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是广东客家民歌的重要品种,作为客家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客家人中间世代相传。近些年,笔者发现,产生于大山深处的客家山歌也悄然出现在城市,广州市越秀山的客家山歌墟就是这样一个活跃于都市中的客家山歌演唱组织。那么,面对这一新的文化现象,我们该如何解读?原先在乡村传唱的客家山歌到了都市里会出现什么样的风格变异?它又是如何生存的呢?笔者认为,弄清这些问题对于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于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整整两年的时间,笔者对广州市越秀山上的客家山歌墟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考察过程中,本人采访山歌墟的主要组织者、参与者,参加了平时的排练活动,观看并参与山歌墟的演出,走访了虹桥街文化站、广东省群众艺术馆等单位,收集掌握了一些音响、乐谱与文字资料。
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客家山歌墟涉及到音乐、语言、地理、历史及社会学等众多领域的问题,只有对其作全方位的考察才可能做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本文是笔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别就广州市越秀山客家山歌墟的形成和发展、客家山歌墟的表演形式及特点、客家山歌墟的布局、客家山歌墟主要参与者、客家山歌墟的经营方式、客家山歌墟面临的问题等所作出的思考。与以往学术界对客家山歌的考察和研究相对多地放在偏远且客家人比较集中的粤东北、闽西、赣南等山区的客家山歌不同,本文旨在从一种新的角度,借鉴当代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来探求现存在于都市里的客家山歌的存在理由和发展前景。
一、客家山歌墟的形成和发展
广州地区的客家山歌主要分布在增城、龙门、从化、新丰及市区的花都、太和、白云、越秀等区。据考证,这一
带的客家人大都是在清代分别由粤东的惠州、嘉应州、粤北的韶州及江西的赣州等地先后迁入的。这部分迁入广州的客家人在生活方式和文化方面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为广州地处广东文化发展的中心,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州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而又丰富多彩,多种音乐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尤其是群众性的音乐文化活动由来已久,早在清朝末年,广州市民的音乐文化生活就已经非常丰富,如人们称之为“私伙局”①的音乐组织开始活跃,参与者多为粤曲和广东音乐的爱好者,偶尔也有客家山歌的爱好者加入,他们以曲会友、自娱自乐,三五知己常常乐而忘返,这种传统的活动至今依然存在。到现代,广州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更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形式多种多样,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企业音乐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的一些自发的业余音乐文化活动等等。越秀山上的客家山歌墟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越秀山位于广州市越秀公园内,这里的客家山歌墟活跃多年,形式内容十分丰富。这些山歌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影响也日渐扩大。客家山歌墟的山歌迷,从地理范围来看,不仅来自广州市越秀区的洪桥街,还来自广州市其他区和广州市周边地区如太和、花都、增城、从化等,甚至有从港、澳、台专程赶来“赶墟”的,偶尔还能见到特地从海外归来的华侨。洪桥街文化站因势利导,在1996年成立了客家山歌协会,甚至还组成了“客家山歌艺术团”,从此也有了这每月十二日举行的山歌集会——山歌墟。或许是受客家山歌墟的影响,在山歌墟的外围笔者还发现了类似的群众音乐活动。虽然其他的几处歌会规模不及客家山歌墟那样宏大,影响也相对较小,但他们各有所好且自娱自乐,彼此交相辉映而又能互相促进提高。
二、客家山歌墟的表演形式及特点
客家山歌墟上主要是客家山歌的演唱,其间插有舞蹈、器乐及其他风格的歌曲演唱等。演唱曲目大多属传统的客家山歌,旋律变化不大,但很多填上了新词。其中,经常演唱的有梅县《有好山歌溜等来》、丰顺县《使涯唱歌唱没来》、河源市《敢唱山歌敢出声》等;也会演唱一些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山歌及少数今天创作的客家山歌流行曲;另外偶尔还会演唱粤剧、京剧、革命歌曲及其它地方的民歌;有些则完全即兴编唱。客家山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及合唱等。据主持人薛桂香女士介绍,逢周三、周日上午,舞蹈队和合唱队都会集中在舞台右边的空地排练。而关于每个月表演节目的制定,洪桥客家山歌协会会长罗振浩先生说:“谁都可以上台表演,但一定要在演出前一天(即每月11号)到组织处报名。”他还说,每次也会预留一些空余时间给台下的观众在演出当天上台表演。
通过几次考察,笔者发现在客家山歌墟上演唱的山歌有以下几个特点:
1.沿用旧曲、填上新词
这类歌曲的曲调取自传统的客家山歌,为历代客家人口耳相传而保留至今的,但歌词属重新创作,内容多为歌颂党的领导,歌唱美好的新生活。在山歌墟上这一类歌曲演唱较多。
2.在保留旧曲的调式、句法等主要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加工
