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文 李 培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探讨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压力应对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参与者在问题解决、求助和退避上存在显著差异性,采用求助应对压力的学生较多,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采用退避、发泄、幻想和忍耐,且有一定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压力应对方式 体育锻炼 中学生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特定的年龄特点使他们经受更多的身心变化与困惑。有调查表明80%以上的中学生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的困扰,其困扰的主要诱因有考试、学业、个人前途、金钱、家庭以及人际关系等。青少年心理压力普遍增加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中学生心理问题,化压力为动力便随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应对心理压力方面,体育锻炼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应对压力的方式,运用这种方式个体一方面可以转移情绪指向,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社交途径以获得较多社会支持。体育锻炼作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调节者,不仅能使人在健身活动中体验到运动对身体形态、机能调节的良好功效,尤其还能让青少年中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往,建立友谊,宣泄心理压力。
一、问卷调查与不同程度体育锻炼的划分
1.问卷调查
本研究南昌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初一到高三的在校学生分别发放问卷共计175人次,有效问卷共150份,有效率为88%,其中男生78份,女生72份。问卷共30个项目,分为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和忍耐6个维度,应用社会科学软件包(SPSS 10)进行统计分析。
2.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参与者的划分方法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除上体育课外,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者;或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钟,或每周锻炼五次以上,每次不少于20分钟者。
(2)偶尔参加体育锻炼:除上体育课外,每周锻炼不超过三次(不含三次),每次30分钟左右者。
(3)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除上体育课外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者。
二、压力应对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良好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平衡心理,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已为许多研究所证明。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较多使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的学生不仅整体精神健康水平较高,而且人际交往也较好,而较多使用“自责”和“幻想”应对方式的学生,除了总体精神水平较低外,还常伴有“抑郁”“焦虑”和某些“强迫症状”。
三、体育锻炼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互关系
体育锻炼对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己被大量研究证实,体育锻炼鼓励人们去检验自己面对新的挑战和完成新的任务的能力。部分研究者认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较之不参加者拥有更强的自尊、更好的体质、更好的倾向及更积极的观念。自我概念的变化与体育锻炼的形成内容有关,参加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是使人们自尊得到提高的有效的因素。这种良好的自我评价,显然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促进作用是分不开的,而正确的自我评价是选择正确的压力应对方式的基础。
1.问题解决
在学校方面,中学生的压力可能来自老师、同学、朋友、功课、测验、考试及自我等方面,若中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不愉快,被同学欺负,没有朋友,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业差,皆会影响中学生的自我肯定。因为现今社会的教育环境以升学为主,价值标准本身就存在误区,父母、教师又以这标准为期望值常常超过青少年的能力所及,长期承受着要求赞许、高自我期许、追求完美的非理性概念,则易在一再的挫败之下,不断的自我否定而形成焦虑不安的情绪。
中学生在长期面对较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的双重压力下,需要及时地排解和释放,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就是最健康有效的方法之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促进精神疲劳的消除,提高工作效率。尤其对于经常置身于激烈竞争中的人们,身体活动可以有效地消除精神疲劳,降低焦虑水平和沮丧感,能使头脑更清醒,反应更敏捷,工作效率更高。体育活动具有宣泄功能,在身体活动时你可以释放内心的压抑、忘却烦恼,同时也能给锻炼者带来身心上的愉悦,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以南昌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为例,如表1所示,在自变量有显著性差异的几个因变量(问题解决、求助、退避)里可以明显的看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较偶尔参加和一般不参加的学生更多地采用问题解决,“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又比“基本不参加”的学生平均数高,这种情况在求助中也同样存在。说明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压力应对方式有具良好的指向作用,“经常参加”和“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会比“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在面对压力时更加积极的去应对。
2.求助
一般而言,青春期的情绪特征是自我意识强烈而欠缺调和性,对成人持有警觉的态度,很容易反抗权威,对同龄人的认同感增加,同时也渴望他人给予关怀与肯定,以满足其亲密感与归属感。因此,中学生对父母的态度一般是敬而远之,而比较倾向于将自己平时的烦恼与心事向好朋友倾诉。且由于身体内分泌变化,再因其所处环境日益复杂,个人的需求也愈迫切,更应加强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与互助。
在对南昌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调查中(表2)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应对方式中,平均数最高的是“向好友诉说心中的烦恼”,可见中学生在遇到困难与压力时,最想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求助”,最想要倾诉的对象是“好友”。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长,接触外界时间几乎没有,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应该就是自己的同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合作性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运动, 可以帮助中学生形成自己的社交圈,找到可以吐露心声的知己,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与信任,建立起互相沟通的桥梁。
3.退避、发泄、幻想、忍耐
由于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由于心智还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导致其遇事易慌张,在应对压力时也较常选择退避。一般认为体育锻炼会有助不良情绪的发泄,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较少采用退避作为压力应对方式,但在表1中反映出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体比“偶尔参加”和“基本不参加”更多地采用退避的结果,所以退避是否是一个消极应对方式,还有待进今后一步的研究。
表3数据显示,南昌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主要的压力应对方式为问题解决,其次是忍耐,再次为退避、发泄、求助、幻想。可以看出学生在应对方式上虽然以积极的问题解决排在第一位,但是第二第三位都是较为消极的忍耐和退避,且平均分差异不大,总的来说其应对压力还是偏向消极方式,但其较少采用幻想。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体,由于经常遭遇比赛过程以及胜负的压力,逐步具备淡化消极情绪,强化积极情绪的能力,所以耐受压力事件的能力强于“基本不参加”以及“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在退避的题项选择上也有所体现。所以,建议学校应多鼓励学生多组织多参加各种体育比赛,通过遭遇比赛过程以及胜负的压力,逐步强化积极情绪能力,淡化消极情绪。
4.压力应对方式量表的性别差异
从表4可以看出,发泄和忍耐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异。女生在用对压力的时候更倾向于发泄,如向好友倾诉等,而男生在面对压力时则更易采用忍耐来应对,这可能和传统观念中对男女的要求有关。类似“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思想使得男生在应对压力的时候多采用消极的默默忍受,而很少对人诉说心中烦恼。
四、建议
1.引导学生了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促使他们采用更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中学生课余时间的活动内容,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使他们远离消极的应对方式。
2.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力度,丰富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为其锻炼提供素材及场所,使得学生在面对压力时能更积极的应对。
3.学校老师和家长应该多对学生进行情绪疏导,建立师生和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心中的想法,尊重学生的隐私和爱好,使其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压力。
4.在压力应对方式上对于男生还可多引导其发泄不良情绪,而不是忍耐在心中。
参 考 文 献
[1] 王玉秀. 情绪调节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江苏扬州:扬州大学,2004.
[2] 张力为等编著.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杨剑.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活动模式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3.
[4] 黄希庭等.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002(1) .
[5] 张河川等.青少年锻炼的身心效果及影响因素初探.中国校医,2000(6) .
[6] 朱林,李捷.论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体育科学研究,20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