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霞
摘要:教师技能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在教师素质结构中,教师职业技能素质对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从内容上看,教师技能应该体现教育的时代性要求。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所需掌握的职业技能,在内容上也有新的充实与扩展.如教师的交往技能、个人知识管理技能、行为观察技能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等等。
关键词:新课标教师职业技能
西谚有云:“学校之良窳,由于教师之优劣。”(Astheteachers go,so goes the sch001)意旨没有好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好的教育。自学校产生以来,教师一直是整个教育力量的主要支撑者。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教师职业技能素质对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当代教师所要具备的教学技能仅是“三字一话”、“五熟一练”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的教育要求。因此,从内容上看,教师技能也应该体现教育的时代性要求。
一、什么是教师职业技能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什么是技能?“技能”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在《辞海》(教育学·心理学分卷)中是这样解释的:“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能力叫做技能”。这是《辞海》对技能的定义,而在新近出版的一些心理学著作中则认为:“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运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它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目前,学界对教师职业技能含义的表述颇多。诸如“教师职业技能指教师从事教育和教学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的能力。”“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师任教的技巧、技艺和方法的能力。”这些表述,都将技能混同为能力。因此.参照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教师职业技能表述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运用与教育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运作方式。它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在练习实践与反思中得到巩固与发展。并具有一定的目标旨向性、可操作性与习得性等特点。”
二、新课标对教师技能带来的变革
以往的教学把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封闭在教师、教材、教室和学校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师所运用到的教学技能也显得十分单一化、模式化。甚至在“唯分是图”的教育目的的引导下,更多的教师根本无暇运用丰富的教学技能,并认为与其“百转千回”还不如“一针见血”。
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到到充分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这一切都对教师职业技能结构在知识、创新、表达、教学媒体的运用等层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教师的职业技能不仅仅停留在一些显性的、直观的动作技能上,而对隐性的心智技能和发展性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课标下教师所需职业技能
1交往的技能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则是一种交往和对话。“在交往和对话中,教师与学生是具有完整人格的‘我和‘你的相遇,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而且包含着情感、精神、思想、智慧的碰撞,包含灵魂的交流与沟通”。
从词源上,“交往”一词来自拉丁语communjs,意指共同的、通常的,现在人们一般把它理解为分享思想与感觉,交流情感、观念与信息。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真正的交往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它是在交往双方均具有独立人格的前提下,进行的对话、理解和沟通。叶澜教授曾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她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而交往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但随着教育的日趋功利化和实证化,教学“注重的是手段的合理性,而不是目的本身的合理性”(霍克海墨语)。于是,工具化倾向的教学便失去了交流,失去了沟通,失去了对话与理解。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这种教育“将变成训练机器人,而人也变成了单功能的计算之人,在仅仅维持生命力的状况中可能会萎缩而无法看见超越之境”。
而当交往被窄化为一种知识授受的手段时,通常显现出的是一种由高到低的单向化传递。从古代的“上所施、下所效”,到今天的“填鸭式”、“满堂灌”都足以看出。于是,新一轮的课程理念在教育领域的推广,使长久以来的系统讲授法,遭到了强烈的质疑。新的教育理念呼吁的是平等、是对话、是发展。新课程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对话一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交往问题也在人们的视界中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技能
本次课程改革归根到底是对学习方式的变革。它要求一改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现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是实施教学过程、落实教学目标的主阵地,是教师专业知能、专业情意的最终归宿。随着“三维目标”的确立,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在以往的目标编定、教案编制、导入、提问、讲授、演示、结课和评价等内容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技能。
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合作课题。所选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参与和讨论的欲望,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挑战力。其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养成倾听的习惯,学会反思。再次,及时提供有效帮助和引导的技能。如:帮助学生选择讨论的切人点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在学生讨论产生困惑时及时给予点拨、处理讨论中突然冒出来的问题等。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教师的传统作用必须转变,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所承担的职责。远远超出其凭借知识权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所负有的责任,它要求教师承担更多新的职责。教师在组织学生从事研究性课程学习时,要注意做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和掌握有关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掌握指导和科学的评价技能。
3个人知识管理技能
“当代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社会,而个人知识管理是每个知识工作者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提高自己的有效手段”。随着知识爆炸、科学技术迅猛发
展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成为信息源。近代以来,教师一直是知识的保管者和传递者,还作为无可争辩的知识权威和知识源泉。然而这样的时代已渐渐退去,因为,当今的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通过媒体、网络、书籍等多种媒介来了解各种各样的知识,包括坐在课堂里的学生。因此,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时,更应该懂得怎样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管理自己的知识。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PKM),有各种版本的定义,“但其实质大于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竞争力。个人知识管理更多地关注人,而不是物.更多的关注从自身发掘资源”。‘嗵过个人知识管理.个人可以积累各种资料,即使随手可得的信息也能让它拥有更多的价值。整合创新之后,可以提高工作绩效,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教师的个人知识管理的技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知识获取的技能。搜集资料、习得知识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任何信息的加工都是以获取为前提,一般情况下,教师获取知识的渠道有:职前教育、教师自己的实践经验、教师间的观课和研讨、教师的人际网络等。其次,知识的整理和存储的技能。没有多少知识是可以现学现用的,所以,个人知识管理的第二步就是如何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库”。首先要分类,如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文章、教后记、教案小结等按照年、月、日的顺序进行归类整理;将看到或搜集到的文章按主题进行分类,等等。这样有利于之后所获取到知识的归类,也有利于未来快速地查取。再次就是储存。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我们可以选择建立电子文档的方式来对知识进行储存,并建构一个自己的知识管理框架,将获取的知识信息储存在相应的细目里。这样一来,利用网络资源也更加便捷一些。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再次,知识利用与分享的技能。就课堂教学而言,当教师十分明晰自己的知识结构时,便可随时与课堂教学相整合,做到游刃有余,让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
四、行为观察技能
新一轮的课程标准颁布之后,教师逐渐增加了对学生自身的关注。对学生认知水平和情感发展的观察.不再单纯的是一种教育研究的手段,而渐渐转变为一种现代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
劳凯声主编的《教育学》,明确地提出了“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的能力”的观点,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应善于从儿童的言语、行为、喜怒哀乐的观察中获得第一手资料.注意他们的需要、性格、知识水平和心理水平.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依据”。1992年由美国教师专业评估委员会确立的,跨州新教师评估标准的十大原则之一是:“教师要明悉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能够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机会以支持其智力开发、社会上的成功与个人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以一种敏锐的眼光观察儿童的行为、洞悉儿童的心灵。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而言,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致的表现.都应该是教师解读儿童心灵的密码。所以说,对儿童行为的观察能力也是一个专业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
总之,教师历来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时代在不断地赋予教师新的历史重任。面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面对“知识呈指数激增”的时代,面对信息浩如烟海的网络时代,面对许多未知的未来,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改善教学行为。时代的脚步是永不停歇的,因此.我们的研索也应当一直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