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祚兴
近些年来,湖南省石门县荆河戏剧面对市场竞争,审时度势,面向市场,调整思路,走以自编自演节目为主,移植现代和传统优秀剧目为辅的路子,创作和排演了一批反映农民生活、向农民进行思想教育的小戏、小品、歌舞和曲艺等多种形式的现代剧目,每年在石门山村巡回演出120多场,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不仅使农民得到了艺术生活的享受,而且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激发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激情。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剧团自身也求得了生存与发展,队伍由小到大,演出设备不断更新升级。还先后推出了《闯王出家》、《儿孙梦》、《薅草锣鼓》等20多个市县有影响的品牌节目。其中《薅草锣鼓》还荣获2007年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金奖。从石门县荆河戏剧团的实践情况看,县级剧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县域经济的主体就是农村经济,县级剧团的演出市场主要在农村,石门县山大人稀,
幅员辽阔,全县70多万人有近60人生活在农村,其文化艺术生活相对贫乏,老百姓看戏难、看电影难、看书难的现象很普偏。尽管近年来中央、省、市组织了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但仍很难满足群众的需求。而县级剧团贴近群众,灵活性大,常年活跃在农村,每逢农家红白喜事,乡村节庆活动,都能为广大农民送来喜闻乐见的演出。如石门县荆河戏剧团每年送戏下乡都在100场以上,每次演出场面都非常火爆,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前来观看,少则三、五百人,多则上千人,台上台下互动,掌声呐喊声不断,群众沉侵在一片欢乐享受之中。
二、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近几年石门县荆河戏剧团的节目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为推动全县的三个文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2007年上半年,我们编排了一台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小型民族文艺节目,到各乡镇巡回演出,下半年又赶排了一台集戏剧、歌舞、曲艺为一体的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内容的文艺节目送到各乡镇村,使群众在得到艺术的享受的同时,也使党的十七大精神,特别是党的支农惠农政策深入人心,调动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注重宣传行业法规、科技知识、文明新风,用艺术的形式向农民进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近年来,县剧团与县直行业主管部门联手,创作了一大批宣传《土地法》、《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烟草专卖条例》、《税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电力法》等行业法规的小戏、小品和曲艺,由部门埋单,到各乡镇巡回演出,使农民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三、带动了乡村地方业余文艺团体的发展。石门县荆河戏剧团对各乡村的业余演出团体也非常关心,在艺术上悉心指导,对优秀的人才实施跟班培训,在文艺创作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特色文艺团体的巩固和发展。在县荆河戏剧团的指导帮助下,全县涌现出了80多支女子管乐队,20多支山歌艺术表演队,30多支大鼓、渔鼓、三棒鼓表演队,还有扬花柳、九子鞭、地花鼓等15只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业余剧团,使全县的文化艺术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每年全县都举行柑橘节、茶文化活动表演等多次大型的文艺演出,县剧团唱主角,众多的乡村业余表演团体积极参与,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表演格局。
面对新农村日益发展的新形势,如何使县级剧团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并更好地发挥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石门县荆河戏剧团的实践看,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要加强剧团自身建设,提高艺术水平。首先剧团要认清形势,振奋精神,正确定位。尽管电视的普及使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看戏看节目,但是广大农民历来喜欢户外活动,喜欢赶热闹,广场文艺演出正好顺应了广大农民的这个兴趣,体现了电视不能相比的优势。如果剧团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为农民送去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县级剧团依然是生机勃勃,发展无限。
二、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根据农民的需求,走自编自演为主,移植优秀剧目为辅的路子,立足于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创作一批贴近实际、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的有生气与活力的小戏小品,以节目取胜。使下乡演出形式灵活多样,百花齐放,让农民观众在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
三、要加强队伍建设。现在大部分县级剧团演员严重青黄不接,尤其是小品、戏剧演员成为演员队伍中的“一条短腿”。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利用引进、外训、跟班等多种形式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演员素质。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选贤任能,始终保持演出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
四、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现在农村虽然走上了富裕小康之道,但多数乡村集体经济薄弱,支付演出费用困难,要群众掏腰包又很难组织。要妥善解决送戏下乡经费,最好的办法是以“政府买单,群众看戏”为主。每年省市县个各级财政要在新农村建设费用中支付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民看戏看电影补贴。在此基础上,剧团也要利用市场运作方式,积极参与乡村红白喜事的收费演出,弥补剧团下乡费用的不足。
(作者单位:石门县荆河戏剧团)
责任编辑:李薇薇