这一类歌曲保留了传统客家山歌简朴的音乐性格,多为传统的羽调式或徵调式,每段四个乐句,句尾有润腔,多表现为自由延长音后接装饰音,但节奏相对规整、句尾润腔有所简化,旋律也有一定的起伏度。
3.全部使用新曲新词的专业创作歌曲
在山歌墟上偶尔也听到过一些专业作曲家的创作。这些作曲家有的本身就是客家人,有的则去过客家地区采风,回来后运用传统客家山歌音调作为素材进行创作。这些全新的创作歌曲虽然有些客家山歌的痕迹,但更多的是让听众感受到了新的音调、新的情调。这类歌曲总体上艺术性较强,旋律优美动听,篇幅长大完整,但相对于传统的客家山歌来说缺少一些山野气息和质朴、鲜活的气质,较强的专业性也使它不容易在民间流传。
4.吸收新的演唱方法及加入新的伴奏乐器
这主要体现在一些新创作的客家山歌的演唱中。笔者在客家山歌墟调研时,就发现一些歌手在演唱客家山歌时吸收了新的演唱方法。这些新的演唱方法,是歌手们在艺术专业学校学习时习得的。另外,在山歌墟的演出中,有的歌手在演唱客家山歌时还会使用新的伴奏乐器,如萨克斯、架子鼓等。虽然只是偶尔为之,却有一番新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客家文化的包容性。今天的客家山歌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客家山歌墟的客体布局与主体参与者
位于越秀山山腰的山歌墟,虽然布局简单却也别有一番情调。在靠山的一边有一个凸出的平台,大概有近百米宽,一米多高。这是演唱的舞台。在舞台的后方有一个花坛。花坛内的右侧有一块椭圆形的石头,石头上雕刻着一行字“客家山歌传四方”。山歌协会罗振浩会长介绍说,在没有山歌墟以前就有这块石头了,最早的时候人们就是围着这块石头唱山歌的。如今这块石头已经成了山歌墟的一个标志了。
石头前面?穴即舞台的右方?雪是乐队的位置。一般情况下乐队的组成包括两把小提琴、一架手风琴、一把二胡,偶尔还有萨克斯等。在舞台的左方是一个简单的调音台,有一些简单的调音设备,包括一台带有播放CD以及卡带功能的音响,以及两个麦克风。
客家山歌墟参与者人数众多,每次活动少则几百人,多则达一、二千人。参与演出的人数也很多,基本上只要是来此处观看表演的人都可以即兴上台参与表演,当然参与表演的大部分还是山歌协会的会员,也有一些较有影响的民间歌手及一些慕名而从外地赶来的音乐爱好者。
四、客家山歌墟的文化属性
通过几次考察,笔者认为客家山歌墟具有三个重要属性:都市性、大众性和非营利性。其一,都市性。客家山歌墟出现在都市气息非常浓厚的广州市,参加者大多是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应该说这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环境、受教育程度、社群整体素质等是有直接联系的。生活在城市的客家人相对宽松的经济条件和相对全面的文化素养,使得他们更有闲暇也更有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这就为客家山歌墟在都市里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其二,大众性。其表现在它并不是专业的音乐活动,在这里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阶层,也不管男女老少、贫贱富贵,甚至台上的表演者和台下的观众彼此没有隔阂、没有距离,歌声、笑声、喝彩声或嘘哄声此起彼伏,汇成一片。这种大众文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许是其他文化的源泉。这两种重要属性让传统的、源于乡间的客家山歌在现代都市同样得到传承和发展,并在都市文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丰富着都市的文化生活,同时又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使生活在都市里的客家人依然能在属于自己民系的文化中进行精神的认同。但传统的客家山歌与现代的都市生活怎样才能和谐共处并且不断发展?这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其三,非盈利性。越秀山客家山歌墟至今已有十余年。据罗会长介绍,山歌协会是一个非盈利的团体。山歌墟的主要目的也是自娱自乐,但由于这个活动长期举行,所以需要一定的经费。这些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以下途径:首先,协会会员们每年交10元会员费,作为活动的经费。其次,就是协会的会员也不定期会参加一些表演和比赛,而得来的报酬和奖金也纳入活动经费中。
五、对广州客家山歌墟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思考
如何发展和传承民间文化是当代的一个学术焦点,同时也是政府和国家责无旁贷的义务。客家山歌和许多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一样,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绚丽奇葩之一,它有着雄厚朴实的创作主体、独特的艺术风格、别具匠心的创作技巧和热情高亢的表演方式。对其保护、传承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文化意义。
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日趋加剧,这种原先只保存在乡村的客家山歌形式在进入城市之后,时时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从而引发出一系列问题,如客家山歌的传统特色保持与现代都市化发展的矛盾;如何引发年轻一代对客家山歌的兴趣;客家山歌的产权保护和法律地位问题;广州市政府在客家山歌发展中的态度和举措问题;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平衡问题等都是值得探索思考的。笔者认为:
1.回到创作主体的研究,着力打造广州市越秀山客家山歌墟的品牌文化。
