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
星云大师、佛光会的法师们,还有台北的朋友,对我的照料真是无微不至,他们都希望我能够尽快尽多地了解台湾。这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感动那么简单。
我想,我是能够体会他们的心意的。很早以前,我就发愿来台湾,朋友们等了我太久太久。但是,机缘总是不够,我也一直没有能够成行。或许,所有的延迟都是为了让我能够在中华民族特殊的日子里参加首航吧。
不过,我同时也清楚地知道,这样的一份深情并不完全是对我个人的。海峡两岸的人民毕竟被人为地阻隔了太久。台湾人民到大陆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反之不然,大陆人民来台湾却很不容易。台湾师友们对我的热情表明,台湾是多么迫切地渴望着被了解,尤其是被自己的大陆同胞所理解。
到台北的当天,我就在师友们的引导和陪伴下出游了。只有身临台北,才能够切身感觉到什么叫同文同种,什么叫相知已久。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自然。这里就是邻院,这里就是家。
当然,两岸终究是隔海相望了许久,我来到这里,不能没有特殊的感受。说实在话,倘若从城市硬件(台湾叫“硬体”)的现代化程度来看,台北也许已经被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大陆大都市,比如我生活的上海以及经常要去的北京超越了。即便是举世闻名的一零一大楼,也并不那么高不可攀,而且不用多久,恐怕也就保不住中华最高楼的威名了。那些世界名牌的品牌店就更不用说了,至少就规模而言,就不及上海的同行了。
可是,我关注的却不是这些,因为,台北让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硬体。
一到松山机场。我就感觉到环境设施的实用便利,管理服务的人性化,员工的敬业与专业。我的第一站和居住地是佛光山的台北道场。从进门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一种真正的人间气息,一种到家的触动。台北道场在一幢貌不惊人的半新大楼里,占了十几个层面。开阔、整洁、有序,装修淡雅而不奢华,这就是世间游子栖息身心的家。谁都可以来这里喝一杯茶,吃一碗粥。谁都可以来这里安静地读书,谁都可以来这里愉快地活动。这里的氛围是如此亲和圆融,从不相识的人,一来到这里就成为了家庭的一员,共享着一切。
我并不仅仅从佛教机构的角度观察佛光山台北道场,我更愿意将它看成是一个NGO(非政府组织)。今天,特别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大陆,我们日益认识到,政府不能等于社会,政府也不可能包办社会的所有事务,如何建设、养育非政府组织,正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我确信,佛光模式将足供我们借鉴和参考。
初安民先生请我到一家五花级(大陆叫五星级)酒店用餐。这家酒店的装修和硬件设施,放在上海是很普通的,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是,那里发生的小小的一幕却让我感受颇深。服务生大概是个新手,在为初先生倒饮料的时候,不慎洒出杯外些许。他轻声道歉,很快取来一张餐巾纸,轻轻地将杯外的水迹擦干,丝毫都不影响我们之间的谈话。这是一种恰如其分的服务,是一种境界和水准。很值得大陆的服务业学习。
今晚,我坐了两次台北的出租车。车辆内外整洁,这且不去说。让我很佩服的是,两位司机的第一句话都如出一辙地彬彬有礼:“请问到哪里?”请别小看了这一个“请”字,这就是台北文明程度的最直接的反映。我真希望,大陆的出租车司机也都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为乘客服务,和乘客交流。
我用了台湾流行的“软体”,而没有用大陆通行的“软件”。这么做,我是有考虑的。因为这里牵涉到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组概念,即“体”和“用”。究竟什么是“体”?曾几何时,我们误以为买几艘先进的军舰。或者建造几座高楼,修筑几条铁路,国家就可以有“体”了,就足以强大了。历史证明,这样的认知是粗浅的,甚至是可笑的。
真正的“体”应该是一种融人生活的文明。有了这样的“体”,一个城市才会诱人,一个社会才会健全,一个国家才会强大,一个民族才会兴盛。我想,在如何建设好“软体”这个方面,两岸的中国人应该更好地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努力。就此而论,起码在现在,台北很值得我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