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吉华
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敢放心花钱,家电下乡政策才会更有活力、更显张力。
是不是启动了农村市场,家电下乡政策就算大功告成?
远不是那么简单。
中国农村虽然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但是,农民的购买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振。农民不愿掏钱,不肯花钱——几十年来,“农村消费”这台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始终怠速。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如今中国“出口”这台机器的马力也不再强劲,只靠增加投资超负荷运转,能驱动中国经济这趟高速列车吗?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世界各国经济多将大幅衰退。中国政府出台家电下乡政策,有效地拉动内需,由政府补助家电生产企业,让家电企业以比平时低廉的价格惠及农村,提高家电企业的销售量,缓解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
追溯家电下乡的背景,将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作为一个时段来回顾,我们会发现哪些值得深思的东西呢?
农村市场大有可为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市场一直是家电市场的根据地,但大多数生产厂商发现,城市居民的家电消费已趋饱和,城市家电市场的钱越来越难挣。而中国农村家电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抢占农村市场将会给家电企业灌注新的生命力。而自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家电企业出口受阻,转战农村市场自然成为家电企业选择的主战场。
中国有9亿农村人口,即使不算在城市打工的人员,仍然是很大的一个市场,其潜在效益是巨大的。尤其对家电市场而言,近几年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有力地改善了农村家电消费环境,提高了农村居民购买家电的积极性。对家电企业来说,开拓农村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长远意义。
家电下乡就是根据中国消费结构特点,针对农村消费者定向研发、生产、销售指定的家电产品,由财政部门给予一定资金补贴的农村家电推进工程。通过家电下乡推广工作,引导建立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生产与流通服务体系,促进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家电商品销售网络,构建农村市场便捷、顺畅、有序的商品销售与服务体系,可以促进农村家电消费,提高农村家电商品拥有率,改善农民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七大提出,促进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排在第一位。2007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2461美元,但消费群体能力差异较大,需求不足和消费不能实现的现象并存,因此,消费空间极为广阔。事实上,消费对中国GDP的贡献正在显著增加,2007年中国11.4%的GDP增长中,消费对GDP的贡献率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分别占4.4%、4.3%、2.7%)。相关调查表明,近年来城市家电的消费增长保持在5%左右,而农村家电消费年均增长率将为15%~20%。未来几年内中国农村家电市场的预期购买情况是,电视机25.73%、电冰箱17.62%、洗衣机15.43%、影碟机16.94%、音响10.77%、空调器16.19%。以安徽为例,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8%,而县以下农村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省的25%。2000~2007年,安徽农民每百户家庭的彩电、冰箱和洗衣机保有量分别年均增长13.7%、22.7%、16.2%,而同期城镇每百户家庭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的保有量年均增长仅为3.4%、2.0%、1.9%。2005~2007年,安徽农民每百户家庭手机保有量年均增长16.5%,而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手机保有量年均增长10.8%。这说明农民对家电的消费愿望日益旺盛、需求趋热。
家电下乡是当前拉动内需保增长的有力抓手。全球金融危机正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扩散,由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蔓延,国际市场需求低迷,中国出口受阻,经济增速下滑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在外需放缓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是“保增长”的必要手段,也是抵御外部冲击的重要基础。只有9亿农民这“一大块”的消费需求得到激活与满足,内需才能真正、持久地得以扩大。据有关部门估算,目前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只消费了全社会30%的商品,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可以拉动中国自改革开放起30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此外,在目前形势下,推行家电下乡还有利于消化家电行业过剩产能,有利于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帮助企业应对危机、度过难关。
渠道构建不可或缺
农村流通网络残缺不全,农民购物并不方便。供销社曾经是农村销售网点的主渠道,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早已陷入困境。目前主要是一些分散的个体工商业户活跃于农村市场,但这些个体工商业户不仅大多实力不够、素质不高,假冒伪劣商品多,而且在经营、仓储等方面有很大局限性,不具备经营耐用消费品的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难以担当开拓农村市场“主力军”的重任。农村地域面积大,商业网点奇缺,适销对路的商品在农村供应不及时,在一定程度上了限制了农民消费能力的实现,也影响了农村市场的增长。
农村市场位于消费金字塔最底层,农民购买力很低。由于农村营销体系和渠道不发达,管理销售成本高,所以长久以来的一个怪圈就是,农民买家电反而比城市还贵二三成。
某种意义上讲,家电下乡不仅仅为了刺激消费,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村市场建立便捷、顺畅、有序的商品销售与服务体系,降低管理销售成本,以期有更多产品按照这种模式下乡。从最初只有彩电、冰箱、洗衣机和手机四类,到新增摩托车、计算机、热水器和空调四类,之后还有可能再增加。
面对一个基础薄弱的经营销售渠道,企业愿意投注多少资源,而不是卖什么产品,成为家电下乡的关键。家电产品不像柴米油盐酱醋,不是一锤子买卖,它牵涉到配送、上门安装和维修等售后服务,需要设立销售网点或找各村镇驻地的合作伙伴。这部分投入,是家电下乡成功的必要条件,目前来看,大多数企业力度却不大。因为农村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点的建设,比销售产品更为复杂,需要投入的成本很高。
中国的家电渠道大战,过去几年才刚在沿海发达地区激烈交锋,并以北京和上海战局暂告一段落,接下来进入三四级市场展开拉锯战。家电下乡政策吸引家电企业提前进入农村市场布局,但企业是否乐意在农村市场下赌注?这有赖更进一步的配套措施,比如政府补助,鼓励农村创业,发展各个村镇的家电销售网点,以及培养各个村镇的安装、维修人才,真正达到“服务下乡”。
家电下乡成功的充分条件,则来自农村购买力的释放。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绿皮书》显示,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
元,增加621元,按当年价格和可比价格计算分别增长15%、8%。2008年,农村投资和消费呈现出加快增长的态势,全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万亿元,增长20.7%。2008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61亿元,名义增长13.6%,实际增长6.6%。农民消费倾向为0.70,与2007年下降了0.0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4.3%,城乡居民使用效率支出明显增加,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9%和43.7%,分别上升1.6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家电下乡究竟能释放出多大的购买力能量,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保障体系建设是根本
1979年起,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到全国。然而历经30年的实践,“三农”问题形势依然严峻。
在农村,达到富裕水平的农民还是少数。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还是以种粮为生,实际上这部分农民生活还较为困苦。一方面,种粮成本不断上升,种子、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灌溉等农业上游产业夺去了粮食生产的一部分利润,再加上下游粮食收储、运输、加工、营销等产业的挤压,粮食生产的利润被挤压到难以容忍的地步。另一方面,农民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婚、丧、嫁、娶、教育、医疗、人情往来等费用的增加远远大于收入的增加,单纯依靠种粮无法保障正常的生活需求,他们尽可能地压低基本的生活消费,从牙缝中挤钱以备应急之需。
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发展还并不均衡,农村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别。家电下乡能否真正实现同等的国民待遇,饱受考验。
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很好,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社会保障没有覆盖到农村,农民未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好处。
农民不像城市居民一样,有住房、医疗、养老、生育等多项社会保险。“攒钱养老”、农村家庭自我保障成了农民应对生存危机的惟一办法,存款成为农民应对大病大灾等风险的惟一工具,这也成为当前制约家电下乡的瓶颈。笔者认为,只有“社会保障体系下乡”,让社会保障体系惠及广大农村,解决好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敢放心花钱,家电下乡政策才会更有活力、更显张力。
社会保障同社会文明相伴而生,随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憧憬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建立起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具有城镇偏向的二元结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较城镇更为滞后。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追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