴趣爱好。可能某些活动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之后,才可能对它产生内在的兴趣。例如欣赏外语文学、艺术作品,不具备语言技能,就不可能感受外语作品的魅力。对此,研究者Greene、IJepper和Nisbet提出了以下几点:1.当人们没有内部动力时.采取适当的外部刺激是无害的。2.当人们缺乏必要的活动技能时.最初的外部奖赏往往是必需的。3乡h部奖赏可以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活动上,从而使其内部兴趣得以发展。4对外部奖赏和物质刺激的使用越少越好,只在绝对必要时采用,并且,一旦激起了内源性动机,就立即停止。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奖惩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激发而不是替代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不能过多采用奖惩方式。对于那些不得借助外在刺激的技能性学习内容,不能大量、持续呈现,要和欣赏性。探索性内容交替进行,这样能让学生及时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保护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

猜你喜欢
内源性理由过度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病毒如何与人类共进化——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秘密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绝对理由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我们有理由不爱她吗?
迟到理由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内源性12—HETE参与缺氧对Kv通道抑制作用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