创作主体往往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本质与根源。客家山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中形成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典型性、代表性和浓缩性的艺术作品。“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这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营养,是一个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和土壤。客家山歌的创作主体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劳动人民,它的创作思维与理念融合了世代客家人的智慧。研究应该走入客家山歌的形成、演述和流传的生活世界,在山野中去聆听和领会那些口耳相传、世代传扬的歌谣,依据具体表演场域?穴语境?雪的创作、接受和传播特点进行研究阐释客家山歌。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客家山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应该重视,但是不能只求短期效应。打造客家山歌的品牌文化,必须做好品牌的定位、设计和推广工作。如结合广州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广州越秀山客家山歌墟为平台,组织各种传统的客家山歌墟、山歌节,举办客家山歌比赛,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融入客家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及音乐文化等,把广州客家山歌墟打造成广州的一个文化和旅游品牌。
2.大力加强对于广州越秀山客家山歌墟的各种参与者的组织和培养。
加强对于广州客家山歌墟的各种参与者,特别是歌手?穴传承人?雪的调查和研究,全面认识客家山歌的传承、传播、变迁,为广州客家山歌墟培养优秀客家山歌演唱人才,特别是青年和少年山歌人才。
对于客家山歌演唱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基础方面做起。首先可以尝试客家山歌走进客家地区普通学校音乐课堂,让学生学唱客家山歌,初步了解其风格和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是可以尝试在艺术院校视唱练耳课中把部分客家山歌作为教学内容,让有一定演唱技能技巧的学生也了解客家山歌的艺术风格特点,请一些唱演俱佳的山歌艺人来校表演、讲学,让部分有兴趣学生参与演唱学习,参与实践演出。电视娱乐、网络传播的流行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风潮,同时人们渴望回归、 渴望自然的心态又使绿色的原生态音乐成为传播的主流具备了可能。客家山歌正迎来一个发展契机,故而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提高客家山歌在电视娱乐、网络媒体中的占有率,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实行立体化、本土化的传播策略,寻求与电视、网络媒体的最佳结合点,同时为娱乐节目提升文化品味开辟一条新路。
3.博览众学,吸取先进文化,创新广州市越秀山客家山歌墟的艺术内涵。
充分借鉴吸取各学科?穴如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美学、传播学、社会学、文艺学、语言学等?雪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和方法论的建构,提高客家山歌的学术地位,使它成为富于创新的领域。
民歌作为一种音乐文化,其传承方式是十分重要的。以上我们所提到的客家山歌更多的是指一种原生态的民歌形式, 其产生和流传基本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之中,传承方式均为口传心授。一首首原生民歌,因时代、地域的改变,或受各地方言、风俗习惯、人文气质的影响而不断发展、衍生。时至今日,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原生民歌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吸收原生态客家山歌的精华,继承原生态客家山歌中最宝贵的东西,力求原生和创新的有机统一。
4.广州市政府应加大支持的力度,凸现广州市越秀山客家山歌墟在文化大省中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文化大省的主要倡导者,广州市政府应该加大对客家山歌墟的支持。要对广州市越秀山客家山歌墟的重要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并从物质支持与奖励、制度与组织的完善、人才发掘与培养、资料收集与整理、山歌内涵开发与创新、客家山歌墟的拓展与修缮等方面加大支持的力度,相信定将使广州市越秀山客家山歌墟成为广州文化中一颗璀璨的艺术奇葩。
参考文献
[1]温萍.客家山歌探胜[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
[2]沙丘.越秀公园里的“山歌墟”(民俗村)[EB/OL].http://www.luker.cn/scape/viewscape.asp?id=9087,2007
[3]广东省文化局、梅州市文化局、梅州市群众艺术馆编.客家山歌唱腔选集[Z],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4]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眼M?演,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①此为民间称谓,指民间自发的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的音乐组织。
刘大坚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